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达制度管理:简洁中的与时俱进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亨利·梭罗也说:“人生为千头万绪的繁复而耗尽。要简洁,一定要简洁!”
对厨师而言,最难做的菜不是佛跳墙而是水煮白菜;对画家而言,最难画的不是江河万里而是墙角的那一株寒梅;对文学家而言,最难创作的不是动辄几百万的鸿篇巨制而是一篇一百字的小小说;同样地,对企业而言,管理的最高境界也不是一层层看不到头的汇报和程序,而应该是简洁。
做制度,尤其是大企业做制度,既要避免过多的程序,还要注意与时俱进。时代在变化,经济制度在变化,市场环境也在变化,政治局势、国际局势也在变化,全世界都在变,如果企业不变,就只能“等死”。
公司越大,管控制度反而越来越简洁
在万达,有一个很奇怪、很不可思议也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制度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而不断递减。
说白点儿就是公司越做越大,制度反而越来越少。
听上去很难理解,但其实,这才正常。
公司大了,需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千头万绪的,要是每做一件事都要好几步,每干一项工作都要七拐八弯地弄一大堆,那企业还发展吗?还进步吗?直接原地编制度得了。
举个例子,二十年前,你是个百元户,家小业小,雇了几个工人,弄了个小食堂,每顿饭的开支被限定为一块钱,而且,为了防止厨房的师傅乱花,你还专门定了个规矩,规定这一块钱怎么花:用一毛钱买小葱,还要买张记的;用两毛钱买肉,肉要去三里外的李屠户那里买,他那里实惠、给得多;剩下的七毛钱,要留两毛钱买醋,剩下的还要买三斤韭菜、一斤鸡蛋。
二十年后,你成了亿万富翁,旗下的产业无数,光饭店就有十多家。这个时候,你还会去专门定个制度规定食堂怎么买菜、到哪里买吗?肯定不会。这个时候,当年林林总总的所有制度就会被概括为一句话:控制在×××元以内,菜品和购买地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公司规模小的时候,业务流程可以走得特别烦琐特别精致,但规模大了、业务多了,该简化的就得简化,该省略的步骤就得省略,要不然,公司根本就没办法发展下去。
试想一下,同样是一个月的时间,以前业务少,一个月就一个任务,那么这个任务自然可以分成十步一百步来做;但现在业务多了,一个月有一百个任务,那你还能将每一个任务都分成十步来做吗?换句话说,每一个任务是一步到位好呢,还是十步到位好呢?
以前,万达的业务比较少,专注的领域也比较单一,公司的制度自然越详细越好,但现在,万达涉入的领域越来越多,触角甚至已经延伸到了海外,再拖拖拉拉、磨磨叽叽地穷究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就没有必要了,为了提高效率、提高执行力,制度自然是越简洁越好。
制度尽量表格化
制度要简洁,这话谁都会说,可什么叫简洁?怎么做才是真的简洁?
万达给出的答案是表格化。
表格化,很好理解,所有的制度,所有的规章,全都尽量少用文字表述,而是用表格。
表格有什么特点?
清晰、简单、一目了然。
上学的时候,每个人都写过或者用过课程表,小小的一张表,不大,加起来字数都不过百,却把一周甚至一个学期的课程信息全都传达出来了。想一想,要是上课的时候,学校不发课程表,而是用文字这样告诉你:二月第一个星期星期一上午第一节课上数学、第二节课上语文、第三节课上英语……三月第三个星期星期二上午第一节课上政治、第二节课上地理、第三节课上生物……六月第四个星期星期三上午第一节课自习、第二节课上美术……这样的话,只怕课还没上,人就要被绕晕了。
课程表只是一件小事,但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却不难看出表格化管理的优势和益处。
当一家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必然要有统一的规范、科学的操作流程,各行其是肯定是不行的,各系统、各部门、各个子公司之间的责任、义务、工作流程、业务步骤怎么区分?怎么界定?与其云山雾罩地说一通,搞得大家谁都不明白,倒不如直接画一张表,该表达的都表达了,而且,省时省力。
作为一名卓有见地的企业家,王健林显然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万达,所有的制度能表格化的尽量表格化,不能表格化的也竭尽全力做到直截了当、一针见血,万达的“神器”销项表就是表格化最大最经典的典型,在后文中,我们会具体进行阐述,这里就不赘言了。
总之,表格化是大企业管理的一种趋势,也是企业从人治向“法治”过渡的重要工具,有了表格,企业的各项工作更加明朗化、精细化、专一化,有了表格,各种推诿扯皮的现象会少很多,执行效率自然也就跟着高了上去。
平均2年修订一版
每一个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人治到法治的过程。就万达而言,万达的人治时代就是王健林当年的“独裁时代”,而“法治时代”则就在当下。
万达的“法”是什么?制度!
说起制度,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侃侃而谈一番,什么奴隶制、封建制、民主制、共和制等,就算不懂,也能说得头头是道。
当然了,企业是企业,国家是国家,制度不能通用也不可同日而语,但有一点,不管是国家制度也好,企业制度也好,在时间的面前那都是平等的。不管是多么先进多么优秀的制度,哪怕当年惊天地、泣鬼神,被整个世界都称颂,但时移世易,一段岁月之后也会变得不合时宜。
万达集团刚刚成立的时候,有一套自己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曾经是王健林整肃风纪的利剑,但现在,这些制度显然已经不再适合万达。
不适合就改!
一家企业,如果想要屹立在时代的潮头,而不是连发展的尾巴都抓不住,最需要做的就是与时俱进。
这种与时俱进不应是片面的,而应是全面的,不应是部分的,而应是整体的,而在企业这个整体中,首先要与时俱进的就是“法”,是制度,否则,“无法可依”,“法不可依”,企业就要出问题。
在万达,平均每两年,制度就会修订一次。修订的幅度不一定很大,修订的内容也不一定很多,但只要说要修订,那么它就是整个集团的第一要务,所有的其他工作都要为它让路。在制度修订年,九月的时候修订工作就会全面展开,上到王健林,下到副总裁、高管、中层管理、底层管理无一例外全都会动起来,集思广益,大会小会地开,直到修订完成。
或许,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万达的制度要两年修订一次,不是一年,也不是三年、五年?
原因很简单,万达本身正驰骋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所有一切的工作都不能和万达的发展脱节,频繁的业态变化和组织结构变化也需要制度的更新,然而,万达的制度本来就是量身定做的,再怎么变化需要修改的也不会太多,而每一次修订都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成本,因此,一年修订一次就有些不划算,但若是三五年修订一次时间间隔又太长,很容易使“法律”跟不上万达发展的步伐。所以两年这个时间节点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