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翻转课堂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创造性应用
【摘要】翻转课堂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从美国兴起,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纵观翻转课堂在中国教学中的实际应用,需要考察、研究其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从而在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中发掘并运用其优势,发现运用中的问题,改善教学。翻转课堂的定义和理论本质、兴起和实践中的发展,需要加以综合审视。翻转课堂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存在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总结和探讨。翻转课堂需要针对英语专业教学中的瓶颈和局限,结合实际而创造性地应用。
【关键词】翻转课堂 英语专业教学 创造性应用
引言
翻转课堂自兴起至今不足20年,已经引起国内外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在国外,各门学科都在不同程度上把翻转课堂应用到实际课堂中,验证教学效果。在中国,英语课堂采用翻转模式也不在少数,但是大学英语专业对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主要还处于观察、尝试、探索阶段。因此,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英语专业教学的试验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 翻转课堂的定义和理论本质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称反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后者更为形象直观地表达了这一新型课堂模式的基本特点。“反转”针对的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是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的。传统课堂在课内讲授课程新知识,梳理重点和难点,布置作业和留下问题让学生课后完成,作为巩固知识的手段。但是翻转课堂把这个历史悠久的教学顺序颠倒过来,即把传统课堂上的课堂新知识授课内容录制成视频,在课前布置给学生观看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化知识并提出问题,把学习疑惑和思考带到课堂去分享、讨论和解疑。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和特征
2000年,莫林·拉赫(Maureen J. Lage)和格伦·普拉特(Glenn J. Platt)提出了翻转课堂定义的雏形:翻转课堂,即在传统教室里发生的事情现在发生在课堂之外。以多媒体为代表的学习技术的使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模式。Jeremy Strayer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完全创新的课堂结构,它利用技术将讲授移至课堂外,而通过教学活动将作业和概念应用移入课堂。Bill Tucker(2012)认为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翻转普通的教学方法:借助教师制作的视频和互动类课程,以往在课堂中进行的教学可以课前在家中学习,课堂变成了解决问题、提出概念和参加合作学习的场合。这两位学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翻转课堂的课堂内容进行了阐释,提出“应用、解惑和合作学习”等核心活动。
以上定义只是单纯描述了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形式上的区别,并没有指出两者本质的区别。翻转课堂的定义,经过国内外学者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2011年7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举办的翻转课堂大会上,Jonathan Bergmann协同与会老师对翻转课堂的定义展开认真讨论。他们认为,翻转课堂是为学生创设一种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主动完成课外学习内容,以达到课堂中与教师互动的目的。他们还提出,这是一种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的教学模式。这次讨论的重大突破在于,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寻求翻转课堂的理论支撑。
进入21世纪10年代,中国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逐渐升温。基于国外对翻转课堂的定义,大多数国内学者都赞同翻转课堂是强调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课上互动交流的课堂模式。
其中,陈晓菲(2014)指出翻转教学与其他教学实践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翻转教学中技术本身只是一种旨在提供教师针对不同学生个体需要进行灵活沟通的工具,而且这种工具使课堂上的时间更多地用于集中合作讨论,发展高级思维。陈晓菲的定义澄清了人们对翻转课堂存在的一些误区,如翻转课堂是在线课堂的代名词或者视频取代教师的说法,明确指出技术本身只是一种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工具。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翻转课堂的定义,本文用四个“转变”来概括翻转课堂的本质特征。第一是课堂形式的转变,把课堂形式从传统的“课堂传授和课后作业”转变成翻转后的“课前学习和课堂研究”。第二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从过去的知识的主导者转变成引导者。教师成了学生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处理信息、应用知识到真实情境中的脚手架。第三是学习模式的转变,学生从过去的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的配角转变成为课外主动寻求知识的主角。第四是课堂交互性的转变,传统课堂上教师占据了大部分的话语权和话轮,翻转课堂上学生因为课前做了充分准备,而成为“抢夺”话语权和话轮的竞争者。
(二)翻转课堂的建构主义本质
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最早提出建构主义。他认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呈现为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应是指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发生的认知结构重组或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也可以说,同化是认知结构量的扩充;顺应是认知结构质的改变。通过同化与顺应,认知个体实现了内在知识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平衡。不过,两个过程是交替、互动的,同化打破原有的平衡,顺应建立新的平衡,认知个体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提高,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认知主体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通过同化与顺应两个过程,最终达到平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帮助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意义建构存在于交流协商、工具运用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
当翻转课堂的教学创新有了建构主义理论支撑与引导时,便具有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充分发展的重要依据。课前微视频,属于“认知激活阶段”。学习者在观看微视频的同时,激发了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外部信息与储存信息的交互和碰撞,实现一系列的同化与顺应。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的优势在于,学生有多元化的渠道和宽裕的时间可以获取、梳理和分析资料,同化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学生不易遗忘。知识的顺应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视野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即学生更容易出现“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并不是对视频中的知识“不假思索”,全盘接受。知识能够顺利实现顺应,需要借助课堂的交流协商。课堂讨论,属于“认知重塑阶段”。学习者带着对微视频的学习心得、反思和疑问来到课堂中,通过老师有组织、有策略的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答疑解惑,学生焊接知识链中的断路,实现知识的重塑和升华。同时,教师的认知层次也得到了提升。由此可见,建构主义更加充分地尊重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是自主的、自觉的探索者和建构者,而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
翻转课堂教学具有扎实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体现了教学的本质并非简单的知识单向传授,而是认知结构受到多元刺激,经过多次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师生的认知水平和思辨能力得到提升的复杂过程。
二 翻转课堂的研究综述
翻转课堂的理论概念在2000年首次被提出。当时,在美国教授“经济学入门”这一课程的莫林·拉赫、格伦·普拉特发表论文——《颠倒的课堂:建立一个包容性学习环境的途径》。同时在这一年,J.韦斯利·贝克(J. Wesley Baker)在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课堂翻转:使用网络课程管理工具使教师成为学生身边的导师》。这两篇论文把翻转课堂这一新式教学概念带入了教育界的视野。接下来的几年,翻转课堂的实践经历了摸索与试行的阶段,真正开始系统践行翻转课堂理念的是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2007年,他建立了在线可汗学院,上传视频以供国内外师生学习和借鉴。这个举措为翻转课堂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教学视频的创作启发了广大教育者的新式教育灵感。同年,美国林地公园高中(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 Bergma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用录屏软件将他们授课用的课件加以讲解,录制成教学视频,传到网上供那些因故不能按时上课的学生补习使用。翻转课堂逐步得到推广,不仅带动了教师个体的效仿,还掀起了学校推行的热潮。其中,不乏名校的参与,如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都纷纷推出网络公开课或者开放课件。2011年末,美国《纽约时报》和加拿大《环球邮报》均刊载了关于翻转课堂的文章,其中,《环球邮报》评选翻转课堂为“2011年度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
翻转课堂引起中国教育界,尤其是英语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国内学者首先对翻转课堂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探索,如王洪林(2014)、王海杰(2014)、魏东新(2014)等。一些一线教育者开始把翻转课堂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出现了相应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陈怡(2014)通过实证研究、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将基于混合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课堂。研究发现,该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王斌宏(2014)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当中开展实验,将翻转课堂理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精读课和写作课结合,教学收效良好。他提倡教师应主动设计翻转课堂,用于自己的教学,实现外语教学的革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综观中国学者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英语和大学英语的翻转课堂研究,对于专业英语的实证探讨却为数不多,本文旨在弥补这一研究空缺。
三 翻转课堂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可行性
(一)英语专业教学的瓶颈
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掌握英语教育、经贸、涉外旅游等专业基本知识,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表现在细化的课程设置方面:听力课程包括普通听力、新闻听力等;口语课程包括语音、交际口语等;阅读课程包括精读、泛读、报纸杂志选读、文学赏析等;写作课程包括基础写作、实用英语写作、论文写作等;翻译课程包括口译、笔译等。高标准的培养目标和精细化的课程设置决定了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学强度和压力。以精读课程为例,对于一个单元的课文来说,大一新生需要掌握阅读文章中涉及的文化背景、主题脉络、写作技巧、语法知识、句型结构、数十个单词和短语的用法,以及朗读技巧等。这些繁重的教学任务仅仅通过一周两到三次45分钟的课堂实现,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份沉重的负担。此外,许多英语专业教师在心力交瘁、竭尽所能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却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内化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把有限的课堂时间更多用于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以及思辨能力,成为英语专业教学应该思考的问题。在目前严峻的教学形势下,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待发掘。
(二)翻转课堂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优势
(1)翻转课堂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以精读课为例,教师把课文的主旨和写作技巧等重点知识录制成教学视频,课前布置给学生观看学习。学生为了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会主动借助网络、图书馆等多种渠道查阅相关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介绍以及其他作品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并且思考文章可能反映的社会、人文、道德观等问题。
(2)翻转课堂能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教学相长。翻转课堂是以学生提问、讨论、分享为主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模式,在积极交流中增进集体感情,在平等发表意见中提高认知水平。
(3)翻转课堂能促使教学资源得到多元化利用。在传统英语专业课堂中,教师受限于时间紧迫和网络缺乏等因素,无法有效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教学阶段,可以弥补这一缺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学习资源;利用图书馆,获取科研文献、英文原著、报纸杂志等学习资料;还可以与外籍教师、外系同学、亲戚朋友进行交流,探讨知识。
(4)翻转课堂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分层教学。尽管英语专业的特色是小班教学,但是每个班平均人数也达到30人。学生的英语水平层次不一,翻转课堂的课前微视频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自由。接受能力欠缺的学生可以通过暂停和回放等方式,缓解传统课堂中“必须跟上教师课堂进度”“内容不可重复”等带来的学习焦虑和课程压力。同时,接受能力较好或者对教学内容比较熟悉的同学,可以通过快播或者略看等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5)翻转课堂能更好地迎合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学生在认知方式上存在个体差异,如听觉型学习者对听力材料比较敏感,从聆听中可以获取更多信息;阅读型学习者则倾向于通过文字阅读实现知识的最大化。翻转课堂给予学生选择认知方式的权利,利用多元媒介完成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过程。
四 翻转课堂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创造性应用与反思
本文以基于外研社出版的新编教材《新交际英语》综合教程1的Unit 1这一章节设计的翻转课堂为例,阐述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一)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旨在与《新交际英语》改版后的理念保持高度一致。整个微课的设计作为后期翻转课堂教学的基石,属于交际教学中的“启动”任务,以及从“启动”任务向“目标”任务的过渡阶段。视频中形式丰富、趣味盎然的中英姓名的起源比较和文化差异探讨有两大目的:一是激发学生对姓名探究的兴趣和意愿,提高学生的中西文化对比和赏析能力;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示范,便于他们合作性地完成语言交际任务,实现任务型语言教学理念,提高他们的数据收集和加工整合能力、科研探究微技能等。
(二)理论依据
宏观而言,本课依据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将语言看作交际的手段,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了解基本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明了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因此,本课是以提高学生对中西姓名起源探索的意识为目的,进一步促进中西文化的鉴赏和交际能力。微观而言,本课遵循Benjamin Bloom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Bloom's Taxonomy),属于前两个阶段,即知识(knowledge)和理解(comprehension),翻转课堂的教学部分属于后四个阶段,即应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和评价(evaluation),从而提高学生认知。
(三)课前微课视频的设计
微课名称参照央视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巧取“姓名好声音”(The Voice of Names)。本微课对象是已具有一定英语交际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的大学一年级英语专业学生。教学重点是中西典型姓氏及名字的起源和文化内涵。教学难点是中西姓名文化背景和差异对比。
微课教学首先模仿English in a Minute的情景短片形式,教师与外教在真实环境中展开对中英姓名起源的探讨,从而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通过图文并茂方式列举英语典型姓氏Smith和Green,名字Elizabeth和Alexander,中文代表性姓氏“赵” “司徒” “钱”等,名字“琴”“斌”“泽”等来探讨姓名起源;再次,布置调研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多渠道收集资料,包括采访外教、录制访谈视频、与小组成员完成中英常见姓和名的起源表格;最后,提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更多问题。
(四)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
教学环节包括目标明确的七步骤。第一,主题归纳。邀请学生对微课视频的主题思想,即中英典型姓和名的起源进行概括。第二,结果展示。调研结果包括学生采访外教、请教英语姓和名的起源,以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资料查阅和社会访谈等方式汇总的中英姓名起源的表格。表1是学生对英语典型姓氏的调研结果(内容是学生的原始材料,可能存在语法、语言错误)。第三,知识应用。要求学生通过同伴互访形式,借助调研所获取的知识,解释自己的姓名起源。互访结束后,教师邀请几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第四,本质挖掘。中英姓名的起源具有共性和差异,教师引导学生归类和总结。表2是师生对中英姓名起源的共性的讨论结果。第五,思辨解惑。学生在这一环节可以就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自由提问,师生讨论,畅所欲言,共同答疑。学生提的问题不乏深度,如What impacts do the immigrants have on American names?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of names among the four regions of Britain? What changes have been brought to names by the Chinese-western marriage? What are the influences of media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mes?第六,师生互评。这个环节包括对微课视频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独立学习的过程、小组合作的情况等方面进行反思和评价,作为对日后教与学的借鉴。第七,主题升华。本单元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教师只有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思维,包容多元文明,才能更好地促进语言学习。因此,最后教师引用著名语言学家沈家煊的观点来为本单元点睛,“中国是通向世界的一扇窗,但是我们要以世界的眼光去看中国”。
表1 学生对常见英语姓氏起源调研结果
表2 师生对中英姓名共性的讨论结果
(五)翻转课堂教学的反思
反思本次翻转课堂的实施,有几个比较成功的地方。第一,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姓名是常见但是文化底蕴容易受到忽略的话题。学生对中西姓名十分感兴趣,学习热情高涨。第二,视频引入模仿English in a Minute,有外教加入出演,学生接受度极高。第三,微课设计逻辑性强,学生能一步步紧跟教学步骤。第四,课件图文并茂,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喜欢。第五,学生准备充分,在课堂上发言踊跃,互动性强。第六,学生除了完成微课任务以外,对本课题进行了深度挖掘,锻炼了思辨能力。
与此同时,回顾整个课程从策划到实施,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1)教师的教学能力受到挑战。在传统的精读课堂上,教师只需要按部就班讲解背景知识、文章脉络、词汇语法、篇章理解,这些都是教师熟悉的模式,备课也驾轻就熟。但是翻转课堂需要教师从宏观角度把握课文的精髓,提炼授课内容,有的放矢。另外,在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中,教师需要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课下微视频的学习,学生的储备知识具有多元化和深度化的特点,因此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答疑和讨论有一定的前瞻性,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甚至跨学科知识都有更高要求。比如,在课堂讨论中,有学生提出美国的殖民地历史对其姓名起源有什么影响,这需要教师结合历史知识综合解答这个问题。
(2)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不足。制作短短十分钟的微课视频,需要的教育技术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本微课视频采用了Prezi、单反EOS60D和600D、Adobe PhotoShop CS6、Corel Video Studio Pro X5等主要软件和硬件。在整个录制过程中,教师请教了很多技术方面的人员,借助他们的技术支持,合力完成视频。很多情况下,是现学现用,制作遇到不少失败。因此,校方应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研修课程,普及微课制作知识,提高教师队伍的技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化解教师开展翻转课堂的畏难情绪,减少微课制作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保证微课视频的质和量。
(3)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限。多年传统教学,让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了对教师的依赖。学生倾向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和动力,这不利于翻转课堂的实现。比如,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个别学生“默默无闻”,只是充当了听众的角色。由此可推断,这些学生课下并没有按照要求,完成自学任务。因此,监控学生课下的学习行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不然,自主性差的学生会渐渐和教学进度脱节,出现积累性的知识盲点。
因此,一节成功的翻转课堂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正如吴仁英指出的七大要素:学校领导的支持、技术部门的协助、足够的学习时间、完善的学习环境、学习者中心、合作学习、教师深刻反思。翻转课堂的转型之路,任重而道远。
五 结语
翻转课堂的兴起响应了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宗旨,即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英语专业的教学在互联网+的信息时代面临更大的挑战,翻转课堂是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为课堂服务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英语专业教学实现从传统到创新的优化过渡,从而为本专业带来更大的机遇。然而,翻转课堂在英语专业如今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推广和发展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陈晓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
陈怡:《基于混合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
王斌宏:《“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大学英语》2014年第1期。
王海杰、张黎:《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教学与管理》2015年第6期。
王洪林:《翻转课堂理念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基础英语教育》2014年第3期。
魏东新:《大学英语教师应对翻转课堂的策略》,《教育探索》2014年第12期。
吴仁英:《翻转课堂:教师面临的现实挑战及因应策略》,《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http://www.edu.cn/zong he 870/20120330/t20120330_760603_3.shtml, 2012-05-06。
张渝江:《翻转课堂变革》,《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第10期。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
叶玲、姚艳丹、章国英:《从建构主义角度论加强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西北医学教育》2013年第3期。
马明山、乔丹丹、汪向征:《公众视野中的可汗学院课程评价及其启示》,《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第1期。
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第3期。
崔艳辉、王轶:《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第11期。
Bill Tucker. “The Flipped Classroom, ”Education Next,2012(01):14-15.
http://etd.ohiolink.edu/view.cgi/Strayer%20Jeremy.pdf?osu1189523914, 2012-09-18.
Jonathan Bergmann, Aaron Sams. Flip Your Classroom - 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 USA: 2012.
Maureen J. Lage, Glenn J. Platt and Michael Treglia. “Inverting the Classroom: 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