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原文】
大道[1]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2]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释】
[1]大道:社会公德,社会秩序。
[2]六亲:父母、兄弟、夫妻,此指家庭关系。
【译文】
社会秩序混乱,道德败坏的时候,仁义才被凸显出来,有了提倡的必要性;人们崇尚聪明智巧,就会衍生虚伪欺诈;家族内部不和睦,矛盾重重,孝顺慈爱自然就变得可贵;国家政务荒废,秩序混乱,忠臣的作用就被加强,变得尤其重要。
【阐述】
思想总是在与别人对着干的过程中,一点点给激发出来。所以,有时候得感谢你的对手,正是有“彼”,才有了“此”。这一章就是对儒家宣扬的仁义忠孝思想的一个讥弹讽刺。
当一种德行受到社会的推尊颂美,背后一定是在泣诉我们正欠缺这个。老子是清醒的,他也希望我们清醒,不要被乱象迷惑,不要把话语完全当真。
忠臣在被传诵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国家正是昏乱不堪之际。伍子胥,历史有名的忠谏之臣,他一生的经历就是黑白交相映衬的写照。
伍子胥的先祖伍举因敢于直言进谏而受到楚王的信赖,声望日重。此后,伍家世世代代的名声都远播在外,父亲伍奢、兄长伍尚都是贤能之士,父亲深受楚平王的赏识,当上了太子太傅。不过,楚太子建身边有一个小人费无忌,他身为太子少傅,却不愿忠于太子,一心想待在楚平王的身边。费无忌到秦国为太子建聘娶太子妃,回来后却把秦国美女送给了楚平王,事后又担心太子建继位后会杀掉自己,于是开始处心积虑地想除掉太子。他不断在楚平王面前说太子建的坏话,时间长了,楚平王开始听信谗言,慢慢疏远太子建,最后派太子建去戍边。费无忌意在斩草除根,对楚平王说:“太子建因为太子妃的事,怨恨您,您要多加防备。现在他去戍边,手上有军队,恐怕会联合诸侯作乱的。”
国家政局的昏乱往往是因为有小人在,有私利在,有昏头昏脑的主事者在。正因为有一个昏暗的世界在,所以凸显出清明之士的可贵。伍奢坚决站在太子建的一边,向楚王进谏说:“难道大王会因为小人的诋毁而疏远骨肉吗?”
费无忌觉得伍奢有意与自己作对,不除去伍奢,仍然不能安稳地过活下去。费无忌又想出一个阴招,挑唆楚平王说:“伍奢和太子建是一党的,如果大王不制止,您就会成为他们的阶下囚。”这话直击人君内心的痛处,楚平王率先囚禁了伍奢,并派人去杀死太子。但派出去的人可怜太子,就先让下人告诉太子快跑,太子建侥幸逃到了宋国。
昏乱政局中,小人的能量可以发挥到法力无边的境地。费无忌担心伍奢的两个儿子报仇,想出一招“一箭双雕”的计策。他让楚平王派人对伍尚和伍子胥兄弟两个说:“如果你们两个来了,你们的父亲就可以活命。”伍尚为人仁慈,马上答应前去。伍子胥为人刚正不阿,能够忍辱负重,深知如果听命前往,父子三人都会死掉,于是劝哥哥不要前去,和自己一起逃跑,等将来有机会再为父亲报仇。伍尚不听,说你可以离开,如果你能够报杀父之仇,我可以去死。最后的结果不出伍子胥所料,伍奢、伍尚父子遭到杀害。伍家父子何等显贵的家族和出身!转眼之间就成了刀下之鬼,这难道就是忠臣的结局?
伍子胥逃命离开楚国,听说太子建在宋国,就直奔宋国而去。刚到宋国,正值该国政局变乱,于是和太子建又逃奔到郑国。还好,他们在郑国得到了礼遇。不久,又来到晋国。晋顷公说:“太子在郑国得到很好的接待,说明郑国人相信太子。如果太子能够利用郑国的信任,做我的内应,里应外合必定能灭掉郑国。到那时,我就可以把郑国封给太子。”太子建禁不住晋顷公的诱惑,马上答应下来,并再次来到郑国。但没有不透风的墙,郑国人很快知道了太子建的阴谋,当即杀死了他。伍子胥得知太子建在郑国被杀,就带着太子建的儿子胜逃往吴国。
忠臣伍子胥再次踏上亡命之路。伍子胥带着胜走到昭关,差点被官兵抓住,好不容易才徒步跑到江边。后边有官兵在紧追,前面又有大江拦路,几乎已经不可能脱身活命了。此时,江上出现一条渔船,渔夫见伍子胥有难,便将他们引渡过河。伍子胥还没有抵达吴国就生病了,他忍受着病痛和饥寒,靠讨饭活下命来,总算护送着胜来到了吴国。
伍子胥在吴国安顿下来,不用再四处逃命。吴王阖庐在伍子胥和太宰伯嚭的辅佐下,攻占了越国很多土地,又大败楚国,在诸侯国中渐渐确立起霸主地位。后来,吴国军队击败楚军,攻入郢都,新即位的楚昭王只得外逃,伍子胥便掘开楚平王的坟墓,对着楚平王的尸体鞭打了三百下,算是为死去的父兄报了仇。
这只是忠臣义士的暂时胜利,伍子胥最终没有逃脱乱局中的宿命。吴王阖庐病死之后,太子夫差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得以继位。伍子胥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有意复国,劝夫差除掉勾践以免后患,但夫差不听。吴王夫差最信任的是太宰伯嚭,伯嚭在夫差耳边说的都是好听的,为争权夺利开始肆意诋毁伍子胥。吴王逐渐疏远了伍子胥,并把他派到齐国去。伍子胥深知吴国的命运堪忧,就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朋友然后独自一人回吴国复命。
最终,吴王夫差派人赐伍子胥一把剑,让他自杀。临死前,伍子胥仰天长叹道:“我为吴国的霸业尽心尽力,现在大王却听从小人的谗言而让我自杀。”于是告诉门客:“待我死后,请把我的眼睛悬在吴都的东门之上,我要看着越寇入侵、灭掉吴国。”说完就自杀身亡。吴王听到伍子胥的遗言,愤怒异常,命人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革袋子抛入滔滔的江水之中。
伍子胥及其父兄是忠直厚道的,人们在称美伍氏一门时,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的小人还在,昏聩的君王还在。
伍子胥父子是历史的正面,让人感佩不已;历史的反面又是正面的底色,否则正面的美名无从传诵。父子兄弟反目成仇酿成人间惨剧的,大有人在。忠孝仁义,与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孰先孰后,该诅咒的到底是哪一个呢?无论如何我们能够做到清醒就是好的:崇尚仁义没有大错,但你要清楚身在其中的社会已经不淳厚了。仁义不是问题,问题的所在是背后的那个底色出了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