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宗后妃
中宗有四子、八女。其中一子、四女生母姓氏存。中宗后妃兩《唐書》入傳者有和思順聖趙皇后、韋皇后與上官昭容。
(一)趙皇后(和思順聖)(定陵)
上元二年四月辛巳,周王妃趙氏幽死於内侍省。神龍二年八月壬戌,中宗追謚趙妃為“恭皇后”。景雲元年十一月己酉,葬中宗於定陵,因韋皇后悖逆不應祔葬,又求趙皇后之瘞處而“莫有知者”,遂以褘衣招魂、覆以夷衾,祔趙皇后於定陵,改謚“和思”。
和思皇后忌日,據《唐六典》與敦煌文書P.2504號載為“四月七日”無差。
按:
(1)趙皇后本謚“恭”,景雲元年隨中宗“孝和”之謚而改謚“和思”;天寶八載閏六月丙寅,趙皇后隨中宗“孝和大聖”之謚加謚“和思順聖”。
(2)和思皇后父趙瓌尚高祖女常樂公主,高宗與和思皇后當為表兄妹,與中宗為異輩重親婚。
(3)和思皇后幽死後,武則天貶其父左千牛將軍趙瓌為栝州刺史,又徙壽州刺史。垂拱四年,常樂公主夫婦隨越王李貞起兵敗,皆被迫自殺。和思皇后親族疏遠,只有從兄趙若丘,神龍初以諸親補岐州普潤縣丞,後官至金水縣令。
和思皇后從侄趙季康娶鄭王元懿曾孫女。
(二)韋皇后(庶人)
長子(懿德)太子重潤,永壽、永泰、長寧、安樂公主生母。
嗣聖元年(684)正月,立太子妃韋氏為皇后;二月戊午,中宗被廢為廬陵王,韋后降為王妃。聖曆元年九月壬申,廬陵王復為太子,韋氏復為太子妃;神龍元年二月甲寅,中宗復國號為唐;甲子,韋妃復為皇后;八月乙亥,皇后廟見。景龍四年(710)六月壬午,中宗遇弒,韋后稱皇太后;庚子夜,韋太后為亂兵所殺。景雲元年七月己巳,睿宗追廢韋后為庶人,後以一品禮改葬。
景龍元年(707)七月節愍太子遇害,十月壬午,韋皇后上《神武頌》,令兩京及四大都督府皆刻之於石;景龍二年(708),韋后改宣平坊内法雲寺為翊聖寺、改修業坊内景雲觀為翊聖觀;景龍三年(709),韋后又在務本坊立翊聖觀。
《全唐詩》存高宗所作《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詩》,還有劉禕之、元萬頃、郭正一、胡元範、任希古、裴守真等應制《奉和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詩,所詠應為永隆二年中宗為太子時納韋妃事。
按:
(1)嗣聖元年正月,中宗擢皇后父韋玄貞為豫州刺史,又欲授官侍中;二月戊午,武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二月庚申,流韋玄貞於欽州。韋玄貞後卒於欽州,韋后母崔氏被蠻酋首領甯承基所殺,其弟韋洵、浩、泂、泚皆被殺於容州,兩妹逃回長安藏匿。神龍元年二月甲子,中宗追封韋后父為上洛郡王、母崔氏為王妃。神龍元年九月,改葬上洛郡王,其儀如(武則天父武士彠)太原王故事。神龍二年三月壬戌,贈韋玄貞為太師、益州都督;四月甲戌,改贈為酆王,謚曰“獻惠”,韋后四弟皆贈郡王。景龍元年二月,命酆王廟曰“褒德”(位於長安南修德坊内,韋后敗即廢),陵曰“榮先”,皆置廟、陵署官與守衛。
(2)韋皇后為其亡弟(汝南郡王)韋洵聘蕭至忠亡女冥婚,(淮陽郡王)韋泂聘崔道猷亡女冥婚,(上蔡郡王)韋泚聘鄭鋭思亡女冥婚;蕭至忠又以其女嫁韋后舅(崔從禮)子崔無詖。韋后大妹嫁陸頌,得封“郕國夫人”;二妹嫁馮太和,得封“崇國夫人”(後改嫁嗣虢王李邕)。(六歲)早死的八妹追封韋城縣主,與鄭進思第八亡子鄭戭冥婚。韋后從兄韋温等皆執掌朝政,(韋温從弟)韋濯、(韋温侄)韋捷分尚中宗女定安、成安公主。但隨着韋后敗政,韋氏“宗族無少長皆死”。
(3)韋皇后出自東眷韋氏“駙馬房”支,其族人韋温、濯及生母族人周仁軌等,入兩《唐書·外戚傳》。
(4)韋皇后多有模仿武則天之舉,如為己加尊號:神龍元年十一月戊寅,中宗、韋后分加尊號“應天”“順天”;壬午,帝后親謁太廟,告受徽號之意。神龍三年(707)九月庚子,中宗、韋后分加尊號“應天神龍”“順天翊聖”,大赦天下,改元景龍。景龍二年二月十五日,韋后即以“順天翊聖皇后”之名供養法門寺藏佛舍利。韋后也曾積極參政並以提升婦女地位為己任,如神龍元年五月丙申,韋后上表請天下士庶為出母服喪三年,又請百姓年二十二為丁,五十九免役。景龍二年二月乙酉,中宗以韋后服有慶雲之瑞,大赦天下,内外五品官已上母妻各加邑號一等,無妻者聽授女;天下婦人年八十已上,版授鄉、縣、郡等君。景龍三年,韋后又請妃主及五品以上母妻不因夫子得封者,遷葬之日特給鼓吹,宫官亦准此;七月辛酉,韋后表請諸婦人不因夫子而加邑號者,許同見職事官,聽子孫用蔭;十一月乙丑,中宗親祀南郊,韋后登壇亞獻,以宰相女為齋娘,詔齋娘有婿者皆改官。
(5)懿德太子妃為與裴粹亡女冥婚,其他詳下“懿德太子后妃”條。
(6)長寧公主降(楊嘉本子)楊慎交、改降(蘇踐峻子)蘇彦伯,前夫子楊洄尚玄宗女咸宜公主。
(7)永壽公主降(韋頊子)韋鐬。
(8)永泰公主降(武承嗣子)武延基。
(9)安樂公主先降(武三思子)武崇訓;景龍元年十一月己卯,改降(武承嗣子)武延秀。
(三)上官昭容(惠文)
上官婉兒一生經歷大致可分四個階段:上官儀孫(上官庭芝女)、掖庭宫人與高宗才人、武則天女官、中宗嬪妃。
上官婉兒在武則天時代是“内掌詔命”的女官。神龍元年,中宗册上官氏為婕妤,仍命其專掌制命,上官婉兒在中宗時兼具宫官和后妃的雙重身份,成為古代后妃中的特例,這在一些相關事件中得以體現,如:景龍二年十一月,上官婕妤晋封昭容,其母鄭氏得封“沛國夫人”,鄭氏卒謚“節義夫人”,上官昭容請降秩行服,神龍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起復為婕妤,旋復位為昭容;身為中宗嬪妃,上官昭容卻在長安群賢坊内有宅邸,與賀婁尚宫等宫官“出入無禁,交通請謁”。
上官昭容“自則天久視(700)之後,中宗景龍之際,十數年間,六合清謐,内峻圖書之府,外辟修文之館。搜英獵俊,野無遺才,右職以精學為先”,形成“大臣以無文為恥”的時代風氣,對唐代文學的發展起了積極推動作用。但上官昭容在中宗朝初以附和韋后與推崇武氏為己任,自景龍元年節愍太子發動政變,殺武三思父子並索討上官氏後,昭容始懼,“自是心附帝室”。時安樂公主求為皇太女,上官昭容“泣血極諫,扣心竭誠”,中宗不為所動,昭容“覺事不行,計無所出。上之,請擿伏而理,言且莫從;中之,請辭位而退,制未之許;次之,請落髮而出,卒為銼衂;下之,請飲鴆而死,幾至顛墜”,即上官昭容爲了反對中宗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而不惜以死進諫,中宗惜其才而廣求名醫救治,後“表請退為婕妤,再三方許”,再次退為婕妤。景龍四年六月壬午中宗遇弒,韋后秘不發喪,上官昭容與太平公主謀草遺制,立中宗子温王重茂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參與政事,但為宗楚客、韋温所撓,僅以相王為太子太師。景雲元年六月庚子夜,臨淄王李隆基等發動宫廷政變,上官昭容以草遺制中有相王輔政為據求生,仍為臨淄王所殺,年四十七。睿宗即位後“聖慈軫悼,爰造制命,禮葬贈官”,太平公主也贈絹五百匹,遣使弔祭,景雲元年八月二十四日,葬上官氏於咸陽縣茂道鄉洪瀆原。景雲二年(711)七月癸巳,追復上官氏為昭容,謚曰“惠文”,命張説撰神道碑文,太平公主又命人采集其詩文成集,仍由張説作序。
《全唐詩》存上官昭容題名詩三十三首。
上官昭容對唐代文人的影響深遠,直到貞元十四年(798),進士吕温因見舊書《研神記》書縫處的昭容題名,作詩感歎:“……紙上香多蠹不成,昭容題處猶分明,令人惆悵難為情。”
按:
(1)上官昭容是唐代唯一有雙字謚的嬪妃,之後如玄宗趙麗妃、順宗蕭妃皆僅為單字謚。而“惠文”之謚,主要應針對其才學,據《唐會要·謚法》: “愛民好與曰惠、柔質慈民曰惠、柔質受諫曰惠”,“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勤學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惠文”當各取其中一意。值得注意的是,昭容祖父上官儀之謚為“文”。
(2)上官婉兒由昭容退為婕妤,正史皆載為母亡降秩行禮,而據其墓誌,乃因力諫中宗不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才退位表態。這兩種記載反應了兩種背景或可能:上官氏確實曾為此兩事而兩次讓位為婕妤;上官氏可能僅是為其母降秩行服,其間或許適逢安樂公主請為皇太女之事件,太平公主因與上官氏關係密切,在其被殺後力圖恢復她的名譽,故將降秩之事與安樂公主掛鉤,以示上官氏忠於皇室之心。
(3)上官昭容歷經高宗、武則天與中宗三朝不倒,在李、武、韋權勢間左右逢源,在庚子政變時又意欲以遺制之功求活,玄宗卻執意將其處死,除了反映玄宗與太平公主(與上官氏政治關係密切,可視作同黨)勢力的博弈外,還折射出玄宗忌憚上官氏執掌權柄數年左右朝政的影響力。
(四)殤帝生母?
景龍四年六月癸未,韋后毒弑中宗後矯詔立其第四子温王重茂為帝(殤帝);庚子夜,玄宗發動政變,殺韋后、安樂公主等人;壬寅,前朝邑尉劉幽求在太極殿,有宫人與宦官求作制書立太后,劉幽求拒言:“國有大難,人情不安,山陵未畢,遽立太后,不可!”宫人宦官所求立者或即殤帝生母,其時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