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序
作为大型系列历史文化丛书《中国史话》之分册的《平凉史话》,在丛书编委会的精心指导和全体编撰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告竣,即将付梓。这本地方文史类编著,虽然只有几万字,但由于纲目设置清晰,编纂体例合理,图文并茂,词约意丰,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平凉的历史沿革、重大事件、古今名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它的出版,对于宣传平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展示平凉淳厚古朴的风土人情,推介平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提高平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必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平凉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华夏古文明在黄河中上游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特别是周秦汉唐时期,由于这里一直是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的重要门户和丝绸之路东段重镇,且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士农工商无不发达,建府立州,安营驻军,素为朝廷所倚重。特殊的人文环境和地理位置,使平凉曾经在传递中华文化血脉、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过应有的作用,成为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舞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平凉以其灿烂的历史文化和雄秀的自然风光,吸引了许多帝王将相、墨客骚人和各界名流关注的目光,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西巡崆峒,登临揽胜;前秦苻坚在这里厉兵秣马平定前凉,始名平凉;秦王李世民在泾州大破敌军,雄才初展;李白杜甫寄兴崆峒,引吭高歌。千百年来,这里既有结队商驼、征战将士和学者僧侣等络绎不绝的盛况,还有林则徐、谭嗣同等爱国人士留下的闪光足迹,以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播下的革命火种。古老而神奇的平凉,不仅赢得了历史的垂青和英杰的眷顾,而且还哺育了一代代文韬武略、彪炳史册的人物,如被匈奴称为“飞将军”的西汉名将李广,魏晋时的中华针灸鼻祖皇甫谧,南宋时的著名将领吴玠、吴璘、刘锜,明代被誉为“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赵时春,清初时受到雍正、乾隆两代皇帝嘉奖的一代能吏慕天颜等,其德、其功、其言,永留天地之间,与崆峒比肩,伴泾水而长流。
平凉,还是一块山川雄秀、名胜众多的旅游胜境,沿陇山及其余脉这条雄浑奇特的,集地质、地貌、动植物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风景线,形成了100多处星罗棋布、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其中尤以道源圣地崆峒山、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西王母故里回中宫、文王祭天的古灵台、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等闻名遐迩。在徜徉自然山水的同时,我们还不能不为留存在这块土地上众多的文物古迹而惊叹,也不能不为独具地方特色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感喟,如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的大云寺佛祖舍利金银棺、灵台县西周青铜器与玉质人佣、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华亭曲子戏、西王母信俗、庄浪高抬等民间文化,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较高的文化品位,是古人馈赠给我们的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厚重的历史积淀,给予了今天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丰富的精神支撑;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这片土地热情奔放率真的淳朴民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又使得平凉人民不断开拓进取,书写着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平凉人民发扬“包容、和谐、务实、进取”的平凉精神,抢抓国家扶持政策叠加的大好机遇,紧紧围绕“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开发和西电东送、陕甘宁交汇区交通、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三大枢纽建设等历史重任,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平凉正朝着小康平凉、和谐平凉、文明平凉、生态平凉的宏伟目标迈进。
平凉怀灵蛇之珠,抱荆山之玉,但由于各种原因,却并不为外界所熟知。《平凉史话》能借助“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品牌之力,作为《中国史话》之分册正式出版发行,不仅是全市文化领域的一件喜事,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实事。在此,我谨向为此书的编撰和出版付出心血的《中国史话》编委会各位领导和专家、责任编辑和全体编撰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