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差距与对外开放战略(对外开放战略研究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对外贸易能够通过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静态利益表现为在不改变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条件下,通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与对外贸易的静态利益相比,动态利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重要。对外贸易的动态利益包括增加资本积累,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存量,促进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制度变迁等。在本节,我们将从物质资本积累、技术进步、技术扩散、产业结构升级、制度变迁等方面来回顾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

一 物质资本积累机制

由于分工水平取决于市场范围和规模,国际贸易能够扩大市场范围,于是对外贸易就促进了专业化生产和国际分工,Baldwin(1992)认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贸易能够通过提高物质资本回报率来促进资本积累Baldwin, R. E., “On the Growth Effects of Import Competition”, 1992, NBER Working Paper No.4045.。对于绝大部分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其往往缺乏资本品以及生产机器设备等资本品的能力,通过对外贸易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等资本品,一方面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各种自然资源、劳动力等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通过进口国外资本品能够提高本国的投资水平,提高本国的储蓄率,从而有利于资本积累。另外,这些国家由于国内资本品相对供给不足,国内投资品价格往往会高于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通过对外贸易进口投资品能够平抑资本品价格,从而提高实际投资水平,增加资本积累。

具体而言,对外贸易可以通过闲置资源利用、投资创造效应、引导国民储蓄、吸引外商投资等渠道加速资本积累。

首先,出口部门往往是一个经济体中最具有活力、最有效率的部门,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经济体中一般都有各种资源闲置。通过对外贸易能够增加对闲置资源的利用,如土地、矿产资源等,从而增加经济体中的资本积累。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出口充裕要素密集型产品,可以获得外汇收入,积累外汇资金,从而能为资本设备引进、经济结构调整、技术人才引进、研究与开发等经济活动提供强大的外汇资金支持。与此同时,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产品的出口以及贸易顺差的产生相当于减少和抑制了国内消费,增加了国内储蓄,也为经济增长积累了必需的资金。对外贸易的发展能够较好地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早期面临的钱纳里“双缺口”问题。

其次,对外贸易具有投资创造效应。从历史经验来看,出口部门的要素收益率一般高于非贸易部门的要素收益率,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质,出口部门的高收益率必然吸引资金流入,导致出口部门投资增加。这些新增的投资部分来自国内效率较低的其他经济部门,也有一部分是创造出来的新增投资。

最后,对外贸易发展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小岛清的“雁型”产业转移理论很好地阐述了对外贸易与外商投资的关系,由于这些产业在母国不再具有比较优势或者是东道国具有某些丰富的资源(通常是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对外贸易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促进外资流入增加。由于母国不再生产此类产品或产量较少,因此母国会从东道国进口此类产品,从而增加双边贸易额。经验证据表明,开放的市场环境、稳健的政策和良好的政体都有助于外资的流入。东道国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必然会推动其国内制度建设,以期与国际接轨,这些因素都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理预期,从而刺激外资的流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积极从事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既增加了出口创汇,又吸引了大批外商投资企业在该地区从事与贸易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 技术进步机制

新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对外贸易能够促进技术进步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外贸易通过商品交换和人员交流,能够减少重复研究和开发,避免重复劳动,从而能够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新的研发活动中,提高研发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世界知识和技术存量,进而不断促进技术创新和进步。对外贸易能有效地配置研发资源,降低技术创新的学习成本。技术落后国通过对外贸易能够接触和了解其他国家的技术水平、技术创新的路线以及经验,结合自身状况,选择适合自身的技术创新路线。

第二,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贸易能够直接获得出口国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产品,特别是中间产品所包含的大量技术信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通过研究学习、技术模仿和反向工程可以学习进口的最终产品和中间品中的新技术,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从而拉动进口国的技术进步。

第三,技术差距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原因之一,对外贸易能够加剧市场竞争,因此,不论是进口国企业还是出口国企业都将重视企业研发活动,进行技术创新。国际竞争使新产品的垄断周期缩短,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势必会增加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不论是出口国还是进口国都有利于其技术创新。一方面,进口国通过技术进口、技术模仿可以实现技术上的后发优势,迅速缩小与技术出口国的技术差距,甚至开发出某些适应性的创新;另一方面,出口国通过垄断产品出口而获得的高额贸易利润,可以在研发上投入足够的资金,以维持和延长自身的技术优势。创新活动产生的新产品和新工艺才能令出口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令进口国企业在面临同类进口商品的竞争时能够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对于产品出口国来说,对外贸易可能还会通过进口国的市场反馈促进产品输出国的技术改进,促使企业进一步的创新活动,达到“反向创新”的效果比如奥利奥饼干(美国卡夫食品公司旗下品牌)传统的圆形产品在中国率先推出了抹茶冰淇淋、水晶葡萄加水蜜桃、甜橙加芒果以及树莓加草莓等口味,后来某些口味的产品在全球成了热卖产品。类似的例子还有颇受消费者欢迎的可口可乐“美汁源”果汁最早就是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而推出的,后来发展成为年销售额10亿美元的全球品牌。相关的详细报道请见FT中文网《中国特色的奥利奥》, http: //www. ftchinese. com/story/001043533, 2012年3月7日。

第四,许可证贸易、咨询服务、技术服务等国际技术贸易形式能够对技术引进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提高技术引进国的技术水平。另外,国际技术贸易能够通过改变创新主体的内在意识,包括对创新的理解、创新的途径等,以及创新主体的内外部制度环境,改善技术创新诱导的反应机制。

三 技术扩散机制

Krugman(1979)较早地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出发,在一个存在南北贸易技术转移的一般均衡模型中描述了技术扩散的动态过程和全球经济增长Krugman, Paul, “Increasing Return,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79, Vol.9(4), pp.469-479.。在该模型中有南北两个国家,北方国家以一定速度开发新技术并应用于生产新产品;南方国家则缺乏相应的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待技术标准化之后,以前在北方国家生产的产品才能在南方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要通过这样一个过程:首先由北方国家开发出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到南方国家,随后由人员交流和对外贸易等技术外溢到南方国家,并且待技术已经标准化且对人力资本的要求已不如初期那么高之时,在南方国家生产并出口至北方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北方国家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北方国家向南方国家持续的技术溢出都会提高全球的经济效益,提高全球产出水平。

Krugman(1979)的模型中的技术进步是一个外生变量,之后Grossman和Helpman(1991)把对外贸易引入内省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Grossman, Gene M. and Elhanan Helpman, “Quality Ladders in the Theory of Growth”,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1, Vol. 58(1), pp. 43-61.。这些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技术溢出,具体来看,对外贸易能够促进技术溢出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国际贸易是国际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通过直接的技术进出口和物化在产品中技术的进出口,对外贸易能够导致技术在贸易参与国和地区之间的扩散。对技术引进方而言,通过对外贸易能够获得出口方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产品,不仅能够直接获得技术提升,而且还能够通过学习、模仿等“反向工程”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对技术出口方而言,技术出口实现的规模收益会激励出口方持续的技术创新,这将会构成“创新—扩散、再创新—再扩散”的技术进步链条。出口部门通过前向和后向关联,还能够将出口部门的技术创新扩散至非出口部门,从而提高整个经济体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其次,服务贸易的两种方式——境外消费和自然人移动本身就涉及人员的跨国移动和交流,特别是某些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扩散。隐性知识占据知识总量的一定比例,且无论是在前工业化时代还是在工业化时期,隐性知识只能通过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实现扩散,比如某些师徒相传的诀窍等。因此,人员的流动对促进技术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最后,技术扩散的有效性还要取决于技术接受国已有的技术知识存量、人力资本等辅助性因素,如果技术差距太大或者没有相应的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做支撑,技术接受国很难有效地吸收这些技术。另外,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等也会对技术扩散效应造成影响。

四 产业结构升级机制

产业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基本标志是资源配置优化和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际贸易的参与国会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专业化生产本国资源比较丰富的产品,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使本国优势产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其次,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对外贸易中才具有“自生能力”,参与国在对外贸易中通过资本积累、技术创新等活动可以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化,即原来的欠发达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比较优势会发生变化,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而资本和技术不再短缺,该国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随之发展起来,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因此,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原则有利于产业演进和升级。最后,国际贸易还能为本国产业演进提供信号和方向指引,提高产业演进的效率。在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过程中,作为经济交流前沿和感受竞争压力变化的出口部门,其贸易结构的变化会引致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化。对外贸易的竞争压力和学习效应会激励进出口企业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加强组织、技术和制度创新,保持产品竞争力从而提高产业演进的效率。

五 制度变迁机制

新制度学派认为制度变迁是内生于经济增长的,并且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国际贸易通过改变对制度的需求和供给来达到制度变迁的目的。一方面,国际贸易会扩大市场规模,交易的增多和交易风险的增大,都会增加交易中的费用,因此,出于收集信息、排除非参与者以及风险分担等减少交易成本的目的而对新的制度安排有着强烈的需求。国际贸易导致的技术进步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开放的经济等都是有利于技术吸收和技术进步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中商品和人员的交流和信息沟通,能够实现制度的扩散和转移并诱发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