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原文】
持而盈之[1],不如其已;揣而锐之[2],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3]。功遂身退[4],天之道也。
【注释】
[1]持而盈之:持,保持。盈,满、过多。
[2]揣而锐之:揣,同捶,打磨。锐,锋锐、尖利。
[3]自遗其咎:自己种下祸根。遗,留下。咎,灾祸。河上公注:“必被祸患。”
[4]功遂身退:功业完成,声名显赫的时候。遂,完成。
【译文】
当拥有的已经够多时,就应知道满足,适可而止,如果欲壑难填,早晚有一天已经拥有的也会失去;
做人太过尖锐,就会到处树敌,不能长久保持自己的地位;聚敛过多的财富,就会引起别人的贪念,最终也会守不住;
为富不仁,骄傲蛮横,就会招致怨愤,给自己埋下祸患;
懂得功成身退,就顺应了自然的规律。
【阐述】
进和退,争和让,或大或小或轻或重,这是几乎每天都必须面对的抉择,尤其在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日益焦躁焦虑的氛围当中。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功名利禄,面对抉择,就成了一个个挥之不去的难题。
名利在眼前,谁人不想伸手,谁人不想动心?甚者为之目眩神迷,为之心醉痴狂,趋之若鹜忘乎所以。但老子告诫说:进,不如退;争,莫若让。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
老子思想是主“变”的。宇宙天地,品物流形,自然社会人生,乃至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木,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不变的。你我都可以验证的是——月满则亏,花开则谢。这是自然现象,从中似乎可以领会人生的道理。功成业就名满天下之时,就该急流勇退,适时知止,如此方顺乎自然天道。警惕那个人人都艳羡的“高潮”的到来,谨慎那个“满”,戒备那个“盛”,因为物极必反,变动不居的世界不会让人舒舒服服地一直享用这个“高潮”、“满”和“盛”。
韩信能破百万兵,却摒除不掉内心欲望的膨胀。他是难得的将才帅才,兵马再多都可从容调度,多多益善,又能出奇制胜。待刘家江山稳固之后,受封为楚王的韩信,没有收手,没有身退,自觉战功卓著无人可比,如此一个封号与心意不称,于是满腹牢骚不时流露,拥兵自重以为没人能敢“动”他。其实,不是没人敢“动”韩信,只是时机没有到那一步而已。韩信最后死在妇人之手,死在不知天高地厚莽撞行事,低估政治对手的智力和实力。“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古话,说给功太大、名太高的臣僚听的。
范蠡尽心尽力辅佐越王勾践二十余年,最后打败吴国,洗雪了会稽被困的耻辱。越王成就了一时霸业,号令诸侯遵从周王室,范蠡本人也被称为“上将军”。
平定吴国后,范蠡便离开越国来到了齐国。范蠡写信给大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脖子长长的,嘴尖尖的,他生性多疑,只能共患难,不能和他共享乐。您为何不离去呢?”文种看完信后,开始称病,不再上朝。但越王还是怀疑文种会作乱,下令让他自尽。
范蠡终日乘舟漂于海上,改名换姓,自称邸夷子皮,在海畔耕地,日积月累,家产竟达到了数千万。齐国人听说范蠡的大名,就让他到齐国做了宰相。在齐国待了不久,一天,范蠡喟然长叹:“我家产已达千金,当官也做到了宰相。现在已没有什么追求了。”便辞去官职,散尽家产,去了陶地。后来范蠡自称陶朱公,和儿子在陶地耕地养畜,不久家产又累积数万。范蠡一生换了三个地方,天下闻名,最后范蠡老死在陶地,算是尽了天命。
功成身退,是人情世故,也是一种政治策略,更是一种精神境界。这需要长期的修炼和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