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惊心动魄的旅行叙事
提到柬埔寨,台湾人大概会想到令人发思古幽情的佛教圣地——吴哥窟或当初“红色高棉”留下的成千上万的骷髅头,在脑海中浮现政治暴力、军事镇压、盗匪横行的景象。大致上,台湾对柬埔寨的了解,一个途径是旅游手册上的介绍,另一个即是大哥级“立委”在当地帮助台商的事迹,很少人像刘绍华这样蹲点深入柬埔寨的城市,在巴萨河西边的村子住下,不仅洗衣,连刷牙、洗脸都靠山吃水,以她担任“台北海外和平服务团”(TOPS)的特派员身份,历经两年光阴,发展其近乎“土著”的观点。
绍华笔下的Koh Thom村里的人物(如Imm、房东等)、高脚屋、巴萨河畔的夕阳、湄公河卖青箭口香糖的小女孩、金边城市的奇景及她所观察到的种种文化差异,像人类学家的民族志(ethnography),更像惊心动魄的报道文学或旅行叙事,充满了风俗、训练、环境、警察、女性、外国人、风雨、罪恶、博物馆、寡妇岛、农村、难民营,乃至触目惊心的饥饿、疾病及受骗的感觉。从当地人安之若素露出的神秘微笑,到古老之文化祭典与艺术,都充满了惊喜。而且绍华不断拿这些场景与台湾做对照,由卖口香糖的小女孩到椰子保温杯,或她自己有关艾滋病的调查及教育工作,为当地人讲授台湾原住民之文化等,都具比较文化、社会、宗教之意义。
绍华马不停蹄,一路看到柬埔寨如何跌跌撞撞走向全球化的文化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从都会发展、技术、通信上看到一些美丽的“非现代性”残存,而且在金边见证了人口贩子拐卖农村少女、逼迫善良人家弃贫从娼的各种“慢性病”及社会伦理问题。在她的心目中,佛教精义也许是一丝希望,或可保住当地优美的温厚与善意。
这本小书是由十一个民族志所集成,最能引起台湾读者兴趣的应属《失梦园》这一章,因为它谈到台商去柬埔寨的经历及其兴衰。读到1997年以后,台商定居柬埔寨的第一步是自备手枪,雇用保镖,并随时保持低调,准备赔钱,真教人觉得在外的台胞既孤苦又危险重重,但这种草莽行径,谁令致之?大概有相当大成分是台湾人对南亚或外面的世界缺乏正确的认知吧。
绍华的书因此开启了了解南亚文化的一扇门,让读者进一步透过她所看到的农村、妇女、历史、仪式、台商、军警,去观照亚洲其他地区已碰过或正遭遇到的问题。
绍华是我在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所联合指导的学生,记得她喜欢十分另类的文化人类学,她修成硕士正果之后,又跑去澳大利亚深造,同时也在韩国、中国大陆做田野调查,是研究生中最具泛亚洲文化经验及视野的人,不但勇于尝试新领域,又肯冒生命之危险去帮助罹患慢性病或艾滋病的农村妇女,她的学识、热情、诚恳是极其少见的。2001年我到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有一天居然收到她的E-mail,原来她在哥伦比亚大学修医学人类学之博士学位,正做亚洲与中国艾滋病患方面之田野工作,令人对她的活力与菩萨心肠大为感佩。最近,她将书的初稿交给我,读了之后更觉得她的柬埔寨经历令人耳目一新,值得大家借镜。
廖炳惠
2005年4月4日于新竹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