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企业演进
今天我们在城市里看到的高楼林立、厂房连片、电脑控制的自动生产线和组装线,精密的仪器仪表,来往厂区内的电动车,安静的中央控制室、清洁而生机盎然的环境,还有衣着整洁、仪表儒雅的员工,甚至还有机器人做他们的助手;这里所生产的产品也许正在运销全球的各个角落,这就是一个现代工业企业。它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载体,它是物质财富创造的园地,它也同时蕴涵着以企业文化为主体的精神财富。未来的、全面发展的人也将在这里成长。然而这样的企业并不是从来就有,它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企业演进的漫长过程。
一 手工业作坊(家庭作坊)
手工业作坊起源于家庭作坊。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手工业作为家庭内分工的一部分而存在,“男耕女织”是其典型形态。随着交易规模的日趋扩大、劳动分工的逐步发展,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手工业技能的不断积累和提高,“男耕女织”的形态开始分化和演变,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一些家庭开始招收徒工和雇佣帮工,形成了家庭手工业作坊。
手工业作坊是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手工业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因此,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不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手工业作坊的基本情况是:所有者为作坊主;劳动者为作坊主与家人或帮工;生产方式:作坊主进行全程工作;生产产品:瓷器、钟表、呢绒等手工业品。
作坊的特点:生产人员少,没有分工;购买原料、生产全过程以及销售均由作坊主承担;规模小、产量低;组织形式以家庭为主,有时收一两个学徒。学徒依附于师傅即作坊主。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得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加强了,行业间分工越来越细;另外出现了新的手工业行业;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总体而言,手工业作坊的产生和发展,为资本主义手工业工场和工厂的产生准备了历史的经济技术基础。
二 手工业工场
(一)手工业工场的产生和特点
在14、15世纪的西欧农村,人口逐渐集中到土地肥沃的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了新的起点,农业发展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即农业同畜牧业的结合。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畜牧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英国的养羊业、尼德兰的奶牛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农产品有了更多的剩余,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逐步增加,农产品与手工业产品的交换日益频繁,从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随着商业的发展,小作坊的生产显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的手工业工场就应运而生了。另外,15世纪航海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也使新航路的发现成为可能,海外贸易急剧扩大,手工制品尤其是西欧的毛织品大量销往东方。这种突然增加的需求,仅靠小作坊的生产已无法满足,于是手工业工场便大量出现了。
手工业工场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意大利,以后扩展到西欧其他国家。16世纪时,一个有钱的英国人开办了一家手工业工场,他买了200架织机,雇佣1000多名工人,按日付给工人工资,自己不再亲自参加生产,集中精力管理生产和销售产品。这个英国人可以说就是后来的资本家的始祖。
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作坊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工场的过渡,是通过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和手工业从属于商业资本而逐步实现的。这一转变过程的最初阶段是简单协作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定期向小生产者收购产品,再运到较远的市场去出售,他们成为包买主。多数小生产者则由于贫困,不得不求助于包买主出售其产品。这样,商人的收购和贩卖活动,打破了小生产者和消费市场的直接联系;很多小生产者变成受商业资本剥削的雇佣劳动者。简单协作与后来手工业工场的主要区别是没有劳动分工,产品在一个家庭或一个生产单位内就可以完成。资本主义手工业工场就是在简单协作的基础上形成的。
综上可知,手工业工场出现的原因是商业的发展,小作坊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的时间是14世纪;出现的地区首先在意大利;发展的中心由15世纪的意大利转向16世纪的尼德兰,再转向17世纪的英国,并进一步从乡村转向城市。手工业工场的劳动者是雇佣工人;所有者是手工业工场主;生产方式也上升到使用手工工具的工人之间分工合作。
手工业工场与手工业作坊都以手工劳动为主要生产形式,但相比之下,手工业工场具有以下一些显著特点:①手工业工场比手工业作坊分工更细,规模更大,商品性更强。②手工业作坊主自己参加劳动,手工业工场主一般则完全脱离生产劳动。③在手工业作坊里,作坊主总是具有较高的手艺,作坊主虽然也剥削帮工、学徒,但基本上属于个体小商品生产性质。手工业工场则是以剥削雇佣劳动力为基础的大生产。从其生产关系来看,它属于资本主义性质。④手工业工场仍以手工技术进行生产,与资本主义工厂不同,它是从个体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过渡形式,所以手工业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标志。⑤手工业工场包括资本主义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⑥手工业工场的优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协作所造成的节约;二是它特有的生产过程,即不同操作或职能的分工和专业分化。不仅如此,以简单协作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工场手工业,还为机器大工业奠定了技术基础。通过对手工操作的分解、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局部工人的形成,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还降低了劳动的复杂程度,使机器替代手工劳动成为可能。
(二)手工业工场的类型
手工业工场有分散和集中两种形式。在工场手工业发展之初,以分散的手工业工场为主要形式,生产者仍分散在各自家庭中劳动,但是他们在企业家的组织下形成一个生产集体,有一定的劳动分工。商人为保障其货源,将统一购买来的原料交给雇佣工人去加工,付给一些报酬,然后销售成品。所谓报酬,实质上就是工资。这已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但又不彻底,因为加工的工具大都是那些受雇者自己的,劳动过程也是工人在各自家里分散进行的,每一种产品是经过不同的家庭工人的劳动制造出来的。
分散的手工业工场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业工场,工人一无所有,集中在资本家的厂房内,使用资本家提供的劳动工具,在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与雇主的关系是真正的雇佣关系。在集中的手工业工场,分工越来越细,一件产品的制成要经过许多道工序。
简单协作、分散的手工业工场和集中的手工业工场,是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三种形式,它们虽然在时间上是先后承袭的,但往往又是并存的。
西欧从15世纪到18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时,主要是由手工业工场进行商品生产的。我国在明代后期已有手工业工场出现,但发展缓慢。到鸦片战争前,在制茶、制烟、酿酒、榨油等16个行业中均有手工业工场,但只是在某些城镇的个别大户中存在,十分稀疏。我国手工业工场的兴起,主要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与近代工业的创建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三)工场手工业的历史地位
1.工场手工业使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集中的手工业工场中实行集约式的经营,而且在雇佣关系下的劳动者比已往劳动兴趣更高,因而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显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比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先进得多。
2.工场手工业是从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过渡的准备阶段
这是因为: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劳动者分工专门从事某种操作,从而提高了劳动的熟练程度,为机器大工业培养了一批有技术的工人。另外,由于复杂的工艺被分解为许多个别的操作,劳动工具得以大大改进,提供了从手工业工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可能性。
3.工场手工业依然是建立在手工劳动基础上的
工场手工业所能容纳的生产力仍然是有限的,它并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理想的物质技术基础。正因为这样,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所有欧美国家的工业都未能在国民经济中取得主导地位,仍然是工业资本从属于商业资本。
工场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普通老百姓也用上了许多以前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物品。并且,手工业工场的出现还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手工业工场的产品远销世界各地,促进了各国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三 现代工厂
瓦特改良蒸汽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人类历史上,摩擦取火把机械运动转化为热能,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又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运动,这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力的巨大变革,是物质生产开始进入机械化时代的标志。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正因为如此,恩格斯称:“蒸汽机是第一个真正的国际性发明”。随着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传统的手工业工场已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进行生产管理,提高效率,资本家开始建造厂房,安置机器,雇佣工人生产。这样,工厂就出现了,工厂成为工业化生产的主要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到1840年前后,在欧美,工厂全面取代了家庭手工作坊和手工业工场,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可以说,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
18~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机器制造业也诞生了。能够用机器制造机器,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1840年时,英国的煤产量相当于法、德、美三国产量总和的4倍多,其工业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47%,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
工厂既有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这一技术优势,又有劳动的分工与协作以及对劳动过程的指挥与协调这一组织和管理优势。工场和工厂在生产方式、规模和管理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生产方式方面:工厂是大机器生产,工场是手工业作坊式生产。在规模方面:工厂制分工明确,规模大,可以在很多地方开设分厂;手工业工场规模较小,分工也不甚明确。在管理方面:工厂主不参与劳动,而是管理工人。工场主则自己参与劳动。工厂和手工业工场相比,虽然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但工厂采用了机械化大生产,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四 公司制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工业新技术的运用和大机器工业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产品的大量生产和销售,最终使早期工厂制度再也容纳不下高效率生产的发展,使公司制应运而生。公司制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满足了人类不断扩张的消费需求。它之所以具有家庭作坊和古典企业不可比拟的生产力,是因为它全面突破了家庭组织和古典企业所面临的资本、土地、劳动、知识等各种资源的约束。从管理的角度看,它又继承和扩大了家庭组织和古典企业的“权威命令”。它通过对复杂的管理过程的合理分解,由各个专业化部门分工负责,再由统一的最高权力层协调,同时用标准化的程序组织传递信息、做出决策和执行命令来实现组织效率。
公司制企业起源于重商主义时期的特许公司。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到达印度,航海大发现开辟了远洋贸易的新纪元。为了扩展海外贸易,需要建立起庞大的船队和大量资金。当时的欧洲盛行重商主义,建立贸易公司需要取得皇家特许。由此,西欧国家出现了一批具有垄断特权、以海外贸易和殖民为目的的“特许贸易公司”,如英国东印度公司等。早期的特许贸易公司带有合伙贸易组织短期性和松散性的特点,但随着海外贸易获得丰厚的利润,特许贸易公司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组织结构,已具备了现代股份公司的主要特征。如1602年建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永久性公司,它已具有近代公司制的一些基本特征,靠募集股金建立,具有法人地位,由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人员来经营等。
从17世纪末开始,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股份公司首先在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业兴起。1694年成立的资本主义世界最早的国家银行英格兰银行和1791年成立的美国第一银行,都是通过股份制筹资兴办的。美国独立战争后,由于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连接区域性市场和全国市场的运河、公路、铁路建设项目具有巨大的商业利润。而且,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为了弥补资本市场的不足,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对于运河、公路、铁路建设项目赠与土地。但是,这些大型建设项目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单个或者少数投资者没有能力提供足够的资金,而且投资者倾其所有资产建设这些大型项目的风险太高。由于股份公司具有筹集巨额资本和分散风险的特点,为了追逐巨额的商业利润,适应当时的需要,股份公司纷纷设立,迅速发展,为美国铁路等大型项目的快速发展聚集了足够的资本。1828年获准建设的美国第一条铁路巴尔的摩至俄亥俄铁路,全长约250英里,到19世纪50年代,美国铁路总长达到9000英里,到1900年,美国运营的铁路总长接近20万英里。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公司获得法律地位是现代公司制度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1837年,美国的康涅狄格州颁布了第一部公司法,而后,美国其他各州也相继采纳了康涅狄格州的公司法。英国议会于1844年通过了公司法。根据这一法律,英国设立了合股公司的注册处,规定有25个以上成员并有可转让股份的“合伙制企业”可以注册为公司,但股东对债务仍要承担无限责任。直到1885年,英国才认可了公司的有限责任制。1862年,英国颁布了股份公司法。法律地位的明确,标志着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从幼稚走向成熟。这样,公司制有了两种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以股份公司为代表的公司制企业是加速资本集中和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有力杠杆,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到了19世纪后半期,它广泛流行于资本主义各国,已处于主导地位。1919年,美国合股公司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31.5%,它雇佣了80%的工资收入者,生产总值占企业总产值的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