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才类型与交叉科学创新人才的特点
通过对人才类型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培养更多的富有创新能力的“T”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要。
一 人才类型
大致上,人才可分为三种类型:
其一是“I”型人才,他们具有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但知识面太狭窄。他们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能在其专业领域获得重大成功,但一旦离开其专业领域,就变成庸才。在产业结构不断革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里,我们经常看到一些“I”型人才落伍、失业、被淘汰。
其二是“—”型人才,他们具有多方面的通用知识,但他们缺少任何一个领域的专门知识。他们的知识多而不精,广而不深,虽然能适应变化多端的现代社会,但他们无法在任何领域获得重大成功。
其三是“T”型人才,他们既有广博的知识,亦有专门知识。他们以博促专,一专多能。他们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重大成功,也能适应变化多端的环境,从某一领域的专家变成另一领域的专家。他们是通才型的专才,又是专才型的通才。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选择成为“I”型人才、“—”型人才或“T”型人才,一个社会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培养适当比例的“I”型人才、“—”型人才和“T”型人才。但是,纵观人类发展史,那些对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主要是“T”型人才。因此,对一个社会来说,“T”型人才越多越好;对一个社会成员来说,如能成为“T”型人才,不仅更能充分实现自己的自由个性,而且更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因此,教育应该把培养更多的“T”型人才作为自己的战略任务。
容易看出,信息表现学要求我们应尽量成为“T”型人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于所遇到的复杂问题运用大成智慧作综合集成,进行综合性整体研究,以求取得最佳的结果。
二 交叉科学创新人才的特点
综观科学发展史,能在交叉科学领域纵横驰骋、开拓佳境的人才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他们思想敏锐,有超人的科学洞察力、判断力;他们知识渊博、视野宽广,从不偏于一隅、拘于一格;他们好奇心强、勇于开拓、不安于现状,有强烈的创新动力和欲望;他们坚忍不拔,只求耕耘、不问收获,不为世俗左右或屈服。这些都是大师级学者的人格特征和学术品质。类似这样的人才,当然是少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因此,要促进交叉学科健康发展,就要重视培养、造就大量的相应人才。
大科学、高技术的时代,需要文理之间的大交叉,需要建立在大交叉基础上的创新。科学发展史已经表明,科学上的重大创新往往需要从其他领域获得启发,需要学科之间的交叉。许多大学问家,差不多都有跨学科的成长背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学科之间的交叉,特别是文理之间的交叉,可以使科学工作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一些,视域更开阔一些,从而准确地把握科学的发展趋势,找到各自学科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突破口。钱学森先生早年攻读机械工程、航空工程,由于他从求学时期就养成了多方面学习的良好习惯,注意汲取其他领域、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思路、方法,因而建立了既专又博的知识结构和巧于应变的智能结构。他不仅在航空工程、应用力学、物理力学、控制论、航天工程等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中国“两弹一星”的大功臣,而且在思维科学、科学学、系统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管理科学、产业革命等方面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看法,出版了多部相关著作。钱学森先生就是富有创新能力的“T”型人才的杰出代表。
从人才培养、人才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只有搞学科之间的交叉才有可能使受教育者建立起合理、和谐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才有可能更充分地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回眸往昔,我们也曾忽视过交叉科学的作用。在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交叉科学的认识。在学校里,要让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学习一些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让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学习一些数学、自然科学课程,为文理交叉创设必要的条件。就像生物远缘结合可以产生品质极为优异的后代一样,文理交叉才可能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出类拔萃的人才。在科学知识体系中,文理交叉就体现为交叉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由此可见,交叉科学对于人才素养的全面提高,对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关注交叉科学的发展,支持交叉科学研究。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对富有创新能力的“T”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