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妃嬖宠:唐代后妃史事考(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宗后妃

中宗有四子、八女。其中一子、四女生母姓氏存。中宗后妃兩《唐書》入傳者有和思順聖趙皇后、韋皇后與上官昭容。

(一)趙皇后(和思順聖)(定陵)

上元二年四月辛巳,周王妃趙氏幽死於内侍省。神龍二年八月壬戌,中宗追謚趙妃為“恭皇后”。景雲元年十一月己酉,葬中宗於定陵,因韋皇后悖逆不應祔葬,又求趙皇后之瘞處而“莫有知者”,遂以褘衣招魂、覆以夷衾,祔趙皇后於定陵,改謚“和思”。《和思皇后哀册文》,《文》卷258,第2620頁。<br/>《舊》卷5、卷7,第100、140頁;《新》卷3、卷4,第71、107頁;《通鑑》卷202、卷208、卷210,第6376、6595、6658頁;《會》卷3,第28頁。<br/>關於趙皇后之謚“恭”改為“和思”,當在其祔葬中宗前後,《通鑑》記作時改謚“和思順聖”,所指當爲玄宗天寶八載之所加謚號,不取。<br/>關於唐代和思、肅明、昭成、睿真等皇后招魂祔葬涉及帝后葬儀之變動,可參見《廿二史劄記校證》卷19“祔葬變禮”條,第406~408頁。

和思皇后忌日,據《唐六典》與敦煌文書P.2504號載為“四月七日”無差。《唐六典》卷4,第126頁。《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第14册,第359頁。


按:

(1)趙皇后本謚“恭”,景雲元年隨中宗“孝和”之謚而改謚“和思”;天寶八載閏六月丙寅,趙皇后隨中宗“孝和大聖”之謚加謚“和思順聖”。《中宗孝和大聖皇帝加謚册》,《詔》卷78,第403頁;《上聖祖及諸廟帝后尊號推恩制》,第288頁。<br/>《舊》卷9,第223頁;《通鑑》卷216,第6896頁。

(2)和思皇后父趙瓌尚高祖女常樂公主,高宗與和思皇后當為表兄妹,與中宗為異輩重親婚。《舊》卷76,第2663頁;《新》卷83,第3644頁;《通鑑》卷202,第6376頁。

(3)和思皇后幽死後,武則天貶其父左千牛將軍趙瓌為栝州刺史,又徙壽州刺史。垂拱四年,常樂公主夫婦隨越王李貞起兵敗,皆被迫自殺。和思皇后親族疏遠,只有從兄趙若丘,神龍初以諸親補岐州普潤縣丞,後官至金水縣令。《唐故簡州金水縣令上柱國天水趙府君墓誌銘並序》,《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第454頁。《舊》卷76,第2663頁;《新》卷80、卷83,第3576、3644~3645頁;《通鑑》卷202、卷204,第6376、6451~6452頁。

和思皇后從侄趙季康娶鄭王元懿曾孫女。《唐故許州扶溝縣令天水趙府君隴西李氏合祔墓誌銘》,第785頁。

(二)韋皇后(庶人)

長子(懿德)太子重潤,永壽、永泰、長寧、安樂公主生母。《舊》卷5、卷76、卷86、卷183,第109、2171、2834~2835、4734頁;《新》卷81、卷83,第3593、3653~3654頁;《通鑑》卷208,第6584~6585頁。<br/>開耀二年(682)正月生長子重潤。<br/>垂拱元年(685)生永泰?、安樂公主。<br/>武伯綸:《唐永泰公主墓誌銘》,《文物》1963年第1期,第59~62頁;陝西文物管理委員會:《唐永泰公主墓發掘簡報》,《文物》1964年第1期,第7~33頁;《新中國出土墓誌·陝西》壹(上),第98頁;拜根興、樊英峰:《永泰公主與永泰公主墓》,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br/>《舊》載韋皇后生永泰等四公主,其他史料僅載韋皇后生長寧、安樂二公主。拜根興、樊英峰(《永泰公主與永泰公主墓》,第2~9頁)認為永泰公主亦為韋后所生,如此,永泰和安樂公主當生於同年,二公主或一生年頭,一生年尾。

嗣聖元年(684)正月,立太子妃韋氏為皇后;二月戊午,中宗被廢為廬陵王,韋后降為王妃。聖曆元年九月壬申,廬陵王復為太子,韋氏復為太子妃;神龍元年二月甲寅,中宗復國號為唐;甲子,韋妃復為皇后;八月乙亥,皇后廟見。景龍四年(710)六月壬午,中宗遇弒,韋后稱皇太后;庚子夜,韋太后為亂兵所殺。景雲元年七月己巳,睿宗追廢韋后為庶人,後以一品禮改葬。《禮葬韋后安樂公主制》《誅韋氏制》《大赦詔》,《文》卷18、卷99,第215、1020~1021頁。<br/>《舊》卷6、卷7,第116、127、137、140、150、152、155~156頁;《新》卷4、卷5,第82、99、106~107、115~117、121頁;《通鑑》卷203、卷206、卷208、卷209,第6417~6418、6534、6583~6584、6642~6646、6653頁。<br/>趙雨樂:《唐代武、韋政權辨析:從二后祔廟問題説起》,《乾陵文化研究》(四),第483~496頁。

景龍元年(707)七月節愍太子遇害,十月壬午,韋皇后上《神武頌》,令兩京及四大都督府皆刻之於石;景龍二年(708),韋后改宣平坊内法雲寺為翊聖寺、改修業坊内景雲觀為翊聖觀;景龍三年(709),韋后又在務本坊立翊聖觀。《舊》卷7,第145頁;《會》卷50,第1019頁;《長》卷7、卷8,第84、88、109頁。

《全唐詩》存高宗所作《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詩》,還有劉禕之、元萬頃、郭正一、胡元範、任希古、裴守真等應制《奉和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詩,所詠應為永隆二年中宗為太子時納韋妃事。《詩》卷2、卷44,第21、539、541~543、545頁。<br/>楊墨秋:《初唐詩雜考(四十八)〈奉和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詩系年考辨》,《江海學刊》2001年第3期,第83頁。


按:

(1)嗣聖元年正月,中宗擢皇后父韋玄貞為豫州刺史,又欲授官侍中;二月戊午,武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二月庚申,流韋玄貞於欽州。韋玄貞後卒於欽州,韋后母崔氏被蠻酋首領甯承基所殺,其弟韋洵、浩、泂、泚皆被殺於容州,兩妹逃回長安藏匿。神龍元年二月甲子,中宗追封韋后父為上洛郡王、母崔氏為王妃。神龍元年九月,改葬上洛郡王,其儀如(武則天父武士彠)太原王故事。神龍二年三月壬戌,贈韋玄貞為太師、益州都督;四月甲戌,改贈為酆王,謚曰“獻惠”,韋后四弟皆贈郡王。景龍元年二月,命酆王廟曰“褒德”(位於長安南修德坊内,韋后敗即廢),陵曰“榮先”,皆置廟、陵署官與守衛。《唐酆王妃崔氏鎮墓文》,《新中國出土墓誌·陝西》貳(下),第282頁;《大唐贈并州大都督淮陽王韋君墓誌銘》,《彙編》景龍011,第1083~1085頁;《大唐故贈荆州大都督上蔡郡王墓誌銘並序》,《全唐文補遺》第3輯,第39~42頁;《大唐贈吏部尚書益州大都督汝南郡王韋府君墓誌銘並序》,《長安新出墓誌》,第138~141頁;《大唐贈韋城縣主韋氏墓誌銘並序》,《全唐文補遺》第7輯,第26~27頁。<br/>《舊》卷6、卷7、卷183,第116、137、142~143、4743~4744頁;《新》卷4、卷206,第82、5845頁;《通鑑》卷203、卷208、卷209,第6417~6418、6584、6595、6602、6603~6604、6609、6635頁;《會》卷21,第475~476頁;《長》卷9,第119頁。<br/>貟安志:《陝西長安縣南里王村與咸陽飛機場出土大量隋唐珍貴文物》,《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6期,第24、45~52頁。

(2)韋皇后為其亡弟(汝南郡王)韋洵聘蕭至忠亡女冥婚,(淮陽郡王)韋泂聘崔道猷亡女冥婚,(上蔡郡王)韋泚聘鄭鋭思亡女冥婚;蕭至忠又以其女嫁韋后舅(崔從禮)子崔無詖。韋后大妹嫁陸頌,得封“郕國夫人”;二妹嫁馮太和,得封“崇國夫人”(後改嫁嗣虢王李邕)。(六歲)早死的八妹追封韋城縣主,與鄭進思第八亡子鄭戭冥婚。韋后從兄韋温等皆執掌朝政,(韋温從弟)韋濯、(韋温侄)韋捷分尚中宗女定安、成安公主。但隨着韋后敗政,韋氏“宗族無少長皆死”。《大唐贈并州大都督淮陽王韋君墓誌銘》,第1083~1085頁;《大唐故贈荆州大都督上蔡郡王墓誌銘並序》,第39~42頁;《大唐贈吏部尚書益州大都督汝南郡王韋府君墓誌銘並序》,第138~141頁;《大唐贈韋城縣主韋氏墓誌銘並序》,第26~27頁;《唐中宗下發入塔盝頂石函蓋》,《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上,第44~45頁。《舊》卷37、卷92、卷183、卷187下,第1377、2970~2971、4743~4745、4893頁;《新》卷83、卷123、卷206,第3653~3655、4373、5843~5845頁;《通鑑》卷209,第6636、6645~6647頁。<br/>李睿:《唐代韋氏家族婚姻關係研究》,《乾陵文化研究》(三),第262~281頁。

(3)韋皇后出自東眷韋氏“駙馬房”支,其族人韋温、濯及生母族人周仁軌等,入兩《唐書·外戚傳》。《舊》卷183,第4743~4745頁;《新》卷74上、卷206,第3013~3016、5843~5845頁。

(4)韋皇后多有模仿武則天之舉,如為己加尊號:神龍元年十一月戊寅,中宗、韋后分加尊號“應天”“順天”;壬午,帝后親謁太廟,告受徽號之意。神龍三年(707)九月庚子,中宗、韋后分加尊號“應天神龍”“順天翊聖”,大赦天下,改元景龍。景龍二年二月十五日,韋后即以“順天翊聖皇后”之名供養法門寺藏佛舍利。韋后也曾積極參政並以提升婦女地位為己任,如神龍元年五月丙申,韋后上表請天下士庶為出母服喪三年,又請百姓年二十二為丁,五十九免役。景龍二年二月乙酉,中宗以韋后服有慶雲之瑞,大赦天下,内外五品官已上母妻各加邑號一等,無妻者聽授女;天下婦人年八十已上,版授鄉、縣、郡等君。景龍三年,韋后又請妃主及五品以上母妻不因夫子得封者,遷葬之日特給鼓吹,宫官亦准此;七月辛酉,韋后表請諸婦人不因夫子而加邑號者,許同見職事官,聽子孫用蔭;十一月乙丑,中宗親祀南郊,韋后登壇亞獻,以宰相女為齋娘,詔齋娘有婿者皆改官。《唐中宗下發入塔盝頂石函蓋》,第44~45頁。<br/>《舊》卷7、卷28、卷85,第139、141、145~148、1050、2813~2814頁;《新》卷4、卷113,第108、110~111、112、4185頁;《通鑑》卷208、卷209,第6593、6596、6613、6636~6637頁;《會》卷32,第685頁。

(5)懿德太子妃為與裴粹亡女冥婚《舊》卷86,第2835頁。,其他詳下“懿德太子后妃”條。

(6)長寧公主降(楊嘉本子)楊慎交、改降(蘇踐峻子)蘇彦伯,前夫子楊洄尚玄宗女咸宜公主。《長寧公主下嫁楊慎交制》,《文》卷16,第195~196頁;《故特進贈兗州都督駙馬都尉觀國公楊公墓誌銘並序》,《文》卷292,第2966~2967頁。<br/>《舊》卷62,第2382~2383頁;《新》卷71下、卷74上、卷83、卷100,第2350、3187~3188、3653、3659、3926~3927頁;《通鑑》卷214,第6812、6823頁。

(7)永壽公主降(韋頊子)韋鐬。《大唐故魏國太夫人河東裴氏墓誌並序》《大唐故銀青光禄大夫衛尉卿扶陽縣開國公護軍事韋公墓誌銘並序》,《彙編》景龍019、開元071,第1091~1093、1202~1204頁。<br/>《新》卷74上、卷83,第3063、3654頁。

(8)永泰公主降(武承嗣子)武延基。《大唐永泰公主誌石文》,《彙編》神龍027,第1058~1059頁。<br/>《舊》卷183,第4728~4730頁;《新》卷74上、卷83、卷206,第3142~3143、3654、5835頁;《通鑑》卷207,第6556~6557頁。<br/>關於懿德太子與永泰公主及駙馬死事,有杖殺、縊殺和自殺説,趙翼認為無論何種死法,皆迫於武則天之威,故《新》所載為武后殺之,較為直截。參見《廿二史劄記校證》卷18“新舊書互異處”條,第383~384頁。<br/>武伯綸:《唐永泰公主墓誌銘》,第59~62頁;陝西文物管理委員會:《唐永泰公主墓發掘簡報》,第7~33頁;廖彩梁:《〈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銘〉新釋及永泰公主之死》,《文博》1984年第3期,第48~49頁;《新中國出土墓誌·陝西》壹(上),第98頁;黄光任:《永泰公主死因芻議》,《乾陵文化研究》(二),第139~146頁;施荃榮:《千年冤案初見端倪》,《乾陵文化研究》(二),第147~151頁;趙晶:《唐永泰公主墓與中宗復辟》,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

(9)安樂公主先降(武三思子)武崇訓;景龍元年十一月己卯,改降(武承嗣子)武延秀。《駁奏安樂公主請為武崇訓造陵疏》《複奏駙馬墓無稱陵之典疏》,《文》卷271,第2753~2754頁;《禮葬韋后安樂公主制》,第215頁;《大唐故勃逆宫人誌文並序》,《長安新出墓誌》,第144~145頁。<br/>《舊》卷7、卷183,第144、146、156、4733~4734、4736頁;《新》卷74上、卷83、卷206,第3142~3144、3654~3655、5839頁;《通鑑》卷208、卷209,第6611~6613、6628~6629、6645頁。<br/>孟憲實:《〈安樂公主墓誌〉初探》,《紀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315~323頁;陳曉捷:《唐安樂公主墓誌讀考》,《乾陵文化研究》(八),第441~445頁。

(三)上官昭容(惠文)

上官婉兒一生經歷大致可分四個階段:上官儀孫(上官庭芝女)、掖庭宫人與高宗才人、武則天女官、中宗嬪妃。

上官婉兒在武則天時代是“内掌詔命”的女官。神龍元年,中宗册上官氏為婕妤,仍命其專掌制命,上官婉兒在中宗時兼具宫官和后妃的雙重身份,成為古代后妃中的特例,這在一些相關事件中得以體現,如:景龍二年十一月,上官婕妤晋封昭容,其母鄭氏得封“沛國夫人”,鄭氏卒謚“節義夫人”,上官昭容請降秩行服,神龍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起復為婕妤,旋復位為昭容;身為中宗嬪妃,上官昭容卻在長安群賢坊内有宅邸,與賀婁尚宫等宫官“出入無禁,交通請謁”。《起復上官氏婕妤制》,《詔》卷25,第74頁。<br/>《通鑑》卷208、卷209,第6586~6587、6601、6622、6630頁;《會》卷38,第807頁;《長》卷10,第139頁。

上官昭容“自則天久視(700)之後,中宗景龍之際,十數年間,六合清謐,内峻圖書之府,外辟修文之館。搜英獵俊,野無遺才,右職以精學為先”,形成“大臣以無文為恥”的時代風氣,對唐代文學的發展起了積極推動作用。但上官昭容在中宗朝初以附和韋后與推崇武氏為己任,自景龍元年節愍太子發動政變,殺武三思父子並索討上官氏後,昭容始懼,“自是心附帝室”。時安樂公主求為皇太女,上官昭容“泣血極諫,扣心竭誠”,中宗不為所動,昭容“覺事不行,計無所出。上之,請擿伏而理,言且莫從;中之,請辭位而退,制未之許;次之,請落髮而出,卒為銼衂;下之,請飲鴆而死,幾至顛墜”,即上官昭容爲了反對中宗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而不惜以死進諫,中宗惜其才而廣求名醫救治,後“表請退為婕妤,再三方許”,再次退為婕妤。景龍四年六月壬午中宗遇弒,韋后秘不發喪,上官昭容與太平公主謀草遺制,立中宗子温王重茂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參與政事,但為宗楚客、韋温所撓,僅以相王為太子太師。景雲元年六月庚子夜,臨淄王李隆基等發動宫廷政變,上官昭容以草遺制中有相王輔政為據求生,仍為臨淄王所殺,年四十七。睿宗即位後“聖慈軫悼,爰造制命,禮葬贈官”,太平公主也贈絹五百匹,遣使弔祭,景雲元年八月二十四日,葬上官氏於咸陽縣茂道鄉洪瀆原。景雲二年(711)七月癸巳,追復上官氏為昭容,謚曰“惠文”,命張説撰神道碑文,太平公主又命人采集其詩文成集,仍由張説作序。《昭容上官氏碑銘》《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文》卷231、225,第2337、2274~2275頁。<br/>《通鑑》卷208、卷209、卷210,第6586~6587、6608、6641~6646、6666頁;《會》卷80,第1747頁;(宋)李昉等:《太平廣記》卷271,北京:中華書局,2003,第2132~2133頁。<br/>有關上官昭容墓誌及相關問題的研究主要可參見仇鹿鳴《上官婉兒之死及平反》,《東方早報》2013年9月22日;李明、耿慶剛《〈唐昭容上官氏墓誌〉箋釋——兼談唐昭容上官氏墓相關問題》,第87~93頁;杜文玉《被誤讀的上官婉兒》,《文史知識》2014年第1期,第69~74頁;仇鹿鳴《上官婉兒墓誌透露的史實》,《東方早報》2014年1月19日。

《全唐詩》存上官昭容題名詩三十三首。《詩》卷5,第60~64頁。

上官昭容對唐代文人的影響深遠,直到貞元十四年(798),進士吕温因見舊書《研神記》書縫處的昭容題名,作詩感歎:“……紙上香多蠹不成,昭容題處猶分明,令人惆悵難為情。”《〈上官昭容書樓歌〉敘》,(宋)李昉等:《文苑英華》卷343,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2,第1771頁。


按:

(1)上官昭容是唐代唯一有雙字謚的嬪妃,之後如玄宗趙麗妃、順宗蕭妃皆僅為單字謚。而“惠文”之謚,主要應針對其才學,據《唐會要·謚法》: “愛民好與曰惠、柔質慈民曰惠、柔質受諫曰惠”,“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勤學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惠文”當各取其中一意。值得注意的是,昭容祖父上官儀之謚為“文”。《會》卷79、卷80,第1727、1721、1747頁。

(2)上官婉兒由昭容退為婕妤,正史皆載為母亡降秩行禮,而據其墓誌,乃因力諫中宗不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才退位表態。這兩種記載反應了兩種背景或可能:上官氏確實曾為此兩事而兩次讓位為婕妤;上官氏可能僅是為其母降秩行服,其間或許適逢安樂公主請為皇太女之事件關於安樂公主請為皇太女事,史書多未詳載具體時間,唯據魏元忠本傳中有安樂公主請廢節愍太子而立己為皇太女,如此當在景龍元年之前安樂公主就曾謀求為皇太女。參見《舊》卷92,第2954頁;《新》卷122,第4345頁。,太平公主因與上官氏關係密切,在其被殺後力圖恢復她的名譽,故將降秩之事與安樂公主掛鉤,以示上官氏忠於皇室之心。

(3)上官昭容歷經高宗、武則天與中宗三朝不倒,在李、武、韋權勢間左右逢源,在庚子政變時又意欲以遺制之功求活,玄宗卻執意將其處死,除了反映玄宗與太平公主(與上官氏政治關係密切,可視作同黨)勢力的博弈外,還折射出玄宗忌憚上官氏執掌權柄數年左右朝政的影響力。王壽南:《論太平公主與玄宗之政争》,《第二届唐代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第1081~1096頁;李錦繡:《試論唐睿宗、玄宗地位的嬗代》,《原學》第3輯,1995,第161~179頁;陳若水:《初唐政治中的女性意識》,《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第224~235頁;鄭雅如:《重探上官婉兒的死亡、平反與當代評價》,第111~145頁。

(四)殤帝生母

景龍四年六月癸未,韋后毒弑中宗後矯詔立其第四子温王重茂為帝(殤帝);庚子夜,玄宗發動政變,殺韋后、安樂公主等人;壬寅,前朝邑尉劉幽求在太極殿,有宫人與宦官求作制書立太后,劉幽求拒言:“國有大難,人情不安,山陵未畢,遽立太后,不可!”宫人宦官所求立者或即殤帝生母,其時尚在。《通鑑》卷209,第6642~66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