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非洲发展现状、问题、需求与国际援助
非洲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发展的瓶颈,是和国际援助非洲的努力相联系的。只有明确非洲发展存在的问题,才能了解非洲需要什么,在哪些方面需要帮助,才能明确国际援助应该在哪些方面着力帮助非洲。
一 非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除了政治因素,非洲发展的现状主要体现在民生水平、经济运行及增长率、对外贸易及产品结构、外国投资流出与流入量、外债水平及国际援助流入量等多方面。非洲发展的问题及其对外部支持的需求也基本出自这些方面。
(一) 民生现状及其问题
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10》统计 (见表1-1),与东亚及太平洋、拉美及加勒比、中东及北非、南亚等发展中地区相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图表中简称“撒南非洲”) 人口基数比较大,2008年10.69亿人,仅次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19.31亿人和南亚地区的15.43亿人,但年均增长率大大高于后两者,2000~2008年达到年均增长2.5%。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均国民收入在各发展中经济体中最少,为人均1991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也是最低的,2007~2008年增长2.5%,而同期东亚及太平洋地区达到7.2%,中东及北非也达到3.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低下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低下,同时也反映了发展速度慢的问题。从出生预期寿命和成人识字率两项指标看,非洲同样位居最后。
表1-1 2007、2008年非洲发展主要指数
资料来源:World Bank,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Change,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10。
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 (HDI)是评定一国或地区民生状况的综合性指数,包含对健康、教育、生活水平三个方面的四种指数分析,即出生预期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预期受教育年限和人均国民收入 (人均GNI)。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在这一综合指标分析中,仍居其他发展中地区之后 (见图1-2)。从图1-2看,从1980年到201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类发展指数一直没有超过0.4,其发展过程也有起伏,1995~2000年出现下降趋势。尽管2000年以来缓慢上升,但总体趋势走弱。比较而言,东亚及太平洋、拉美及加勒比和南亚地区都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2010年,上述三个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都高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分别为0.643、0.704和0.516,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只有0.389。在2010年世界169个国家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中,位列低指数区的国家有42个,其中非洲国家就占到36个。较之其他地区,非洲的综合民生水平较低。
图1-2 1980~2010年发展中地区人类发展指数 (HDI) 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UNDP, The Real Wealth of Nations: Pathways to Human Development,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0, 20th Anniversary Edition。
(二) 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及其问题
2001~2008年,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从8867.88亿美元增加到15178.34亿美元 (见图1-3),增幅41.6%,呈现积极发展势头。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由2003年的578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692美元。
图1-3 2001~2008年非洲国内生产总值 (GDP) 总量
资料来源:根据OECD统计数据和非洲开发银行数据整理,见Afric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0, OECD, http://stats.oecd.org/Index.aspx?DataSetCode=AEO_BASIC_INDICATORS。
然而,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却呈明显起伏发展,这种情况与经济发展状况有直接关系。比如受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非洲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明显下降,由2008年的685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679美元,随着2010年经济的好转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人均增长率也随之反弹 (见表1-4)。
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看,除2009年 (2.6%) 外,2003~201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都在5%以上,2004年曾达到7.2%。这个增幅虽然不及发展中亚洲 (各年中最低为6.9%),但基本与拉美及加勒比、中东及北非等其他发展中地区处于相近的水平,而且相比之下,非洲的增幅还高于这些地区 (见图1-5)。
图1-4 2003~201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GDP增长趋势
资料来源:IMF, Regional Economic Outlook: Sub-Saharan Africa-Back to High Growth? April 2010。
图1-5 2003~2011年非洲与其他发展中地区GDP增长率比较
资料来源: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Recovery, Risk and Rebalancing, October 2010, 2011年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估计数。
从2008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产业结构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分别占到14%、32%和54%。与其他发展中地区相比,非洲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仅比南亚地区的29%略高。发展状况较好的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8%,中东及北非地区也有41%。这基本说明非洲的工业和制造业发展程度尚有不足。从服务业比重看,2008年服务业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54%,仅次于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62%,高于其他三个地区 (见图1-6)。
图1-6 2008年主要发展中地区产业结构情况
资料 来 源:World Bank,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Change,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10。
不过,上述产业结构只是基本的直观现象,产业结构的价值只有在特定时间段内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判断时才有意义。比如,产业结构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等阶段。例如,1978年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总趋势是: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持续上升 (见表1-2),反映了中国经济格局和质量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局面。非洲的问题是,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并不能体现发展。以2000~2007年部分中部非洲国家产业结构变化为例(见表1-3): 2000~2007年,虽然加蓬的工业比重有所增加,但服务业呈下降趋势,说明经济部门没有配套协调发展,工业的发展缺少必要的支撑体系。乍得和喀麦隆的第三产业及经济也有类似情况。赤道几内亚的产业结构尤其反常,工业比重2000~2004年占到88.6%, 2007年高达95.6%,但服务业仅占2.7%,并且2000~2007年呈下降趋势。这与该国长期依赖石油单一产业、国家经济部门发展失衡、部门分工失调或缺失有直接关系。
表1-2 1978~2010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9/indexch.htm, 2011-03-29; 2010年数据来自美国中央情报局官方网站,为估计数。见CIA, World FactBook,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ch.html,2011-03-29。
表1-3 部分中非经济共同体国家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African Development Bank, Selected Statistics on African Countries 2006, 2008。
经常账户是反映政府财政状况的晴雨表,也是政府管理宏观经济的基础。从图1-7情况看,除2006年和2007年外,2002~2011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常账户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大多处于赤字状态。相比之下,发展中亚洲一直处于盈余状态,起伏缓慢。中东及北非地区虽然起伏明显,但财政盈余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另外拉美及加勒比的情况稍比非洲好些,但仍多处赤字状态。2002年和2003年非洲的经常账户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3.7%和 -2.8%, 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上升至4.3%和1.2%, 2010年又下降到-1.9%。而中东及北非2005~2008年四年分别达16.8%、18.6%、15.2%和15.3%。从各地区情况看,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标志,各地区经常账户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都逐年减少。
作为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标志,贸易是判断非洲经济的重要方面。从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看,1948~2009年非洲与南美及中美洲、中东、亚洲等发展中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总体不足。四个发展中地区中,只有亚洲所占份额较高,且呈上升趋势。其他三个地区中,中东地区份额不高,但处于上升趋势。南美及中美洲和非洲所占比重既少,又都呈下降趋势。1948年亚洲占世界贸易份额为14%, 1983年达到19.1%, 2009年达到29.4%。中东地区1948年所占世界贸易份额为1.9%, 1983年增加到6.8%, 2009年为5.7%。中东地区贸易份额上升的主要原因显然是石油出口。南美及中美洲1948年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份额为11.3%, 1983年减少到4.4%, 2009年进一步减少到3.8%。相比之下,非洲的份额最少,且份额下降趋势最明显。1948年非洲所占世界贸易份额为7.2%, 1983年下降到4.5%, 2009年进一步下降到3.2%,最低的2004年仅占2.4% (见图1-8)。
图1-7 2002~2011年非洲与其他发展中地区经常账户比较
资料来源: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Recovery, Risk and Rebalancing, October 2010。
从贸易结构看 (见表1-4),与其他地区相比,2009年燃料与矿产品在非洲出口额中占到64%, 2000~2009年平均增长12%。而2009年制成品出口份额只占19.2%, 2000~2009年年均增长仅8%。比较而言,2009年世界制成品出口平均份额为68.6%,南美及中美洲、中东和亚洲分别占27.4%、27.3%和79.7%,均高于非洲。中东地区燃料与矿产品出口份额略大于非洲。贸易结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非洲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情况,产业与产品单一是主要问题,反映的是经济体系不够多样化、经济结构尚不完善的现状。
图1-8 1948~2009年发展中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
资料来源: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10。
表1-4 2009年发展中地区按产品结构在世界出口产品中的份额与平均增长率
资料来源: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10。
作为通常意义上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对非洲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从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情况看,流入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 (FDI) 额少于世界其他地区,三年分别为6300万美元、7200万美元和5900万美元。2008年流入量比2007有所增加,但2009年又有所减少。相比之下,除流入西亚地区外国直接投资略比非洲多外,其他各地区明显多于这两个地区,幅度在1.17亿美元和14.4亿美元之间。从三年外资流出的比例看,非洲也是最低的。由于经济整体实力有限,非洲对外投资能力明显较差,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分别流出1100万美元、1000万美元和500万美元,量小且在减少。非洲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三年均在0.5%,没有变化。非洲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问题是量少,增长速度不够 (见表1-5)。
表1-5 2007~2009年世界及发展中地区外国直接投资 (FDI) 情况
资料来源: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0: Investing in a Low-carbon Economy, p.31。
非洲国家的债务仍然是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从2003年到2010年的情况看,非洲的外债总额仍在持续增长,外债偿付额和外债总额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很高 (见表1-6)。
(三) 其他问题
基础设施缺少是制约非洲发展的瓶颈。从世界银行统计看,非洲在道路、电信、电力、生活用水以及相关成本费用等方面都分别低于或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发电能力和道路发展问题尤其突出。这确实是严峻的现实问题。就电力问题而言,有些非洲国家电力覆盖率非常低。据世界银行统计,2004~2007年非洲电力短缺年均50天以上的有19个国家,100天以上的有8个国家,缺电天数最多的冈比亚年均达到240天左右。由于基础设施缺乏,相关费用自然也就上升 (见表1-7)。基础设施的瓶颈不仅影响到基本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横向影响度可能更大。比如,道路的缺少和费用较高直接影响货物的流动,影响到出口,特别是对于非洲地区间贸易形成严重制约。
表1-6 2003~2010年非洲外债情况
资料来源:Economic Commission for Africa African Union, Economic Report on Africa 2010:Promoting high-level sustainable growth to reduce unemployment in Africa, p.101。
经济社会问题的存在导致非洲对国际援助的高度依赖。据经合组织统计,1994年和2002年来自该组织官方发展援助占到非洲对象国国民收入(GNI) 20%以上的国家有布基纳法索、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几内亚比绍、马拉维、卢旺达和塞拉利昂等国。表1-8显示:1994年和2002年,所列非洲国家接受援助占总资本的比例基本都在100%以上,援助占商品和服务进口额的比例也很大。其中,1994年援助占几内亚比绍和卢旺达等国商品和服务进口额比例曾分别高达160.6%和149.7%。从2005~2008年部分非洲国家接受经合组织官方发展援助 (ODA) 占国民收入的比例看,尽管显示了比例不断下降的趋势,但总体比例仍然很高。其中,布隆迪和利比里亚达到40%以上,且后者非但不降,反而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增长并达到125.2%和185.8%。
表1-7 截至2007年底非洲基础设施情况
资料来源:World Bank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Africa's Development: Promises and Prospects, Report of the Africa Progress Panel,2008, p.12。
表1-8 1994年、2002年部分非洲国家援助依赖情况
资料来源: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4。
表1-9 2005~2008年部分非洲国家接受经合组织官方发展援助 (ODA) 占国民收入 (GNI) 比例
资料来源:OECD/DAC Statistics; World Bank: 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DT.ODA.ODAT.GN.ZS, 2011-04-05。
各方面问题的综合存在,导致非洲贫困发生率大大超过其他地区。从世界银行有关统计看,在1995~2006年世界平均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前10位国家中,非洲国家就占到7个,分别是:吉布提、塞拉利昂、马拉维、马达加斯加、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和莫桑比克,分别位列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9位。
总之,进入21世纪以来,非洲经济增长出现积极势头,但问题也是多方面的,从宏观经济以及对于国际援助的意义上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①产业结构所反映的经济格局和发展趋势难以令人满意,非洲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建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②经常账户余额不足、对外贸易所占世界贸易份额小、外债以及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明显不够等,共同反映了非洲资金短缺的状况。投资和贸易的不足,最终会影响消费,这将使通常在其他地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非洲难以相互作用。③基础设施严重滞后。④债务问题仍将是影响非洲发展难以忽视的不利因素。⑤贫困问题突出。
二 非洲发展的需求与国际援助
针对前述非洲发展的问题,就国际援助而言,非洲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分布、实现经济多元化、帮助非洲提高贸易能力和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以及进一步减轻债务负担等。从根本上讲,非洲需要实现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非洲国家的民生问题,非洲才能在人类发展方面取得进展。国际援助也应该在这些方面多加寻找切入点。但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需要长期大量的援助,解决的是发展手段的问题,其援助效果也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
从近期需要看,帮助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是国际援助的迫切任务。
表1-10 截至2009年底非洲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
注:A.已经或非常接近实现目标;B.如持续坚持,可以达到目标;C.如果持续,不足以达到目标;D.无进展或无改变。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Africa Progress Panel, “From Agenda to Action: Turning Resources into Results for People, ”Africa Progress Report 2010, p.24。
从表1-10看,非洲实现千年目标差距较大。所列18项指标中,北非地区在1、4、7目标区分别达到A级 (已经或非常接近实现目标) 三项,在7个目标区有8项指标达到B级 (如持续坚持,可以达到目标),其余均为C级 (如果持续,不足以达到目标)。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多数指标均为C级,目标区5、6、7中的三项指标为D级。各援助方和非洲自身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根据本章前述分析,非洲吸引外国投资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是困扰非洲发展的突出问题。虽然有关国际援助方已在逐步增加对非援助、减债之后的官方发展援助流入也在不断增加 (见表1-11、表1-12),但由于基数缺口大,一些发达国家长期未能履行援助占国民总收入0.7%的目标,八国集团也未能兑现全部援非承诺 (见本书第三章第二节第三部分),因此非洲的资金短缺问题依然严重。
表1-1 12000~2008年流入非洲官方发展援助 (ODA) 净额
资料来源:Economic Commission for Africa African Union, Economic Report on Africa 2010:Promoting high-level sustainable growth to reduce unemployment in Africa, p.101。
表1-12 2001~2008年非洲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与接受经合组织 (OECD)官方发展援助 (ODA) 比例
资料来源:根据OECD统计数据和非洲开发银行数据整理,见Afric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0, OECD, http://stats.oecd.org/Index.aspx?DataSetCode=AEO_BASIC_INDICATORS, 2011-01-24。
2002年《蒙特雷共识》强调援助对于非洲的重要性,认为:官方发展援助是发展资金来源的重要补充,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能力吸引私人直接投资的国家而言尤其如此。在人力资本、生产和出口能力增强的情况下,官方发展援助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帮助一国达到适当的国内资源动员水平。同时,官方发展援助对于经济增长、教育、健康、公共基础设施、农业和农村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对于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而言,官方发展援助仍然是外来资金的最大来源,对于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具有关键性作用。联合国贸发会议2006年报告认为,由于非洲缺少必要的内部资源实现8%的经济增长率——千年目标所需最低增长率,因此非洲需要外部援助。报告援引《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相关文件认为:非洲实现千年目标的资源缺口每年估计达到640亿美元,占到非洲国内生产总值的12%。如果考虑到估算出入因素,按最保守估计,2008~2010年每年需要追加200亿美元资金,到2015年需增加到每年25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