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科技创新与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加速农村科技进步推进农村“三化”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产品数量大幅度增长,对我国基本解决温饱并向小康迈进起了决定性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面临重大的转折,即从以追求数量增长满足温饱为主转向高产与优质并重,提高效益为主,从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要实现这一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必须以十四大精神为指南,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加快改革步伐。农村科技工作也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加速科技进步,努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一 科技进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改革开放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1991年,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8931亿元,比1990年增长11%,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8008亿元,比上年增长3%。1991年在全国发生大灾之年粮食总产却达到了4352.4亿公斤。10年间粮、棉、油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6%、6.9%和9.7%,棉花产量增长幅度较大,1991年总产达到566.3万吨。1991年猪牛羊肉总产量达到2712.2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1339万吨。农村人口收入提高,年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1991年的700元。农业劳动力创造产值稳步增长,平均每个乡村劳动力创造农村社会总产值3000多元。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全国乡镇企业1991年拥有职工9300多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2%;总产值达到11000亿元,比1978年增长20.5倍,占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的1/3;出口商品交货额达600多亿元,产品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

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我们坚持了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科学技术在推进农村经济迅猛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4年来,在国务院确定的“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方针的指引下,我们的科技事业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性研究3个层次上都作出了合理部署,组织实施了科技攻关、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和星火、丰收、“863”、火炬、燎原、重大科技成果推广、企业技术进步、新产品试制等各项科技发展计划,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装备的现代化。科技扶贫、科技法制建设、软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工作,也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就。我国的农村科技进步取得了伟大成就,使科技进步作用在农村经济增长值中所占的份额从1978年前的不到20%提高到目前的35%~40%,保障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坚持科技兴农为农业登上新台阶提供科技保证

提供了一大批高产优质的农作物、畜禽优良品种。据不完全统计,1949~1990年,共培育4000个新品种。目前农作物优良品种的覆盖率已达80%以上;我国自己培育的瘦肉型猪、中国黑白花奶牛、中国美利奴羊和蛋用、肉用型鸡鸭等新品种已在生产中大量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稳定了市场和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作物间套复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已扩大到全国耕地面积的1/3。我国农田复种指数长期稳定在150%以上,是世界上复种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又从单纯粮棉油作物间套种发展到农作物与果林、养殖相结合的立体农业,促进了农田生态的良性循环。中低产田改造和区域农业综合发展攻关等为农业开发提供了先进样板。

改进了作物栽培技术和施肥、灌溉技术。规范化栽培面积已达3亿多亩。

推广了科学化的饲养方法。促进了畜禽水产集约化生产,提高了饲料报酬及经济效益,猪,鸡、奶牛和肉牛集约化生产的数量已分别占全国总存栏数的12%、43%、14%和12%。工厂化养鸡配套技术,已在29个省份的大中城市中推广。

(二)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

近10年来,在国家及有关部委组织实施的星火、农村科技攻关、丰收、燎原、科技扶贫计划中重点突出了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星火计划以振兴农村经济为目标,围绕技术、装备的开发,推广适用技术,实施了25000多项目,开发出280套广为乡镇企业适用的中小型设备;丰收计划以推广先进适用的综合性技术,实现大面积、大规模增产增收为目标;科技扶贫以帮助农民依靠科技进步、发挥当地优势资源、开辟致富之路、发展经济为目标并作出了成功的示范。仅星火、丰收几年来新增产值达400多亿元。

(三)缩小了农业高新技术、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农业领域的高新技术、基础研究、生物技术的研究已开展了20多年,在植物组织培养、单倍体育种、原生质培养、细胞杂交、胚胎移植和基因工程等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有的已在生产上发挥了作用。我国的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的应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花培育成的水稻、小麦等作物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多万亩。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苗木、花卉试管苗已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桉树的快速繁殖已在广东建立基地,香蕉试管苗年生产能力上千万株,在生产上已被广泛地应用,茎尖脱毒马铃薯苗已在生产上应用。微电子、计算机、遥感、核物理等在农业上的渗透和应用,促进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同时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四)提高了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科技意识和素质

1989年,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论断,为制定我国新时期经济和科技发展方针、政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从中央到地方,都把科技工作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了全国上下重视科技工作的新局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农村的技术经济合作日益增多。尽管各地方和各行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条件各异,但其共同特点是:领导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增强了科技意识,增加科技投入,制定优惠鼓励政策,从而大大地调动了科技服务于生产的积极性和生产渴望于科技的急迫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要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出口创汇能力等,一句话,要振兴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提高素质方面,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学校、基地培训等多种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县级培训基地7000多个,乡镇企业培训基地3000多个,农民文化技术培训基地3万多个,仅星火计划就为农村培训了500多万人次。

二 农村科技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全国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村经济将由温饱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全面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事业。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看农村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能否大幅度提高。因此,今后农村经济发展将更加紧密地依靠科技,科学技术对未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支撑性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农业和乡镇企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

努力提高农业农村科学技术水平,加速农村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科技体制,是农村科技面临的新形势和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目前的农村科技现状与新形势的要求还存在较多不适应的问题:

第一,农村科技计划一定5年不变指令性计划体制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的建立不相适应。

第二,科技队伍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研究机构仍然是几十年来传统的设置布局,学科、专业划分过细而不全,杂而不配套,部门、地方所有,配合协同不佳。

第三,科研、开发、推广的衔接问题仍未较好地解决,科研选题中间转化环节极为薄弱,很多成果没有达到成熟程度,并未完全从市场出发,数量型多,效益型少,以市场导向的成果推广机制还远未形成,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第四,农村科技投入与其所肩负的任务相差悬殊,以农业为例,全国1990年农业科技总投入仅为7.9亿元(地区以上科技机构总和,包括基建投资),只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0.047%,远远不能适应量大面广的农村科技工作需要。在几个重要的国家科技计划中,农村科技领域安排均严重不足,比例失调。国家每年投资在农业科技攻关6000多万元,星火2000多万元,自然科学甚至不到1000万元,“863”、重大基础研究、火炬、推广、工业性试验、重点试验室安排均不多,全部加起来还比不上一个中小型工程项目,而农村科技肩负着农、林、牧、渔、乡镇企业诸多行业的工作,投资比重与其所作出的贡献反差太大,与发达国家更不可比。

三 农村科技发展的方向与重点任务

根据十四大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工作的重要指示,我们对今后一个时期内(1993~2000年)做好农村科技工作的基本考虑是:以促进农村实现小康为目标,面向农业和农村工业(主要是乡镇企业),把重点摆在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技工作上,以引导和调动科技人才和技术成果两个要素向农村的自由流动和合理组合为核心,促进农村经济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发展现代化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提供科技动力并做出示范。其重点任务有以下4点:

(一)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技术,全面推进乡镇企业技术进步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国家的其他农村科技计划,应尽快转到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主的轨道上来。“八五”农业攻关中各项目、课题、专题,都应全面贯彻国务院的决定,在攻关考核目标中重视高产优质高效,使高产与优质高效并重发展,重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而且要使种养加、贸技农、贸工农紧密结合,逐步实现布局多元化、结构合理化。推进农林牧副渔、乡镇企业全面发展,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并不断提高科技单位自我发展能力。对农林新品种选育技术、区域农业综合发展技术、节约化种养业技术、农产品加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关键科学技术研究,结合市场需求进行重点支持;重视发展一些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的科学技术研究,使其在兼顾治理生态环境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做到治理与开发同步,长远与近期结合,达到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使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适应,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建立一批20~30个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示范乡镇、示范县。对区域农业综合发展试验区及攻关内容逐步进行布局调整,分国家,地方不同类别进行管理,在资金投入上进行适度调整,保证突出重点,抓出成效,使这些示范区、试验区在不同农业区域内起到真正的示范作用。

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要着重依靠科技进步,实行分类指导,对沿海和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应以内涵增长为主,提高与发展并重,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以内涵与外涵并举发展,努力提高乡镇企业技术档次、质量水平,不断开创新领域,开拓新产业、新产品,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二)加速传统农业改造,推进农村“三化”进程

中央提出的建立市场经济机制,对农业、农村经济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观念,但要改变多年习俗,必须科技先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做出示范,才能够促进我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每年农业科技界通过各级鉴定的成果大约7000项,大部分停留在小试阶段,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中试手段和扩大试验示范的条件,使一些成果不能进一步完善达到应用的程度,再有就是农业科技成果长期无偿使用未能充分调动成果研制和用户的积极性。因此,当前农业科技工作应重点加强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国家重点支持建立一些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和扩大试验示范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调动社会的积极作用,逐步完善中试条件。另一方面,积极支持科技单位直接进入经济主战场,到农村推广自己的科技成果,采用技术入股、有偿服务、咨询服务、创办科技企业、实体等使大批现代科学技术植入农村经济,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2.以发展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为目标加快星火密集区建设

星火计划密集区的建设方针是,选择有代表性的若干地区,主要在县或乡的范围内,以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目的,实行技术、人才相对密集投入,以技术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小区域内技术、资金、人力、物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以科技为先导的农村城镇化的典型,并成为科技人才分流的“蓄水池”。

根据现有的实践,星火技术密集区是引导农村工业化规模经营、吸引人才的重要措施。最早起步的山东淄博星火技术密集区,经过几年的努力,其产值已经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7,一批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在技术密集区内安家落户,找到了稳定、保险的施展才能的场所。沈阳技术密集区在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已筹建8个密集区,到2000年密集区的工业产值要达到100亿元。广东顺德县北滘镇已经成为具有现代化雏形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我们认为:星火技术密集区符合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是星火计划上台阶的重要标志之一。

到“八五”末,拟在全国范围内组建100个不同类型的星火技术密集区,形成合理布局,密集区建设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展开实施工作,国家主要从政策、规划、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强指导和引导。每个密集区今后5~10年的建设目标是成为当地农村工业示范区,成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作出示范。

3.组建科技先导型企业集团,创办星火经济实体,引导乡镇企业组织起来,发挥群体优势,向集团化公司方向发展

从总体来看,农村大多数乡镇企业规模较小,势单力薄,养不住科技人员,开发能力差,基础脆弱,很难应付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生存和发展的出路是联合组织起来,形成产业化群体。星火计划将依托支柱产业开发的基础,在全国分区分类组织100个星火企业集团公司。每个集团公司的联合企业数目不少于10个,年产值要超过亿元。

在组建方式上,改变通常只靠生产合作、业务联营的松散结合方式,以星火示范企业为核心采用企业间相互参股、控股的股份合作或兼并等方式建立利益紧密相关的企业集团公司。这些公司要具有自身技术开发机构,具有科技开发能力和生产中试能力,具有较强风险投资能力,在所从事的行业领域范围内具有一定垄断能力。星火项目开发及成熟技术的扩散和向中西部转移主要依托这些企业集团运用市场经济的机制组织进行。

为了支持这些集团公司,国家星火引导资金(包括拨款和贷款)每年要拿出40%~50%以参股的方式注入扶持资金。

4.发展外向型星火事业

由于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同世界市场和国际大流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为乡镇企业星火技术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环境和条件。星火计划必须超前引导,为乡镇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架桥铺路。

星火国际合作要以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星火产品技术同国际市场对接为目的,以技术和产品出口为重点,主要依托有出口创汇优势的星火企业和企业集团,特别是东南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星火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打出去,闯入外线,开辟战场,疏通渠道,积累经验,为今后乡镇企业广泛进入国际市场做出示范。

计划从全国选出具有出口创汇优势的100家星火企业,作为进入国际市场的先头部队,组织星火产品和技术出口,在海外建立分公司、办事处、代办机构等。国际合作逐步由出口产品向带技术、带劳务、带资金、带设备到国外合资办厂转变,形成一批星火计划的跨国公司。国家在出国商展、考察培训、合作交流等方面优先扶持,并拟同经贸部、经贸办、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共同支持,授予百家星火出口企业自营进出口权,并联合制定促进乡镇企业进入国际竞争市场的政策,研究制订符合国际标准和惯例的乡镇企业技术和产品出口标准和注册商标。

(三)深化改革,培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科技体制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业科技来说,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就是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农村科技要及时进行调整,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机制的农村科技体制。

1.深化改革,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强化宏观管理

改进农村科技管理最关键的在于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计划管理模式和传统的工作方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指导思想下,构造新的农村科技管理体制,跳出直接操作项目的小圈子,重点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产业、技术政策,突出政策性指导,做好宏观统筹规划,加强信息引导。处理好抓项目同出政策的关系;大部分科技特别是开发性的科技项目,如部分攻关、星火、推广计划项目在明确责权的前提下,放手由经济实体组织实施;国家只抓那些社会效益大、跨行业、跨部门的重大科技项目。在开发和推广领域,抓一些重点项目,其主要目的是超前引导,探索经验。

根据上述考虑,农村科技政府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研究制定我国农村科技发展的方针、政策、发展战略;组织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农村经济、科技发展动向和趋势,掌握政策,加强宏观指导;组织全国性的跨行业、跨部门的重大示范科技项目的实施及协调;对农村科技政策、科技计划项目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

2.逐步完善农村科技体系,健全农村科技分层次的管理体制

目前农村科技体系的现状是:科研体系基本健全,从中央到省、地、县均有自己的研究机构;推广机构虽已形成系统,但运行机制不健全;开发性研究机构不完善且其开发能力也不强;中试基地和扩大试验示范的条件差;咨询服务组织较少;各类体系之间联系不密切,农林牧渔等行业的科研—生产—市场衔接不紧密甚至相互脱节。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中试和扩大试验示范条件差,致使很多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在生产上及时利用。

因此,必须从宏观整体入手,根据国内外发展趋势,对农业科研机构的合理布局、人才分流、开发计划与重大科技项目选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产业的形成提出科学的宏观决策意见。逐步建立结构布局合理的研究体系,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建立科技成果中试、示范体系(基地),组建20~30个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健全完善现有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建立完善适应市场机制科技先导型服务体系,以及提高农民和基层农村干部科技素质的教育、培训体系。研究并建立农村科技分层次的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在宏观上缺乏整体规划、管理上下一般粗、一个模式、没有层次的状况。明确国家科委、各有关部门、地方、研究院所、大专院校以及基层单位各自在农村科技管理和工作中的职责,并注重从宏观到微观的衔接,建立科研、教育、培训、示范开发、推广、生产密切结合的优化结构。

3.完善农业科技攻关计划体制

为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拟改变农业攻关计划一定5年不变的指令性管理办法,按照滚动的原则指令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新型办法进行管理。从“八五”后几年开始,对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科技攻关逐步试行按“基金”加“收购”的办法进行管理,所谓“基金”就是采用基金的管理方式,进行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新技术、新方法、育种素材及低世代的半成品等方面的研究,保证稳定的资金投入,重点支持中央、地方省属,少数地(市)、县具有国家级的高水平的科研单位进行育种工作基础性研究,项目由专家评审委员会根据国家依据市场需求制定的计划,重点保证国家必保部分,同时增设一些指导性计划,由专家组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评审立项,以便稳定我国高层次的农业科研队伍,使他们安心从事农业科学研究,不断推出高水平的新成果。对于农作物新品种,则采用面向广大农业科技界、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和社会进行收购。国家制定收购的标准,根据生产需求情况、国家的财力限额收购一些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覆盖面大的品种。同时鼓励农业生产部门、地方、单位、企业、个人收购科研单位培育的新品种。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育种科技事业的发展。

4.保证农业科技高水平发展,推动科技先导型产业形成

我国农业科学研究面向经济主战场,取得了伟大成就,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应继续奋进,保持和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此同时,农业科技研究要向成果应用、产品开发外延,向科技成果产业化方向发展,改变过去分段立项,成果一经鉴定工作就告结束的做法,采用分类立项,从小试研究、中试开发到形成产业进入市场等成龙配套,一抓到底,既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又有高经济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各种人才。以市场为龙头,组织攻关和安排重大项目,集中力量解决市场拳头产品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本着“稳定发展一头,放开搞活一片”的原则,组织科技研究、试验示范、开发推广、经营活动,支持科技机构创办种子集团公司、联合体兴办企业、科技成果信息中介组织,采用各种形式,激活科技单位,建立具有生机的自我发展机制,积极试点引导,推动科技单位的重组、人才分流、结构合理等项改革的深入。

5.进一步改革星火计划的投入机制,扩大投入规模,继续坚持贷款、地方和企业自筹的筹资政策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辟农村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和用股票、债券的形式集资。作为改革试点,准备与中国农业信托投资公司合作建立星火投资基金,与中国农业银行合作设立福建闽东南科技开发基金,探索经验,逐步在其他地区推开。为使农村科技投资由政府投资为主转向社会投资为主,借鉴广东汕头建立农业风险投资的做法,支持各地建立星火风险投资公司。准备先期启动支持100家这样的风险投资公司,逐步使这些投资公司成为星火计划的投资主体。

6.大力发展农村技术市场

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考虑农村科技体制的改革和建设,必须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兴办为农村科技服务的第三产业。

当前重点主要应放在促进农村技术市场发育和完善方面。主要任务是加快技术成果和信息的传递速度,建立稳定的农村技术信息传递和反馈体系。同时,配套建立农村技术转移的咨询、中介、评估、仲裁、监督制度和组织。

为加快农村科技信息的传播和促进技术转移,我们考虑同技术市场管理机构联合协商,在全国建立一批以星火成熟技术为主的常设星火适用技术交易所,开办若干个技术交易中心或技术拍卖行。面向全社会开展技术转让、技术交易、技术咨询和组织科技成果拍卖活动。技术交易所或拍卖行同时负责反馈技术需求信息。

7.加快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是沟通技术供需,沟通农民与市场,沟通产供销的枢纽,对于解决当前农村面临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极为重要。

引导和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以市场经济为指导,尊重价值规律和农民意愿,不搞行政命令和形式主义;服务体系建设要面向市场,服务农村,致富农民,为科技进入农村服务;以市场为先导,以科技为核心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必须建立实体,实行有偿服务,具有自我发展的经济补偿和发展能力。

当前引导服务体系建设应在区域和行业两个方面进行。在面向区域范围内的,重点建设县或乡一级,对原有县乡科技开发组织和服务性推广机构加以改造,引导和支持它们转换机制,组成农村技术开发服务中心。大力发展和支持农村自发产生的民办科技服务组织,这些民办组织上挂科研单位获得技术,下联广大农户提供服务,是农村科技服务中最有活力的力量。要从政策上鼓励,从技术、资金、人力上给予切实支持,实行民办公助。结合实施星火计划,在全国选择若干个典型,给予扶持,总结经验,指导全局。

在行业方面,参照正大集团的发展模式,选择一些适合农村发展、纵向产业链关系明显的行业,如饲料、畜牧,养殖、水产、果蔬、农副产品加工、农村建材等,以已有相当经济基础的龙头企业为核心,按着产业化的目标引导配套,组成行业性的产业化科技服务公司或集团。拟同有关行业部门、销售部门联合,选择支持10~20个全国性的行业服务集团或协会。

在促进科技服务体系发展上,主要靠制定鼓励发展的政策,加强宏观指导,同时与星火计划、攻关计划、推广计划、丰收计划结合,选择若干个典型,加强示范引导。

8.加强联合,调动各方积极因素,组织农村科技“大合唱”

充分发挥国家科委综合协调的优势,树立运用大科技、开发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思想,协调科委内部关系,农村科技统一规划,分工实施,并跳出科技部门的小天地,组织多部门联合作战。拟联合农业部、林业部、经贸部、商业部、人民银行等与农村科技密切相关的部门,成立农村科技协调领导小组,不定期地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农村经济、科技的重大问题,协调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等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在块块上,为地方各级政府当好参谋,出大主意,想大措施,用决策思路启动领导层行使协调职能,充分依靠各级政府,调动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推动农村科技工作。

先由星火计划、攻关计划做起,拟同体改委、商业部、金融部门、经贸部等联合开展以下工作:

(1)联合体改委、农业部共同研究制定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农村科技进步的配套政策;

(2)联合经贸部共同研究推动乡镇企业技术和产品出口创汇的鼓励政策和技术、产品出口标准;

(3)与农业银行、中农信等金融机构联合建立农村科技风险基金。

9.加速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

农村科技进步、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和农村“三化”进程,最重要因素之一是人才,是农村广大劳动者素质之提高。造就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的高水平科研人才,科技、生产、经营管理人才是20世纪90年代科技工作重要任务之一,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开辟各种渠道,努力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

四 努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强农业基础研究,跟踪世界先进水平,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发展高新技术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国际上农业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如美国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农业企业、公司,十分重视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美国先锋种子公司,每年投资8400多万美元主要用于玉米基因工程、病虫害防治等高新技术研究,比我国全部农业科技经费还多几倍。Ca1gene公司利用基因工程培育的油菜、棉花等农作物新品种已开始投放市场。我国在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方面十分薄弱,虽然在“863”基础研究计划中安排一些,但其农业领域所占的比例极小,研究内容也不系统。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许多高新技术,如基因工程育种、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保鲜等,国家有计划的投资很少,有的甚至是空白,如再不重视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随着国际性知识产权管理的逐步发展完善,我们将在很多方面处于被动局面。

为此,应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编制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工程方案,贯彻落实国发(1992)56号文中提出的“制订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计划”的决定。在有资金条件时制订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指导性和指令性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农业高新技术科技园区,引导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

注重农业基础研究,不断增长农业后劲是关系我国农业是否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农业科技领域在结合经济主战场方面进行了农业科技攻关,基础理论研究通过自然科学基金,高新技术通过“863”等方面,虽然获得的经费支持很少,却体现了国家的重视。但在大农业领域里,很多农业基础性工作和应用基础研究得不到支持而又是国家十分重要的工作,如农作物、畜禽等品种资源的引进,土壤环境监测,病虫害情监测预报,水土流失、沙漠和盐渍化、草原退化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基本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如蚕种资源的保存,多年来得不到支持,最近镇江提出报告,如国家不支持,就要把他们的资源全部卖给泰国,我国丝绸业每年创汇10亿美元,而蚕种的研究得不到分文支持,这种现象世界少有。而这些基础性工作又是我国农业的生命线,因此,必须注重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的研究,国家和地方都要有稳定的投资渠道,对于从事农业基础性工作研究的科技人员,在工资待遇上不低于平均水平,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

五 研究并制定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科技成绩的取得,除了国家投资、地方的配合、科技人员努力外,国家政策的引导、支持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政策作保证,成就是难以取得的。因此,我们要研究和制定政策,除充分应用国家地方现有政策外,还应积极研究、制定适合农村科技发展的政策,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国家、集体、企业以至个人共同投资环境。尊重知识分子劳动成果,逐步健全完善有偿使用农业科技成果的机制。国家、地方、集体、企业,都应对确有突出贡献而又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

开辟多种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没有投入的农业科技就不可能发展。国家、地方至少应保证30%的三项费用用于农业科技,确定一定比例的生产投资用于生产前期的科技工作,通过财政从农林特产税中提取1%返回科技单位,保证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

(1993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