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学(2015年总第38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汉传佛教·(一)教史研究

法舫的人间佛教观略述

杨曾文

【内容提要】 本文对法舫基于太虚大师观点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以及在现实社会中建立人间佛教的见解进行考察和介绍。

【关键词】 太虚 法舫 人生佛教 人间佛教 菩萨之道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法舫是中国现代追随太虚大师倡导“人间佛教”,推进佛教革新运动的著名法师之一。本文着重对法舫关于人间佛教的观点做概要介绍。

一 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从太虚到法舫

在中国现代史上,太虚大师(1889—1947)是声名卓著的佛教界领袖和致力佛教适应时代改革的杰出代表人物。

太虚关心中国佛教的命运,一生致力推进佛教适应社会和民众需要的革新运动。为此,他深入考察了中国佛教历史传统及清末以来其在教理、教制和教产等方面的积弊,提出并大力倡导契理契机、与时俱进的人生佛教的思想,主张建立与人生佛教相适应的僧伽制度,先后在武昌、北京和重庆等地创办佛教学校,以崭新的观念培养能够胜任时代需要的弘法利生的人才,创办《海潮音》等刊物,向社会宣传人生佛教理念和推进佛教文教建设。

虽然太虚早在1913年参加敬安和尚追悼会时就提出推行佛教组织、教产、教理“三大革命”的口号,然而比较系统地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应当是在20世纪 20年代中期以后。太虚在1928年发表《对于中国佛教革命僧的训词》,初次提出比较系统的佛教革新方案,此后1933年、1934年分别以“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人生的佛学”为题发表演讲,进一步扩大了人生佛教在社会和佛教界的影响。太虚在不少场合也将人生佛教称为人间佛教,并不认为二者有根本差别。

在现存《太虚大师全书》中,收有《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人生佛学的说明》《人生佛教开题》《人生佛教之目的》《人生的佛教》《学佛之简明标准》《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等文章[1],还有太虚就改革寺院僧众制度问题而写的《僧制今论》《建僧大纲》《建立中国现代佛教住持僧大纲》等。太虚在1944年嘱弟子福善、妙钦将他人生佛教的论述加以分类整理,并口述《代序》及《人生佛教之层次》,编成了由八章组成的《人生佛教》[2]一书。以上这些著作,比较详细、系统地论述了太虚的人生佛教和建设现代僧伽制度的主张,对当时和以后的佛教界影响很大。

太虚的佛教革新运动因来自社会和佛教内部守旧势力的强大阻力而一再遭受挫折,一些设想未能付诸实施,以致太虚在1937年写出《我的佛教革命失败史》那样的文章。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太虚在办学、办刊物、普及人间佛教理念、开启佛教新风气、培养新一代佛教人才、推进佛教适应时代转型等方面,可以说是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太虚的佛教革新运动,得到他培养和提携的弟子的理解和鼎力支持,其中就有很多像法舫法师(1904—1951)这样的青年英才。

太虚在1922年创办武昌佛学院,法舫是第一期学生。此后,法舫长期在太虚身边,或受太虚委托经办一些事务。1929年,太虚访问欧美回国后在武昌佛学院旧址设世界佛学苑研究部,让法舫负责筹备。1930年,太虚得到北京柏林寺教理院的支持,将在武昌的世界佛学苑筹备处和锡兰(今斯里兰卡)留学团迁到北京柏林寺,设立华日文系与华英文系。常惺法师仍任院长,法舫任世界佛学苑筹备处书记,兼任柏林教理院教师和监学,协助常惺工作。

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之后,北京柏林教理院因缺乏经费停办。年底,法舫等人奉太虚之命把世界佛学苑迁回武昌。1932年,在武昌佛学院成立世界佛学苑图书馆,法舫担任主任,用6年时间将图书馆建成相当可观的规模。与此同时,法舫接任从1920年创刊的《海潮音》月刊编辑,主编第十三卷,与大醒合作编辑第十五卷,以后主编第十六、十七卷。全面抗战开始后,《海潮音》的编辑部辗转于各地,最后移至重庆,法舫主编过第十八卷、二十一卷。

法舫于1941年奉太虚之命先后赴缅甸、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和锡兰诸国留学、考察、传法和教学,中间也曾回国,为中国与南传佛教国家的佛教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1951年10月3日,法舫不幸逝世于锡兰智严东方学院,年仅48岁。

法舫在太虚倡导人生佛教过程中予以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及时撰文在《海潮音》等刊物发表,进行宣传。

据记载,太虚1933年、1934年在汉口、上海应邀分别发表《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人生的佛学》的演讲,受到信众欢迎。于是,由大醒、法舫编辑,《海潮音》1934年第十五卷第一号特地出版“人间佛教专号”。法舫在这一期上还发表了《人间佛教史观》《依圣言量来建立人间佛教》。在第十五卷第五号,法舫发表《与某居士论建立人间佛教书》[3]。1935年底,法舫还在世界佛学苑研究院讲“做人与学菩萨”,刊载于《海潮音》1936年第十八卷第一号。后来法舫在香港、澳门以“一个修学佛法的程序”为题,进行了新的阐释。[4]

应当说,法舫对人间佛教的论述是在接受自太虚的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诠释和发挥的,然而也有自己的特色。

二 法舫的人间佛教观——强调实践大乘佛教菩萨之道

太虚针对清末以来佛教极度衰退堕落,或为“死的佛教”,或为“鬼的佛教”,远离社会民众的境况,提出贴近人生、关心现实社会的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引导民众以修持五乘共法的五戒、十善为起点,旨在以“现实人生为基础,改善之,净化之,以实践人乘行果,而圆解佛法真理,引发大菩提心,学修菩萨胜行,而隐摄天乘、二乘(按:声闻、缘觉)在菩萨中,直达法界圆明之极果,即人即菩萨,而进至于成佛”(《人生佛教之目的》)。强调先普及作为佛教基础的人生佛教,改善社会人生,培养完全人格,进而修持三乘佛法特别是大乘菩萨之道,以成佛为最高目标。

法舫在《人间佛教史观》《依圣言量来建立人间佛教》及稍后发表的《做人与学菩萨》《一个修学佛法的程序》等文章中基本遵照太虚的观点来阐释人间佛教,不过,他更多地称“人间佛教”而不是称“人生佛教”。

下面对此略做介绍。

(一)何为人间佛教

按照法舫《人间佛教史观》的原意,佛教将有情众生分为十个法界,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前六法界的众生属在凡世的众生,称“六凡”;后四法界的众生已超凡入圣,为“四圣”。既然佛教是面对一切众生的宗教,从理论上讲就有面向不同众生的佛法:有人、天的佛教,也有处在人、天之下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的佛教。人间佛教则属于“十法界佛教之一部分”。佛当年生活在人间,在人间说法,是以人为主要对象的。因为人处在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与声闻、缘觉、菩萨、佛中间的基础地位,故人间佛教既是“超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之佛教”,又是“达声闻缘觉菩萨佛乘之佛教”。这样,无论从解救四界众生的角度,还是从达到上四界“四圣”解脱境地的角度,皆离不开人间佛教,必须建立人间佛教。因此法舫强调:“人间佛教为佛教之总基础,为一切佛教之出发点,是故建立人间佛教。”

(二)从古代人间佛教到现在人间佛教是历史的必然

依据上述看法,法舫将人间佛教历史分为四个阶段:①古代的人间佛教,指释尊时代与小乘佛教时代的人间佛教;②中古的人间佛教,指自马鸣菩萨至中国隋唐的大乘佛教;③近世的人间佛教,谓佛教自我国西藏而传遍亚洲的大乘佛教;④现在的人间佛教,指进入20世纪以后的世界佛教运动。

法舫对前三个时期的佛教都引证佛经和历史做了介绍,认为第一期的小乘佛教是人间佛教的基础;第二期的大乘佛教,论空说有,体现人间佛教智慧的发展;第三期的大乘佛教,重视“回智向世,开智利生,摄受方便,密法斯尚”,表明人间佛教慈悲的发展。他认为,从前三期的人间佛教发展到第四期“现在之人间佛教”,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法舫认为,虽然不同时期的佛教皆是人间佛教,然而在现代建立的人间佛教已不属于小乘佛教,而应以发扬慈悲“救世精神”的大乘佛教为法幢、为基础的人间佛教。他强调,在现代,离开大乘佛教就没有人间佛教,甚至可以说“大乘佛教,即是人间佛教,实行人间佛教,亦即是实行大乘佛教”。他在《人间佛教史观》最后深情地说:

人间佛教为救济人间之主义,为超出人间之基础,为人世度生之根本方便,为圆满无上菩提之基本大业,亦为菩萨摩诃萨之应行事业。人间佛教乎?无上菩提乎?由人间佛教而圆成无上菩提,由圆成无上菩提而究竟人间佛教。天下有情人士,曷兴乎来!

意为人间佛教是济度民众的一种主义,是修证解脱出世的基础佛法,是指导为人处世的方法,是达到无上觉悟(成佛)的根本大业,也就是大乘菩萨之道。人间佛教与无上觉悟密切相连,通过修持人间佛教而成佛,由成佛而圆满完成人间佛教的修行。在这里贯彻着太虚在《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5]中所说的通过人间佛教,“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业报,……由此向上增进,乃可进趣大乘行——即菩萨行大弘佛教”的精神。

(三)如何在现世建立人间佛教

法舫认为人间佛教是全部佛教的基础,为一切佛教的“大总法门”,所以“建立人间佛教者,使人间即佛教,佛教即人间,佛教全为教化人间故,则人间外无佛教,故曰人间佛教”(《依圣言量来建立人间佛教》)。在这里,因为断定“人间即佛教,佛教即人间”,在逻辑上会得出佛教即国教的结论,在现代社会会导致很多问题。这在太虚那里是没有的。

那么,如何在现世建立人间佛教呢?法舫仿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维模式,提出依据“圣言量”(佛经),通过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世界、僧众、菩萨事业七个程序,层层递进建立人间佛教。他大量引证《善生经》及《华严经》《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长阿含经》《阿摩书经》等经进行详细说明。对此,这里不拟过多引述,只做概括介绍。

他说,第一,应从改善个体的人入手,应遵照《善生经》等经中佛的教导,使信众按照不同身份确定自己的责任和行为规范,通过皈依佛法僧三宝,修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修持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从而“除其恶而行其善”,不断修养身心,提高人格品质。

第二,如果个人善良,家庭自然也良善,父慈子孝,夫唱妇随,遵礼尽敬,安乐和谐。

第三,在社会上加强教育,发挥佛教教化功能,引导人们“顺其善,改其恶”,促成人与人关系融洽,彼此友善诚信,社会安乐。

第四,国家应实施善政。他引证《仁王般若经》和《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劝导当政者应借鉴大乘菩萨之道,以大慈大智,“利国安民,救济众生”,“饶益众生,弘扬佛法”。

第五,关于世界和平。他认为“佛教原为世界和平而出世,为救济世界人类而产生”,通过“破除自我也,慈爱众生也,不分国度而普度一切人类也,乃至不分种性别情非情也,佛教之一切事业盖无非世界之和平运动也”。这是说佛教是主张和平的,现代可通过弘扬佛法来促进世界和平。

法舫说,人间佛教是“先教做人,后学佛法,或以佛法教人处世之义”。以上五个方面,就是侧重教世间一般人的。

接着是第六,论出家人的生活。要求出家教团僧众不仅要“内修精进,以蓄其德,多闻熏习,以广其学”,还必须大力弘扬人间佛教,不许“标奇竖怪”,宣扬违背佛法的思想,更不许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商和赌博、驱鬼、看相、占卦、念咒治病、迷信鬼神等不端活动。

第七,关于菩萨事业。法舫提出对菩萨及菩萨行为、事业不可做有迷信色彩的宣传,让人感觉“菩萨乃非常人所行者”。无论出家或在家信众,皆应根据《瑜伽菩萨戒》,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既不违佛法,又不违世法,从事发扬大慈大悲精神的“救人救世,或作政治运动”,“教导众生救济众生”。

法舫的《依圣言量来建立人间佛教》在讲述通过以上七个层次建立人间佛教之后,特地设置“人间佛教之遗嘱”一节,引证《佛说阿难四事经》劝说执政者应当遵照佛教,仁慈爱民,救灾济世,济助贫困,恭敬有智德之人。看来法舫在20世纪30年代这样写是意有所指的。

法舫对建立人间佛教怀有强烈的热情,认为人间佛教能够“救人类,救世界,救国家,救自己”,呼吁在家出家信众一起为建立人间佛教而努力。

(四)主张从做人学菩萨建立现代佛教

法舫认为,太虚大师长期的弘法是以现代世界的人类为对象,以人间佛教为中心,先实现“佛教人间化”,渐次实现“人间佛教化”。他在世界佛学苑研究所所做的“做人与学菩萨”演讲中对此有详细阐释。

他说,人在家庭在社会有各种不同的身份,但皆应遵照佛的教导建立正确的生活观,皈依三宝,修养道德和修行佛法,做一个好儿女、好父母、好弟子、好师长、好丈夫、好妻子、好主人、好仆役、好亲友、好施主、好僧伽。最重要的是要遵守五戒、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十善,以做一个完人、至人为目标。法舫举出的佛经有《善生经》《十善业道经》《优婆塞经》等,还列举太虚的《人乘正法论》《自由史观》《人生观科学》等著作。

然而这只是人间佛教的最基础的一步,下一步是努力做一个“超人”。做什么超人呢?他认为,既不能以做“天人”(诸天界的生命体)为目标,因为天人在享尽“福报”之后也要堕为下等众生;也不能学声闻、缘觉二乘(总称小乘),因为他们是“自了汉”,自利而不利他,故不能学二乘。那么能以学佛为目标吗?他说,也不能直接学佛,因为佛已达到圆满觉悟的“无学位”,是证得的“果海”,不能学。只有学属于超人中的菩萨,因为菩萨属于“有学位”,可以学,“要学佛非学菩萨不可,因为佛从菩萨位中而来;因此,可以说学佛就是学菩萨”。法舫引《大般若经》的话:“菩萨与佛有异,由位有异,法非无别”,“即菩萨法,亦是佛法”[6]。他的结论是:

佛与菩萨接近,菩萨与人接近,所以当由做人的本位上,依着方法去学菩萨,再由学菩萨的本位上,直接达到成佛的究竟觉果。

他用图表表示:

可见,法舫是遵循太虚的思想将人间佛教做了一个整体的架构,将修持五戒十善、完成人格置于基础地位,最终目标是通过修持大乘菩萨之道而达到成佛的最高目标。如同太虚的一首偈所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所谓“人圆”,也就是修持大乘菩萨之道圆满而达到最高觉悟,亦即成佛。

那么,如何学菩萨,修持菩萨之道呢?

法舫提出,如果一个人要学菩萨道,必须明确不学小乘(二乘)佛法而致力学习大乘佛法。首先要发菩提心,下定“上求佛智,下化众生”的决心;然后要通过“闻、思、修”的程序来接受佛法,实践菩萨之道。所谓闻,是亲近“善知识”(师友,即拜师),听讲和学习大乘佛法;思,是深入理解和抉择佛法;修,是修习佛法,修持菩萨道。在修习和实践菩萨道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守《璎珞经》《优婆塞经》特别是《瑜伽菩萨戒》中的大乘戒规。

学菩萨,必须学习一切“善法”,积累修持菩萨之道,不断充实最后成佛的“资粮”。最重要的资粮是“方便”与“智慧”。方便如同佛之父,智慧如同佛之母。所谓方便,即是一切修习、精进和实践;智慧,主要是通晓般若性空思想。

然而在现实人生,要学菩萨之道,社会群生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是十善业道、四摄法、六度等佛法。十善,是在修持五戒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规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修行者应在身、口、意三个方面皆远离恶行,修持善行,修成完全人格,为修菩萨道打下基础。至于四摄,是奉行菩萨慈悲饶益群生之道,通过惠施、爱语(教授众生佛法)、利行(利益众生)、同事(与众生同甘共苦)来接近和济度众生。六度,即六波罗蜜,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既要求修行者修习大乘佛法,通过修持精进、禅定、智慧来增长智慧,培植慈悲精神,又要求通过布施(施财、施法和精神劝导的无畏施)、持戒、忍辱来真正地教化和利益群生,造福社会。法舫将此比喻为菩萨道的“福、慧二足”,说“有此福慧具足,方名佛陀;故此学菩萨的六度行以求圆满菩提”。法舫的结论是:做人须学菩萨,学菩萨从做人做起,次第而成佛。

法舫发表如下的感想:①从做人学菩萨建立一切佛法;②从做人学菩萨建立现代佛教;③从做人学菩萨以达圆成佛果。他还结合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提出:从做人学菩萨来消灭一切我见的纷争;融解一切派别的观念;整理僧伽制度;消弭战争,实现和平;建立菩萨的清净人间;建立一切佛教;建立现代佛教;建立世界佛教;圆成佛果。

此后,法舫在香港、澳门所做的“一个修学佛法的程序”的演讲,也是推广和发挥以上意趣的。

总之,法舫在接受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理论的基础上,对人间佛教的思想进行创造性的阐释和发挥,主要特点是:佛教原本是人间佛教,然而现代要建立的人间佛教必须是大乘佛教,必须是以实践大乘菩萨之道的人间佛教,通过修持五乘共法和菩萨之道来培养完全的人格,在弘法利生和济世度人的实践中,达成最高觉悟而成佛。

(2014年8月13日于北京华威西里自宅)


[1] 分别载《太虚大师全书》第一编《佛法总学·判摄》、第二编《五乘共学·义绎》、第十四编《支论》。

[2] 该书于由海潮音月刊社1945年出版。

[3] 载梁建楼整理,金城出版社2011年出版《法舫文集》第四卷。

[4] 载《法舫文集》第三卷。

[5] 载《太虚大师全书》第一编《佛法总学·判摄》。

[6] 《大正藏》第7册,第755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