论经济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林宏桥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理论的重大突破 模式的根本转换原载《农业经济》1992年第6期。

——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 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命题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题有什么意义,如何正确地进行评价?我认为有两种观点是不可取的:一种观点认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意思,只是提法不同,没有什么新意;另一种观点,为了强调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过分贬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提法,甚至把它说成是错误的。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我认为,既应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提法的重大意义,又不能简单否定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提法。把两者看成是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是不正确的。正确的理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属性认识上的深化。对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来说,既是继续和继承,又是一个飞跃和发展。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命题,绝不是一般问题提法上的改变。它涉及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即社会主义采取什么模式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如何,不仅关系到改革和建设的成败,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兴衰。

多少年来,我们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是:社会主义必须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公有制的必然表现。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计划经济。邓小平同志第一次否定了这个基本论点。他在南方谈话中针锋相对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和突破。这一论断,对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建设,必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才能实行计划经济。实践表明,这种观点不符合实际。社会经济发展的计划性及计划的程度,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决定的,只要是社会化生产,不论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都需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社会化的大生产,其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性,绝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过去,我们只强调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一面,而忽略了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家的总代表,有其利益一致性的一面,因而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整个国民经济不可能做到有计划地发展。事实并非如此。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逐渐引进了计划机制,而且计划的范围不断扩大,计划的程度越来越高,由企业内部发展到全社会以至走出国家,如跨国公司的计划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计划都是带有国际性的计划。这说明,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有现象,而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要求。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也应搞市场经济。这是总结百余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国际的和国内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都表明:不搞市场经济不行,不搞市场经济,就是自甘落后,就要挨打,就要灭亡。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动荡,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长期坚持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走上邪路,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经济没有搞上去,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则是最根本的原因。这个以血的代价换取的教训,我们应永远记住。

我国改革和开放以来的实践也充分表明:哪里搞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发达,哪里的经济上得就快。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省市的情况都说明了这一点。辽宁省的情况也是如此。哪个地区、哪个行业、哪个企业市场经济意识浓,商品经济发展得快,哪里就兴旺发达、生机勃勃。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及其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异同

什么是市场经济?简言之,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即通过市场来分配社会总劳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它和商品经济本质是相同的。商品经济就是交换经济,有商品经济就必然有市场,没有市场的商品经济是不存在的,这是两者相同的一面。但是两者又有不同的一面。原始公社末期和奴隶制初期就出现了商品经济,但不能说那时就有了市场经济,因为那时市场还没有成为社会资源的主要调剂者,只有到了商品经济有了充分发展,社会资源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的资本主义时期,才称为市场经济。所以,可以这样说,市场经济是商品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现代形态。商品经济是一个理论概念,主要是从经济形态上进行表述的。它是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相对应的。过去讲商品经济重点是强调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按照价值规律办事。而市场经济则是从社会经济运动实践即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它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重点是强调把市场调节作为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就上述内容来说,我们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没有什么两样。但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又有着原则的区别。这种区别不表现在哪个计划多一些,哪个市场调节多一些,而主要表现在两者的所有制基础及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不同的。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以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基础的,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为目的,存在着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则是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调控下,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以满足社会和人民需要为目的的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经济。

明确我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着极大的实践意义。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某些时候、某些领域,也出现一定的反复。什么原因?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外,思想不统一,改革的理论依据不明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都讲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但强调重点不同,有人强调有计划的一面;有人强调商品经济的一面,思路上的不统一,必然导致行动上的不统一。明确我国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为改革和建设提供了明确的理论依据,能更好地统一大家思想,有效地克服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从而把改革不断地引向深入。

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和途径,但是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原因就在于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真正搞清楚。这两者究竟是以哪个为基础,谁为谁服务,思想上是不明确的。明确我们要搞市场经济,就为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寻求两者的结合途径,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应当指出,搞市场经济,绝不是不要计划,任何轻视或削弱计划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对的。市场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如环境保护、减少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的发展等,没有政府的必要干预和宏观调控,只靠市场调节是难以解决的。所以搞市场经济不仅不排斥计划,而且要求把市场和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问题是这种结合必须以市场为基础。计划要反映市场的要求,根据于市场,服务于市场,这样的计划,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

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点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改造整个国民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改革传统体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和经济运行机制。为此应着重搞好如下一些关键性环节。

(1)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确定和调整政府的职能,政企不分是旧体制的要害。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几年来,我们在转变政府职能,变直接调控为间接调控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目前管理经济的状况,基本上是不适应的,必须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改革。要按照市场经济的性质和规律,重新研究和确定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应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哪些事情应由社会去管理;哪些事应交给企业,尽可能划分清楚。必须彻底改变目前这种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管了许多的状况。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搞好宏观调控。中心是保持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基本平衡,掌握重大的比例关系,搞好规划、协调、监督、服务。重点控制基本建设规模及经济发展速度、国民收入分配和积累和消费的比例、货币流通量和物价,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按照政府的职能,调整设置管理机构,该撤的撤,该合的合,该设的设,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机构和宏观调控体系。

(2)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企业改革,重塑微观经济基础,把企业改造成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和中心任务。

一是要进一步简政放权,使企业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彻底摆脱政权附属物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和“两权分离”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企业的活力也有了一定的增强。但是目前企业的状况,按照独立的商品者和经营者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政府对企业干预过多的情况依然严重存在,企业的权力没有保障,下放给企业的权力有时又被收回,“企业法”规定的权力未能很好落实。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简政放权,彻底解决政企职责不分的问题,确保企业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使企业能集中精力搞好生产经营,有能力抵制和摆脱外来的不必要的干预。这是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决定性的前提条件。

二是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这是实行市场经济使企业成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中心环节。转换经营机制就是使企业由过去在产品经济模式下,任务靠国家给、原材料靠国家拨、产品靠国家销、一切靠国家的单纯生产型,向产品靠自己开发、原材料靠自己找、市场靠自己开辟的生产经营开发型的商品生产者方向转化,由原来的产品经济的经营机制转换为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机制体系。包括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市场应变机制、技术进步机制,以及自我积累、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机制等,使企业真正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经济轨道。

三是要解决企业“三自”(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能力问题。拥有“三自”能力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备的基本功能。可是,目前多数国营企业的“三自”能力很低,资金严重不足,无力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企业的后劲严重不足。改变这种状况,除了要调整某些具体政策(如折旧率和贷款利率等),还应研究些根本性政策,如国家对企业应采取什么样的基本政策,是藏富于企业,还是把大部分收益都拿走?这里涉及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如目前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总格局是否合适,企业应不应拥有一定的所有权,企业要不要有自己的独立财产,应不应有企业所有制等,都应加以探索。当然,就目前国家的财政状况来看,对现存的利益分配格局做大的调整是有困难的,但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长远的观点来看,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是完全必要的。

(3)要搞好所有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使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化。整个经济改革包括所有制改革和运行机制改革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制约,密不可分,运行机制改革是以一定的所有制为基础的,不触及所有制,运行机制的改革是难以搞好的,企业资产不独立,无法做到自负盈亏。所有制的改革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总体结构的调整,应继续贯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方针;一是各种经济成分内部的改革。重点是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家所有制的改革。国家所有制改革的难点不在铁路、邮电等少数特殊企业,也不在于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而在于举足轻重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对这部分国家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关系如何进行改革,目标模式是什么,股份制能否成为基本形式等这些问题,经济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争论。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什么实现形式,既能有效地克服传统公有制形式的弊端、又能较好地发挥公有制的优越性,促进市场经济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待探索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这里,不能不提到股份制。我认为股份制作为现代商品经济典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不仅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有效形式,也是公有制的一种较好的实现形式。在股份制的企业里,不仅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且实际上是所有权的分解。规范的股份制企业的财产是独立的,而且受到法律的保护。企业作为法人拥有直接处置企业资产的各种权力(包括买卖、租赁、抵押等),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只能通过董事会和股票的买卖行使所有权的职能,无权处置企业的资产。股份制创造了资本(资金)存在和运动的二重形式:一是以实物形式存在和运动的企业资产,二是以证券形式存在和运动的股票。这就把传统的所有权分解为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部分:一是法人所有权,二是自然人所有权。在法律上,作为所有者的股东,在股票的形式上充分保留了所有者的各种权力,如买卖、抵押、销毁或无偿转让等,但对企业的资产却失去了直接运用和支配的各种权力。法人所有权的确立,企业资产的独立化,为公有制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了较好的所有制基础。

(4)要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这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基础工作和基本建设。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在现有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建立起多成分、多层次、多种类的开放、畅通、高效、可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一是要大力发展消费品市场。要在中心城市和县镇发展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市场。鼓励国营商业和粮食企业兴办各种专业性或综合性批发市场。要发展像瓦房店轴承经贸中心、辽阳佟二堡皮夹克那种以生产为依托,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市场。

二是要逐步建立生产资料市场。要充分发挥辽宁省钢材、铸件、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化工、煤炭、机电等产品优势,建立起相应的生产资料市场,逐渐形成物资市场批发网络,开展现货、期货、代购代销和展销业务,把生产资料市场搞活。

三是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资金和金融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这三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着特殊的意义。搞好三大市场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当务之急。

四是要发展外向型商业,兴办国际商场。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结合起来,积极加入国际市场网络。

(5)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必须搞好价格体制改革。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合理的价格体系和形成机制是正确发挥市场导向作用的基础。价格体制改革不仅包括价格体系的改革和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还应包括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价格应由政府定价、调价,转为主要由企业定价。价格的形成应反映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规律的要求。绝大部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应由市场来形成。这样的价格,才能真正起到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此外,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一个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