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业化背景下的高速公路建设
一 工业化与高速公路
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经阶段,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重要标志。学者们对工业化有着多样的理解。在西方,经济学界有一个较为流行的概念,即认为工业化是指工业(即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等)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的解释,工业化被认为是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的过程,“第一,来自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份额上升。第二,从事制造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人口也表现为上升的趋势”。
关于工业化的具体概念,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界定。从生产工具角度来看,工业化是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的现代工业的发展过程。从生产方式角度看,工业化是一种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一场包括工业发展和农业改革在内的“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的一场带有阶段性(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变化”。从资源配置结构的转换角度看,工业化是资源配置的主要领域由农业转向工业的过程。从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看,工业化是机器大工业诞生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
分析工业化水平的核心指标有两类:一类是人均收入水平指标;另一类是结构指标。人均收入水平指标,一般采用人均收入GDP指标。如进行国际水平比较时,则按照交易汇率或购买力平价法进行合理换算。结构指标包括以下七类:三次产业层次比例体系、工业化程度系数指标、霍夫曼比例系数、工业加工程度指标、基础产业超前系数、生态环保产业进程指标、产业水平满足率指标。
W.霍夫曼认为工业化过程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消费品工业(类似于轻工业,如纺织、食品工业等)为主导的阶段;第二阶段是资本品工业(类似于重工业,如化工、机械、汽车等)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在规模上大致相当;第四阶段是资本品工业为主导的阶段。
H.钱纳里根据人均收入水平,对工业化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见表2-2)。
表2-2 钱纳里工业阶段划分
工业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实行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旨在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效益和追求垄断利润。运输需求是社会生产的派生需求,社会生产发生变化必然使运输需求发生相应的变化。首先,社会化大生产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全社会生产总量大幅度增长,社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和能源总量以及所产出的半成品和成品总量大幅度增加,由此而派生的运输需求总量也大幅度增加。其次,生产的专业化导致各种原材料和能源需要以及各种半成品和成品产出更加集中,从而形成一系列各具专业特色的工业走廊和制造中心,如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和德国鲁尔工业区“钢铁走廊”和“化工走廊”。于是,各种单一货种的专业化运输需求日益突出。最后,生产的集约化导致各种生产单一产品的厂家进一步减少,而各个生产厂家所需要的原材料和能源、所产出的半成品和成品却进一步集中,于是各地单一货种的专业化运输需求在批次减少的同时,在批量上进一步增加,在运距上也进一步延长。运输需求在总量、批次、批量和运距上发生变化,必然要求运输供给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包括公路这种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为适应运输需求的变化,公路必须提高其通行能力和通行速度,形成一种通行能力强大且通行速度快的运输通道,而高速公路正好能够满足这种要求。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相比,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通行能力强大、通行速度快。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一般为二级公路的5~10倍,时速一般为普通公路的1~2倍。因此,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推进阶段,即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无不有计划地大规模建设高速公路,而且这些高速公路大都穿过或连接各大工业走廊或制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