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幸福指数报告(2006~201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2006~2010年中国客观福祉总体走势

根据中国居民客观福祉综合指标体系,可以得到2006~2010年中国客观福祉评价的结果(见表2、表3)。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客观福祉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从2006年的0.3167提升到2010年的0.4343, 2010年较2006年增长了37.1%,年均增长约9.3%。五年间,健康与基本生存福祉、经济福祉、文化福祉稳步提升,社会福祉和环境福祉提升幅度较大,2010年与2006年相比分别提升了88.3%和64.3%。

表2 2006~2010年中国客观福祉得分

表3 2006~2010年中国客观福祉指数

社会福祉的评价维度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互助和福利服务三个方面。其中,社会救济包括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覆盖率、城镇低保平均支出水平、农村低保平均支出水平和人均民政事业费支出5个指标;社会互助包括人均社会捐赠款数和万人社会组织数2个指标;福利服务包括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和城市每万人公共厕所数3个指标。表4是2006~2010年社会福祉各指标的指数走势。从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福祉增长拉动最大的指标是人均社会捐赠款数,2008年和2010年的人均社会捐赠款数分别为2006年的13.4倍和4.6倍。2006~2010年,我国数度面临重大自然灾害,2006年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沿海登陆。这是50多年来登陆我国内地的最强台风,给福建、浙江等地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的地震之一。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的7.1级地震、8月7日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发的特大泥石流,都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大灾来临,中国政府积极组织抗灾,社会各方纷纷伸出援手,展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在较大灾害出现的2008年和2010年,全国人均社会捐赠款数均出现激增态势。保障救济维度的5项指标,除失业保险覆盖率发放外,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这表明“十一五”期间中国政府在社会救助特别是社会保障方面加大了政策投入,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表4 2006~2010年中国社会福祉各指标指数

环境福祉的评价维度包括资源与环境质量、环境污染与治理两个方面,包含了8项指标。从检测的结果看,拉动环境福祉提升的关键指标是单位GDP能耗、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城市人均绿化覆盖面积、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见表5)。与2006年相比,2010年这4项指标的指数均提升了35%以上。这表明“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十七大以后,中国政府在污染治理和环境整治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与此同时也检测到,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在五年间增长较快,2010年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比2006年增加了56.9%。工业废气排放是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与近年来严重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已经严重影响到居民的环境福祉。

表5 2006~2010年中国环境福祉各指标指数

文化福祉的评价维度包括教育和文化休闲两个方面,共8项指标。2006~2010年中国文化福祉稳步提升,文化福祉指数年均增长8%。其中,万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数,人均文化事业费,万人拥有图书、报纸、期刊数目三项指标增幅最大(见表6)。网络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今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2008年我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跃升全球第一,2010年万人接入互联网户数是2006年的2.84倍。“十一五”期间,中国政府持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2010年人均文化事业费是2006年的两倍。2010年我国万人拥有图书、报纸、期刊数目比2006年增长了35.8%。需要说明的是,后两项指标尽管增长幅度较大,但基点较低,在总量上仍然明显不足。值得注意的是,文教娱乐消费占总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五年来却有明显下降,2010年较2006年下降了15.5%。政府在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还需注意民众的消费能力与消费观念等因素对提升文化福祉的影响。

表6 2006~2010年中国文化福祉各指标指数

经济福祉的评价维度包括收入、消费和劳动就业三个方面,共8项指标。2006~2010年间中国经济福祉稳步提升,经济福祉指数年均增长7.8%。其中居民人均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两项指标增幅最大(见表7)。“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各级政府始终把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收入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和出台了各种提高居民收入的政策,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本保持稳定的条件下,2010年居民人均收入指数比2006年提升了73.46%。尽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十分突出,但“十一五”期间这种差距没有进一步扩大。拉动经济福祉提升的另一个关键指标是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十一五”以来,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快速提高,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2006年提升了64.3%,消费结构有所改善。

表7 2006~2010年中国经济福祉各指标指数

健康与基本生存福祉的评价维度包括健康质量和基本生存质量两个方面,共10项指标。2006~2010年间中国健康与基本生存福祉也有一定的提升,健康与基本生存福祉指数年均增长7%。其中,万车车祸死亡率、千人民用载客汽车拥有量、围产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平均死亡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5项指标改善明显(见表8)。千人民用载客汽车拥有量和万车车祸死亡率均是反映居民交通出行情况的指标,其中千人民用载客汽车拥有量体现了人们出行的基本条件满足情况,而万车车祸死亡率反映的是居民道路交通出行的安全状况。根据国际汽车发展趋势分析,目前世界上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的国家,民用载客汽车拥有量达到了60辆/千人,而我国2010年的平均水平是45.67辆/千人。由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加强道路安全监管,“十一五”期间车祸死亡人口逐年下降。2006~2010年,5岁以下儿童平均死亡率及围产儿死亡率的显著降低,体现了我国儿童健康指标的改善,这得益于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有关妇幼保健方面的政策措施。

表8 2006~2010年中国健康与基本生存福祉各指标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