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是中国德育思想发展最为绚丽多彩的全新时期。这一时期大致可分为两个历史阶段:一是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国道德素质教育的发展呈现百家争鸣、流派纷呈、波澜壮阔的局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德育思想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二是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这一时期揭开了中国道德素质教育发展史上意义最为重大、地位最为重要的一页,中国共产党的德育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一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社会内部的各派政治力量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救国主张,现代西方的各种教育流派和思潮如流水般涌入中国。一些资产阶级启蒙学者以提倡西方的德先生(Democracy,即民主)和赛先生(Science,即科学)为旗帜,向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思想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开创了中国道德素质教育发展的新局面。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60页。陈独秀认为:“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觉悟”有两个方面:一为“政治的觉悟”,主要内容是“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一为“伦理的觉悟”,主要内容是必须抛弃“别尊卑明贵贱”的“三纲之说”。就这两方面的“觉悟”来说,陈独秀认为“伦理的觉悟”比之“政治的觉悟”更为重要。他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这使得重新评估一切传统的价值观念、彻底批判旧道德,成为“五四”时期新青年关切的主题。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以一种崭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从而使中国道德素质教育开始发生了最为重大的根本性变革。20世纪20年代,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先驱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来解剖封建旧道德的发生、发展和必然归于消灭的过程,使“五四”时期对封建旧道德的批判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李大钊指出:“道德是精神现象的一种,精神现象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既不复旧,道德断无单独复旧的道理,物质既须急于开新,道德亦必跟着开新。”由此,他断言,道德“随着社会的需要,因时因地而有变动,一代圣贤的经训格言,断断不是万世不变的法则”。任何“圣道”“王法”“纲常”“名教”,都要随着社会的变动而“有所变革,且是必然的变革”。他还依据唯物史观的发展观点,认定宇宙、社会“只有前进,没有反顾;只有开新,没有复旧”,而且“在物质上、道德上,均没有复旧的道理”。李大钊的这些思想,有力地鼓舞着当时进步的青年学生与旧道德决裂、开创新道德的信心。与此同时,他也论证了新道德和新思想发生、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他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中说:“新思想是应经济的新状态、社会的新要求发生的,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李大钊意识到要向青年学生宣传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推动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斗争,并在北京大学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之后,各地的许多高校纷纷出版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期刊。一时间,大批进步学生积极开展了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活动。经过“五四”爱国运动的洗礼,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全国学联相继建立,一股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热潮形成了,许多学生先后在思想上迅速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他们成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思想的过程中,青年学生经历了同胡适的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三次大论战。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组织学生到工农群众中去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北京大学以及天津、上海、武汉、长沙、济南等地的进步学生纷纷成立平民教育团体,深入工厂、农村开展宣传活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先后创办了各种工人夜校、工人补习学校等,宣传马克思主义,实行同工农相结合,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这一时期,党为了培养革命干部,采取多种形式创办了各种高校,并在这些学校中开展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如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同时从事工农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大学,学生在校内与国民党右派做斗争,在校外与交大、复旦、同济等13所高校学生一起参加了“五卅”运动,经历了“三·一八”惨案、孙中山逝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等,在反帝爱国运动中受到了实际的教育;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期间在广东创办的黄埔军校中建立了政治部,中共广东区委在校内建立起秘密的特别支部,周恩来、恽代英等二十多位著名的共产党人担任过政治部、党的秘密支部的负责人和政治教官,通过以共产党员为核心建立学生组织、开展日常性政治训练等工作制度,加强了对政治工作的领导,为北伐战争培养了大批优秀军事和政治骨干人才。

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土地革命时期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争,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其结束的标志。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并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逐步建立了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各个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统称苏区。随着革命政权的建立,苏区的文化教育获得了空前发展,确立了与南京国民政府根本对立的教育方针和制度,也确立了崭新的苏区教育体制。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施行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积极地引导他们参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活,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教育,独立创办了新型高校,大力举办各种党、政、军短期培训班性质的大学。如在毛泽东的亲自指导下,创办了“红军通信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他还兼任过苏维埃大学的校长,并亲自上课;创办了江西苏维埃大学,培养政治、经济、文教干部;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培养营级、团级以上的军事干部和政治干部;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党的建设、苏维埃建设、工人运动等。学校不仅有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度、每周小组会、每周支部会等日常的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组织青年到前线、到地方去锻炼,成为中国共产党培养政治干部的高级学校。

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中央苏区首次提出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规定要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广大劳苦民众,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有文明幸福的人。在这一总方针的指导下,革命根据地在学校道德素质教育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进行革命发展形势的教育。教育学生认清革命形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要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新中国的远大理想。二是进行与敌人展开坚决斗争的教育。教育学生勇敢大胆、机智灵活,树立不恐惧敌人的强暴、英勇向前的高风亮节。三是进行反抗封建地主阶级压迫斗争的教育。封建主义是压迫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中国共产党要教育广大工农群众以及青年学生充分认清封建地主阶级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支持并积极参与到减租减息运动中,同时彻底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积极反共、反人民的本质,使广大工农群众以及青年学生认清国民党反动派的真实面目。四是进行革命纪律、军事纪律的教育。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内容是根据战争环境的具体需要而确定的,每个人都必须严守革命战争机密,并服从组织的工作安排,做好情报工作的保密、传达,甚至为此而付出宝贵生命的准备,这是革命战争年代必须遵守的铁的纪律,也是每一名革命勇士、战士的坚定信念。五是进行必须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教育。中国共产党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广大工农群众是革命依靠的主要力量,因此,必须对广大干部、学生进行群众路线教育,树立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向群众学习、为群众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学校的政治教育除通过专门的政治课(如时事、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问题、民众运动和统一战线等)外,还要借助国文、常识等文化知识课的形式,尤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宣传活动、实际的社会工作,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葛沭:《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政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第22页。

三 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7日到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主要是实行抗战的教育方针,实行文化教育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政策,贯彻文化教育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政策。1937年8月,毛泽东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十大救国纲领”第八条中,提出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教育的总方针: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这一总方针提出了彻底改革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在1937年11月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指出:“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1940年1月,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提出:“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1945年4月,他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再次提出:“中国国民文化和国民教育的宗旨,应当是新民主主义的;就是说,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这个教育方针规定了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教育必须调动一切手段,尽快地培养出“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不畏牺牲、敢于献身”的抗日的坚强战士和为边区建设积极奋斗的“精神丰富、道德纯洁、体格完美三者和谐地结合起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创办了十多所高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抗日军政大学,它从创立之初就建立了道德教育工作制度。通过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抗日军政大学教育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克服资产阶级及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教育大学生培养纪律性、组织性,摒弃组织上的无政府主义与自由主义;教育大学生深入基层实际工作,远离轻视实际的经验倾向;教育大学生接近工农,不要有看不起工农的意识。同时,出于培养青年一代的需要,抗日军政大学积极鼓励青年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以帮助其了解根据地的生产、人民的生活,丰富其对理论的理解,从而坚定信念,增强使命感。经过整风运动,各高校的道德素质教育都出现了新局面,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在教育内容上注重经常进行形势与任务的教育,强调革命纪律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培养“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在教育方法上,注意发扬教学民主和管理民主,通过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组织领导上,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经常亲自上课、演讲,在学生中加强党的建设,发展党的组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些经验呈现某些规律性,形成了一定的格局。

从某种意义上讲,抗战时期解放区的教育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教育,它不仅反映在教育的方针政策上,而且渗透在干部教育、群众教育、青少年教育以及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中。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提高民族觉悟、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同一时期,大后方高校的道德素质教育虽然处在国民党统治的高压政策下,但是注重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依靠进步教授,凝聚进步力量,团结广大青年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术和文体活动,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提高了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民族意识。如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校内最大的进步社团——群社,设立学术、时事、文艺、服务等股开展活动,组织文艺社、剧艺社、歌咏队,创办《流火》《布谷》等壁报,成为党领导下开展民主斗争的重要堡垒和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

四 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从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革命处于全国解放战争的新时期。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为提高解放区人民大众,首先是广大的工人、农民、士兵、群众的觉悟程度和培养大批工作干部,必须发展解放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指示,迅速恢复并发展了解放区的教育事业。在这个时期,解放区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其他各项教育事业一样,完成了由战时教育向正规教育的转变,各解放区先后提出了实行教育正规化的问题:要制定统一的、正规的教育制度;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在重视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加强文化课的教学。

在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心是号召学生参加和支援解放战争,进行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斗争。1946年1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战时教育方案》,要求“各级学校及一切社教组织亦立即动员起来,发挥教育上的有生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为解放战争服务,一切教育工作者都应成为保卫边区的宣传员和组织者”。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解放区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在设置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各方面均为适应战时需要进行了调整,并配合解放战争展开了大规模的宣传运动。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各大解放区都成立了人民革命大学,如东北军政大学、华北联合大学等。针对当时学生来源广、成分复杂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苏区和抗日根据地的办学经验和优良传统,切实有效地加强道德素质教育。如西北局指示要派得力干部掌管学校,要遵循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调整课程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东北解放区政府和东北局指示,凡是反动的、封建的、法西斯主义的教材,都必须立即停止使用,要彻底改革内容,一切要按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针来办;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必须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加强国际主义教育。针对当时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水平,中国共产党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了新的发展,指示要通过学习教育和生活实践,采取自由争辩、民主讨论、耐心说服等方式进行肃清旧思想残余的教育工作;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开展道德素质教育,如组织学生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民主政治运动等实际革命斗争,以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认识客观真理和分清是非真伪的能力,使知识青年认识到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与工农结合在一起才有前途。这些都收到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过程中,许多志士仁人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了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解放全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献身,表现了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挖掉了旧道德赖以生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荡涤了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从而为创立共产主义新道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拓了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