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性别结构失衡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进入了社会人口学家的研究视野。但那时候的研究集中于出生人口性别比,将其视为人口问题,更多地关注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到底是真偏高还是瞒报导致的假偏高,偏高的出生性别比和女婴死亡率到底导致中国有多少女性人口失踪,出生性别比和女婴死亡率偏高的产生机制是什么,如何通过综合治理使出生性别比恢复正常等问题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一直参与其中,致力于对这些问题的解答。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研究团队在关爱女性、保护弱势群体及综合治理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与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口与资源研究所、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联合国人口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美国福特基金等国际组织的资助下,将对中国弱势群体的合作研究推向国际领域,也通过与国内各级政府部门的密切合作,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政策实践,为国家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性别失衡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李树茁教授作为研究团队的负责人,一直在引领和推动着整个团队的研究方向和进展。
2006年以来,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发生了一个重大转变,从对出生人口性别结构的关注转向对整个人口性别失衡问题的研究,从对性别结构失衡原因的揭示转向对性别结构失衡后果的探讨。研究视角也不再局限于人口学,开始向社会学、管理学倾斜。与此同时,Bare Branches: The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Asia's Surplus Male Population一书的出版,使得“光棍威胁论”一时之间甚嚣尘上。为此,李树茁教授希望本书的第一作者能够解答一个问题:性别失衡的影响是如何从人口领域上升到公共安全领域的?而基于多年来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及社会风险的研究积累,刘慧君副教授也迫切希望能够将人口性别结构的失衡问题放在整个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探讨被婚姻挤压的男性到底是社会风险的受害者还是施与者,性别失衡引发的社会风险到底是什么,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风险是什么关系。
对于这样一个庞大且重大的研究问题,同时面对非常有限的数据资料和理论可资利用的条件,怀揣一颗惶恐不安的心,在谨慎和犹豫中始终坚持着。幸运的是,有李树茁教授的执着与引导,有朱正威教授(公共安全研究)、果臻博士(人口统计)的加盟,还有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其他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在数据资料搜集、数据分析甚至部分研究内容的承担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踏着先行者的足迹,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性别失衡的社会风险、社会风险的传导放大及风险治理方面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研究问题,积累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借助国家社科基金后期的出版资助,我们研究团队的研究想法在此能够得以系统梳理,直面研究同行和其他读者的批评指正,相信这些批评指正会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动力和方向。
在本书的撰写中,我们抱着谨慎、开放的心态,力图兼容并蓄,在社会变迁的视野下考察历史与现实的差异与延续,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探讨国际研究揭示的规律性与中国特定国情下的特殊性,在理论阐释与实证检验并行中,保持研究过程的严谨性和研究结论的信服力。由此,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跟国内外研究者对话,也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为这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留下点什么,不管是认识观念方面的还是政策启示方面的。
本书除绪论外分三篇,共八章主体内容。整体按照总体设计→基础研究→机制研究→对策研究的顺序进行布局,而核心章节按照性别失衡社会风险的识别→性别失衡社会风险的传导放大→风险阻断与治理的思路进行安排。该布局基本展示了整个研究的时间顺序及各阶段研究重心的转变,也反映了研究团队在对性别失衡及其社会风险的研究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深入的认识过程。具体章节安排如下。
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即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进行性别失衡的社会风险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并对整个研究中涉及的核心概念、框架思路、数据方法进行了交代。
第一篇,基础研究:性别失衡及其社会风险。本篇首先基于历史和国际的视野,分析当代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并总结分析了性别失衡的社会人口环境下存在的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基于现实调查数据,探索了中国的性别失衡所面临的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风险;最后,对性别失衡背景下的社会风险进行了系统的识别和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当代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演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部分:①介绍当代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主要特征及其演变过程;②梳理和分析人口性别结构的三个驱动因素及其态势;③量化分析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各个驱动因素及其在不同时期的交互作用。
第二章是性别失衡下的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主要包括四部分研究内容:①在国际和历史背景下,对性别失衡所可能引发的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风险进行系统综述;②基于性别差异的视角,探索婚姻状况、婚姻质量与心理福利的关系,及社会支持所可能发挥的缓冲作用;③检验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及流入城市的大龄未婚男性是否存在更大的性风险;④检验流入城市的大龄未婚男性是否对社会安全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第三章是性别失衡社会风险的系统识别。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①采用历史、国际和现实相结合的视角,综合利用期刊、图书及网络资源,系统识别性别结构失衡的社会环境下可能存在哪些宏观社会风险;②从相关利益者的角度,利用网络新闻案件等二手资料和一手访谈资料,系统识别和总结性别结构失衡背景下的各类相关利益群体及其行为失范特征;③识别宏观层面的社会风险与中微观层面的行为失范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二篇,机制研究:性别失衡社会风险的传导放大。首先揭示性别失衡社会风险的放大机制,然后进一步揭示性别失衡社会风险的传导与突变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第四章是性别失衡社会风险的放大机制。包括三部分内容:①构建性别结构失衡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模型;②阐释中国性别结构失衡风险与社会转型风险在互动中实现社会风险放大的路径和机制;③具体到性风险领域,检验性别失衡下艾滋病性传播风险的放大机制。
第五章是性别失衡社会风险的传导与突变机制。包括四部分内容:①构建一个性别失衡风险传导的贝叶斯网络模型;②揭示性别失衡风险的传导机制;③构建性别失衡背景下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过程模型和尖点突变模型;④揭示性别结构失衡的背景下,社会安全事件发生的机理及对社会事件的控制点。
第三篇,对策研究:性别失衡及其社会风险的治理。本部分内容在对性别结构失衡的产生机制及社会风险治理进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性别失衡议题背后的利益格局和政策博弈过程,探讨了性别失衡的出路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性别失衡社会风险治理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第六章是性别失衡及其社会风险治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①对性别失衡的产生机制进行理论阐释;②构建社会变迁背景下性别结构演变的机制模型并揭示中国性别失衡的演化机制;③介绍社会风险治理的基础理论。
第七章是性别失衡议题的讨论与政策博弈。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①分析性别失衡议题背后的多元利益格局;②总结性别失衡议题的政策博弈过程;③基于理论分析探讨性别失衡的出路;④通过总结归纳浙江省的成功经验,介绍一种有效的应对模式。
第八章是性别失衡社会风险的阻断与治理。主要从性别失衡风险的治理、性别失衡社会风险放大途径的阻断两方面探讨对策建议。
本书由李树茁教授和刘慧君副教授总体策划、统筹和设计,并由刘慧君副教授承担主要的研究和统稿工作。朱正威教授承担了第一章第四部分的研究和撰写任务,果臻博士承担了第一章其他部分的研究和撰稿任务。另外,在李树茁教授的协调指导下,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靳小怡教授、杨雪燕教授、韦艳教授,研究生刘利鸽、张群林、杨博、李卫东、李静也参与了个别章节的研究工作。在朱正威教授承担的研究工作中,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郭雪松副教授,硕士生胡永涛、薛婷婷作为其团队成员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此对他们的工作和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具体章节撰写情况如下。
张群林、杨博、杨雪燕:第二章第四部分大龄未婚男性与风险性行为的研究;
薛婷婷:第二章第五部分大龄未婚男性流动人口与公共安全的研究;
靳小怡、刘利鸽:第三章第二部分性别失衡社会风险与行为失范的宏观识别;
韦艳、李静、李卫东:第三章第三部分性别失衡下相关利益群体的中微观失范研究;
胡永涛、郭雪松:第五章性别失衡社会风险传导与突变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