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河镇史话(中国史话·社会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古镇概况

1 自然环境

孟河镇位于江苏省常州市西北一隅,东部濒临长江,隔江和扬中、泰兴相望,西部和西北部与丹阳接壤,宁镇山脉的余脉穿过该镇北部,并终止在镇东北一角。

这里是长江三角平原的腹地,地势平坦,略呈西南高东北低之势,以宁镇山脉余脉为界,余脉南部的陆地形成较早,是一望无际的平原,称上滩。北部陆地形成较晚,是标准的冲积平原,地势较低,是圩田地区,为自流灌溉,称下滩。在宁镇余脉北麓的山脚下有江水冲击所留下的“浪迹”,还随处可看到沙砾,拾到贝壳,这意味着这里曾是江海之边。

境内主要有三条河流通过:第一条现称老孟河,它的前身是春秋时开凿的大运河;第二条现名叫新孟河,是在原老孟河的基础上拓宽、截弯取直、重新选择入江口的一条河;第三条叫浦河,是在老孟河和老浦河的基础上改道而开凿的。

境内除这三条通江达海的运河外,还有许多相互沟通的河流和池塘。河流有10余条,大大小小的沟塘有300余个,大小渠道有200余条,在全境形成了江、河、塘、渠互相连通的水网格局。

境内有常泰高速、338省道、238省道、239省道及县、乡级公路孟新路、孟西路等通过。孟河镇距沪宁高铁6公里,距沪宁高速7公里,距常州机场7公里,距京杭大运河10公里,交通相当方便。

孟河由于成陆的时间有早有晚,因而境内的土壤结构比较复杂,但成土母质均是近代长江冲积物。从东部圩田地区到宁镇余脉的丘陵及平原地区,自北向南、自东向西有序地分布着各种土壤,全镇有沙土、小粉沙土、黄沙土、黄泥土四个土属,有老黄泥土、黄沙土、小粉土、黏心小粉土、狗头沙土五个土种。

孟河镇属于副热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多东南风,空气湿润,炎热多雨,冬季多西北风,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的7月份,月平均气温为28℃,最高气温达39.4℃。

孟河镇的年降水量平均为1000~1100毫米,最多时年降水量达1444.5毫米,最少时仅571.3毫米。7~10月份,经常有台风过境,但很少有达到七级的台风。初霜见于11月上、中旬,终霜在3月底左右,冬季降雪不多,平均每年2~3次,雪量一般不大,积雪时间较短。

孟河镇的自然灾害很少,下滩在历史上虽曾有多次决堤,造成小灾,但影响均不大。

从总体上来说,孟河镇是一块适合人类居住与生活的理想区域。

2 建置沿革

孟河镇是由原孟河镇、小河镇、万绥乡三个乡镇合并而成的。这三个乡镇在民国前是一个乡的三个部分,这个乡在明朝前叫千秋乡,明清时叫通江乡。民国时这三个镇分治,后又合并。

孟河的名称是由《晋书》中所记录的“孟嘉落帽”而得,它一直是千秋乡(通江乡)下辖的一个区域的名称,直到1927年才成为乡的名称。

孟河地区历朝历代的建置沿革很复杂,现将重要的变化依时序归纳如下,一些短暂的建置变化暂不记入。

公元前12世纪,商后期,太伯、仲雍渡江后建了句吴国,孟河地区(下略)属句吴国。

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时期,仲雍之后,周章建吴国,属吴国。

公元前547年,东周时,属吴国延陵邑。

公元前473年,东周时,属楚国延陵邑。

公元前221年,秦国时,推行郡县制,属会稽郡延陵县。

公元前201年,即西汉高祖六年,属荆国会稽郡毗陵县;高祖十二年(前195)属吴国,会稽郡毗陵县。新莽时期,属扬州会稽郡毗陵县。

129年,东汉时,属扬州吴郡毗陵县。

234年,三国时期吴嘉禾三年,孙权为了推行农垦设“典农尉”,分设“都”与“校”两个级别,孟河地区属毗陵典农校尉武进县(县治在曲阿)。

281年,即西康太康二年,属扬州毗陵郡武进县。同年,撤毗陵典农校尉,置毗陵郡,武进县复名曲阿(丹徒),并分毗陵、曲阿、云阳东部地区新置武进县,县治在东城里(今孟河镇万绥村)。

311年,即西晋永嘉五年,属扬州晋陵郡武进县。

420年,南朝宋时,属南徐州晋陵(东海)郡武进县。

502年,即南朝梁天监元年,属南徐州兰陵郡南兰陵县。

558年,即南朝陈永定二年,属南徐州晋陵(东海)郡兰陵县。

589年,即隋开皇九年,属常州曲阿县(这时武进县撤销,并入曲阿)。

619年,即唐武德二年,属常州武进县(在故兰陵地复置武进县)。

627年,即唐贞观元年,属江南道常州武进县。

757年,即唐至德二年,属江南东道常州武进县。

758年,即唐乾元元年,属浙江西道常州武进县。

902年,即唐天复二年,属镇海节度使常州武进县。

960年,即北宋建隆元年,属镇海节度使常州武进县,为千秋乡,乡内的万绥另设万岁镇。

987年,即北宋雍熙四年,属江南道常州武进县(千秋乡内另设万岁镇)。

1142年,即南宋绍兴十二年,属两浙西路常州武进县(千秋乡内另设万岁镇)。

1277年,即元至元十四年,常州升为“路”,孟河地区属浙江行省常州路武进县(千秋乡内另设万岁镇)。

1369年,即明洪武二年,属南京(南直隶)常春永定县,名通江乡(乡内另设阜通镇)。

1378年,即明洪武十一年,属直隶京师常州武进县,名通江乡(乡内另设阜通镇)。

1620年,即明万历四十八年,属南京(南直隶)尝州武进县,名通江乡(乡内另设阜通镇)。

1645年,即清顺治二年,属江南布政司常州武进县,名通江乡(乡内另设阜通镇)。

1860年,即清咸丰十年,太平军攻克常州。同年,改常州府为常州郡,孟河地区属苏福省常州郡武进县,名通江乡。

1912年,属江苏省苏常道武进县,名通江市。

1927年,苏常道废,孟河属江苏省武进县,名通江市。

1929年,废都图制,设街、村、闾、邻。武进县被划为10个区,通江市下辖小河、万绥、孟河、石桥4街101个村,孟河属江苏省常州市通江市和孝东乡(分别为19区、3区)。

1934年,乡镇以下废除闾、邻,设保甲,通江市被拆分为孟城镇、小河镇、石桥镇、万绥镇、山北乡、龙亭乡、仁里乡、郑里乡4镇4乡。孟河属江苏省武进县西夏墅区,分设孟城、小河、万绥、石桥4个镇和山北、龙亭、仁里、郑里4个乡,下设保甲。

1938年,恢复1929年前的都图制,孟河属江苏省武进县,名通江市。

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恢复1934年的建制。孟河属江苏省武进县,分设4镇4乡(同1934年)。

20世纪40年代后,孟河镇范围内的孟河、小河、万绥三乡镇又经过几次拆分、合并,直至1956年基本定型为孟河、小河、万绥三个乡镇,后万绥又和孟河再经合、分,这期间这些乡镇都属武进县。

2002年4月,常州市进行行政区域调整,现孟河镇范围内的孟河镇和小河镇从常州市的武进区划入新北区。

2003年11月,常州市又一次乡镇合并,孟河镇与小河镇合并,形成现在的孟河镇。

3 行政区划及人口、经济

行政区划

现在的孟河镇属于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镇内下属的行政村经多次合并和调整,至2013年5月定型为4个社区13个行政村,共辖4个街区和321个自然村。

4个社区为小河社区、齐梁社区、孟城社区、万绥社区,下辖4个街区和74个自然村;13个行政村为南兰陵村、荫沙村、通江村、小黄山村、滕村村、石桥村、九龙村、东陆村、润江村、银河村、固村巷村、树新村、双亭村,下辖247个自然村。

人口

孟河镇土地面积为132372.9亩,耕地面积为57200亩,其中,水田面积为48245亩,旱田面积为8954亩,丘陵山地面积为3285亩,粮食种植面积为96070亩,蔬菜种植面积为17095亩。

截至2013年底,全镇总户数为25138户,农业人口为68421人,常住人口为93651人。当年出生人口为549人,死亡人口为671人,人口出生率为6.14‰。

经济

孟河镇2013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61.8亿元人民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1.89亿元人民币,工业总产值为172.15亿元人民币,工业销售收入为162.39亿元人民币,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0.05亿元人民币,自营出口总额为800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52万美元,服务业增加值为18.08亿元人民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488元人民币。

孟河原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地区,自疏浚了运河、建立了城堡后,孟河经济发生了一次转型,虽在镇区外仍是以农业为主,但在城镇区域内以商业和各项服务业为主,使孟河形成了农业、副业、商业相辅相成的经济模式,并逐步向小城镇化发展。清末及民国初年,手工作坊兴起,并很快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孟河的丝绸业、酿酒业曾一度在常州地区领先。民国初年,孟河开始引进机械设备组织生产,榨油等粮油加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了较高的市场化水平,孟河初步显现出小城镇化的雏形,孟河镇在周边四五十里的范围内成为一个初级城镇化的样板。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民国初年,孟河有了轮船,有了汽车站,有了公共汽车,有了邮电支局,办了“国立通江乡小学堂”“私立继中中学”,呈现出了一片繁荣的景象。

20世纪50年代,孟河是兴办乡村(社队)工业较早的镇,起初以生产丝绸、制冷设备、电子设备、收录机、分线盒为主,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后汽摩配产业兴起,并很快成了孟河的龙头产业。在兴办民营企业的浪潮中,孟河又勇于向前,成为武进县的领头羊,现在孟河地区汽摩配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就是在那时形成的。

近年来,孟河开始走综合发展的道路,在加强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发展生态农业、强化汽摩配产业优势、创建国家级汽摩配生产基地的同时,扩展了第三产业的规模,又特别强化了对文化产业的开拓。依托孟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有山有水的自然景观,创建孟河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力求走出一条能持续发展的、以第三产业为先导的、有自己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孟河明天的经济一定更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