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走入正轨
时间到了贞观六年二月初十,此时盐场已经扩大完毕,几百个盐池已经全部投产,现在经过一番调整,每日可得食盐四百石有余,现在盐场的存盐已经有了数钱石,于是魏叔琬找来雍奴县的县令,让他在组织一些人把实验运送到河北各地的官盐贩卖处,又把价格下调到每石食盐一百贯钱,各地的商家可以直接购买,而且要在雍奴县城外的码头处,直接设立一个地点,专门贩卖食盐,县令一听不敢怠慢,急急忙忙的去组织人手运送食盐,并且在码头附近选了一个很好的位置,设立了食盐贩卖点。
随着十几天过去,盐场的大量低价食盐便被卖到了河北各地,虽然产量很大,但也是供不应求,毕竟如此廉价的食盐,质量还如此只好,大家都不知道会有多少,所以不仅百姓抢购,连一些商家也会囤积一些,而盐场附近也跟着热闹起来了,毕竟这里工钱高,而且概不拖欠,而且老百姓也很聪明,知道这是一个长久的行当,所以很多人都拖家带口的来了,魏叔琬看到如此情况后,立马组织这些人建立村子,选定了在距离盐场五里外的地方,而且对于那些不太富裕的人家,可以提前支付工钱盖房子,然后在每个月的工钱里扣除一部分,于是一个大型村落开始形成,整个雍奴县也因为盐场的建立而有了些繁华的气息,才一个多月,商人就已经多了起来。
等到了三月初,盐场每日生产的食盐还是供不应求,于是魏叔琬决定继续加大规模,立刻开始行文河北各地县衙,让他们帮忙召集人手,其中在雍奴县附近的三个县,召集人手最快,毕竟盐场的工钱已经传开了,每人一个月一贯钱的收入,而且是个长久的行当,这让很多人都眼红啊,所以三天时间就召集了三千多人,魏叔琬一看立马叫停,可这样也还是晚了些,最后各地来的人加到一起有八千多,这已经足够盐场的规模扩大三倍了,可也不能让这些人回去,毕竟自己考虑不周,反正盐场的盈利客观,也不差多养一些人,而且魏叔琬还想要修整一下从盐场到京杭大运河码头的这条路,用以方便运送食盐,毕竟现在这条路长不说,还很难走。
于是盐场又开始扩建了起来,之前选地这里就是因为地方很大,即使盐场在扩大十倍也有充足的地方,所以盐场很快就建好了,规模整整扩大了三倍以上,盐池的数量达到了五千多,到了三月下旬,盐场每日的产量已经达到千石以上,可就是这样也没有积压,因为已经有商人往南方贩卖了,因为这里的盐价格低廉,已经和私盐的价格差不多,大唐本来就缺少食盐,所以就造成了有些供不应求的情况,这种情况恐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魏叔琬也不敢再继续扩大规模,毕竟此时的食盐产量已经接近年产四十万石,比以前大唐所有的盐场产量加在一起还多出去不少,怕是生产多了以后卖不出去,这其实是魏叔琬想多了,现在大唐的百姓因为盐价很昂贵,所以吃的非常少。
于是魏叔琬让底下人全力生产,而修路的事交给了地方县衙,魏叔琬从盐场的利润中拿出了一万贯钱交给雍奴县县令,让他负责把盐场到码头的这段路修一修,以便方便运输,雍奴县县令自然很欣喜的去办了,毕竟在地方上修桥补路是一个县令的主要政绩,而且不用县里出钱,还造福了乡里,让百姓称赞,自己只不过是组织些人,派些小吏负责罢了。
等到了四月初一,盐场前两个月的获利达到了三十万贯钱,于是魏叔琬派人把这笔钱押解至长安,上交户部,于是派人找了当地负责的官员,让他带着人马押解钱款去长安,之后又给李二帝下写了份奏折,里面把自己这些日子所作所为都写了进去,还说了效果比自己当初想的要好,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以后盐场每个月会为朝廷提供最少二十五贯钱的固定来源,又像李二帝下请旨,希望派遣一对官兵常驻雍奴县,以保证盐场的绝对安全,并且把自己建立盐场是任命的官员报道吏部批准,在确定下官员的品级。
魏叔琬的奏报四月初三就到了朝廷,刘政会知道情况后马上就从新做了个财政预算,要是户部每个月最少能得到二十五万贯钱的补充,那么情况会大大的好转,最近几个月刘政会的头发都白了很多,现在新组建的骑兵部队每个月的军饷以及补给就要十二万贯钱以上,朝廷已经入不敷出,还欠着皇亲国戚、勋贵世家的大笔钱财,刘政会东挪西措的才维持到现在,即使这样户部的库房也已经快空了,如今只剩下不到二十万贯钱,这点钱真不够干什么的,如今可算等到了盐场钱财的到来。
等到刘政会做好了预算之后,去掉正常开支的费用,以后每个月朝廷都会结余十万贯以上,这才放下心来,如果再紧一紧的话,估计一年多就能把朝廷的钱款还给那些人,毕竟现在朝廷每个月都要支付给那些人两万五千贯钱的利息啊,想到这些钱,刘政会就心疼不已,然后拿着新做好的预算就去告知房玄龄这个情况。
此时李二帝下也看到了魏叔琬的奏报,看到情况比之前想的要好,非常的高兴,这样朝廷的压力就小了很多,自己也不会总被刘政会缠着说要消减骑兵的规模了,之后召集了几个心腹大臣,商议了关于盐场官员等级的事,毕竟产生了这么收益,级别不能太低了,而且还要商议派遣多少兵马驻守雍奴县,毕竟这是朝廷的一个重要财源,等到众人一切商议妥当后,吏部马上就批准了魏叔琬任命的大部分官员,盐场的主事被任命为正五品官,由朝廷安排,以后只需要对户部尚书负责,只等盐场情况彻底稳定,朝廷选好了主事的人选,届时就会被派去接替魏叔琬,毕竟这么一个有能力的官员,不可能总放在一个小小的盐场内,李二帝下虽然想尽快的召魏叔琬回京,可对于盐场的主事并没有太合适的人,所以只能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