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思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旅游产业是第一大产业

张辉张辉,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

《实践论》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人类对产业问题的认识深刻地反映了这一规律。人类社会的产业实践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因此,对产业概念和内涵的认识,也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产业实践的范围和深度空前扩展,相应地,对产业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在漫长的前工业社会,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社会分工,农业、手工业与畜牧业分离开来,在这一时期,人类对产业的认识仅限于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工业革命以后,工业上升为社会主流生产方式,西方人基于对工业生产方式的观察,总结出了一套规律性的认识,即西方传统产业理论,将人类对产业的认识往前推进了一大步。社会研究者用工业、制造业、石油产业、汽车产业等相关概念来指代工业社会涌现出来的产业形态,并建立了有关产业的概念、内涵、特征、分类、统计的系统性知识体系。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人类的生产方式又出现了一次根本转型。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生产方式退居次席,而生产无形产品的服务业产值比重越来越高,成为社会的主流生产方式,一批新兴产业涌现出来。新兴产业大部分不生产有形产品,难以进行特别清晰的投入产出核算,在传统产业分类里找不到对应的位置。但是可以观察到,这些产业的存在是客观的,并且在许多国家已经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如信息产业、知识产业、旅游产业等。产业实践的飞速发展对传统产业理论形成了挑战,对产业的认识需要随着实践领域的变化发展进行更新。

一 现代产业实践与传统产业规模测算方法的矛盾

要讨论什么是“第一大”产业,首先必须对产业的概念有一个正确认识。从历史上看,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为了满足人类多样性的需求,必须进行商品交换,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形成产业部门。当一种需求满足以后,人类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并催生出新的产业部门。各个生产部门投入一定的社会资源,生产出特定的商品(或服务)。通过商品交易,满足人类社会各种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业是对应人类需求的供给体系。产业的主要特征突出地表现在经济维度上,通过产业组织的运行实现商品的市场交换是产业的根本特征。

所谓第一大产业,是从规模维度来说的。在前工业社会,人类社会产业构成相对比较简单,在大部分经济区域内,农业是无可置疑的第一大产业。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门类越来越多,哪些产业规模大就存在争议了。理论上讲,产业规模是客观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哪些产业规模大是产业实践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很难找到普世的方法对产业规模进行客观评价。首先,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投入产出,有些生产有形物质,有些则提供无形服务,需要找到一个可比的价值度量方法进行数量的横向比较;其次,很难找到一个完善的产业分类标准。因为所谓产业规模的“大”和“小”,是不同产业分类体系下的一个相对概念。遗憾的是,尽管现有的产业知识中有一些分类方法,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现有产业理论中,主要以产业总产值、产业增加值作为价值度量的方法。产业总产值是产业全部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价值总和,它既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物质和劳务消耗转移的价值,也包括新创造的价值。增加值是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转移价值,它等于产业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一般按产业增加值大小对产业规模进行排序。之所以使用增加值概念,主要是可以避免重复计算,从而反映产业部门对GDP的实际贡献。

产业规模是否大、是否第一大,还取决于如何对产业进行分类。马克思根据对工业社会产业实践的观察,采用过三种分类法:一是两部类分类法,即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这两大部类。二是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分类法。三是以物质生产的不同特点为标准,将经济活动中的物质生产部门分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大部门。在这些分类体系下,产业门类的“大”与“小”可以反映产业结构基本状态。如根据农轻重划分法,当农业是最大产业时,一国是农业国;而轻工业或重工业是最大产业时,一国便成为工业国。但是,马克思的产业划分法过于简单,通常只有二至三类,不适合深入讨论产业规模大小问题。在西方,不同历史时期还分别有过霍夫曼分类法、钱纳里—泰勒分类法等,20世纪30年代以后,三大产业划分法成为主流。1971年,联合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在三次产业划分方法的基础上,编制和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由于标准产业划分比三次产业划分要细致得多,并且得到了统计支撑,在产业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

当前国际社会对所谓“第一大产业”的提法,便是基于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进行排序的。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最大产业在各国并不完全一致,传统上一般认为石油产业、汽车产业、机械制造产业规模较大。20世纪90年代,世界旅游组织测算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国际旅游收入在世界出口收入中所占比重达到8.25%,超过石油出口收入的6.5%、汽车出口收入的5.6%,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但是这个结论引起了产业经济学界的广泛争议。争议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旅游产业不符合传统产业界定标准,现有产业分类体系下没有旅游产业的位置,旅游产业是现有分类体系下许多产业部分产值的加总;第二,在旅游产业规模的估算上,没有采用传统的旅游GDP概念,而是使用了旅游经济GDP的概念。

关于旅游产业规模的争议,事实上是传统经济理论和现代产业实践之间矛盾尖锐化的反映。随着现代产业实践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产业格局,使理论与实践之间出现了不一致。当理论与实践不符时,首先应该审视的是理论而不是实践。我们知道,传统经济学的产业理论诞生于工业化生产的大背景下,是基于对当时工业生产方式观察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在英文中,工业和产业是不加区分的一个词,即industry。可见在当时的环境下,产业即是工业的代名词,相应的产业理论是基于工业生产提出的。对于工业生产来说,增加值是一个非常清晰、便捷的核算指标,能很好反映工业生产的规模,然而对于现代服务产业来说,增加值的计算往往是非常艰难的。标准产业分类主要是从技术角度确定产业分类,不反映市场需求状况。按照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产业是生产同类或同一产品(包括服务)的企业集合。这里,同类或同一产品涉及产品的替代性,产品替代性是一个从需求角度来考虑的概念。然而,现实统计工作往往按“企业”(而不是按“产品”)进行,这主要是从供给的角度入手的。如果从需求的角度看,分类会完全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