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毛病要杜绝
《论语·子罕》开篇,孔子就提到一句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我们知道,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很少谈及钱物。他推崇天命和仁德。相对于天命和仁德,他谈论利益的时候很少。
接下来,还有一句大家经常说的话,就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虽然这不是一个现成的成语,但是现在的人们经常会引用。“子绝四”就是孔子杜绝了四种缺点: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是之心,不自以为是。
一个人杜绝了上述四种缺点之后,知识才会变得通达、才会融会贯通,处事才能不黏不滞,为人才能宽厚仁慈。“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对我们来讲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境界。
那么反过来讲,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之道也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来了。“毋意”就是不凭空推断、盲目猜想,不猜忌,不推测,不主观地臆断;“毋必”就是不去做一些绝对化的事情,说话不会过头,不会过早下结论;“毋固”就是不固执己见,否则就容易变得保守,变得固执,变得不可理喻;“毋我”就是不以自我为中心。这四个方面讲了一个人性格上、人格上往往会存在的缺点,会出现的偏执。回想一下,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在生活中喜欢揣测,甚至捕风捉影;有些人喜欢绝对化,非黑即白,不是这样就是那样。这种人判断问题非常简单,非常肤浅,不讲求中庸之道或者辩证思维。至于“毋我”,就更普遍了,很多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
《论语》里的篇章名,多以各篇首句中靠前的两到三个字来命名,为了避免重复,“子曰”“子谓”“孔子”多次出现的不取。有两篇首句出现“季氏”,一篇命名为《季氏》,另一篇改名为《八佾》。《子罕》篇首句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故此章取名《子罕》。
“子绝四”,就是孔子杜绝了四种缺点。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他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他知道该如何选择,不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
“四毋”是待人接物之道,也是完善自我认知的重要戒律。当外在的人、事、物触碰到自我感知时,不做认真了解,不做深入思考,全然意气用事,则人、事、物的真相就可能失之交臂,认知主体就会陷入“意”;有新了解但不全面,有新思考但不成熟,轻率地下结论,做决定,认知主体就会陷入“必”;有了见解,有了主张,或者是没有遇到过挑战的,从而坚持己见,不考虑新的情境因素,不懂得迁移,不区分事物的特殊性,难免陷入“固”;人的认知,从“我”开始,我看,我听,我嗅,我尝,我触,我思,反复强化,才渐渐形成新的认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