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民间道教科仪音乐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关于晋北地区民间火居道士的传承及其科仪音乐传统的资料和研究,一直以来极为缺乏。官方及地方历史文献鲜少对火居道士给予记载,可供利用的资料非常有限,这给学者们了解和研究地方道教的历史情况造成了种种困难,甚至导致出现偏差和错误之处。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导致传统的中断,关于晋北民间道教科仪及音乐传统的历史片段大多依靠当下存在于晋北地方乡村的口述记录复原。因此,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于了解晋北地区民间道教音乐的历史以及晋北地方社会与相关文化背景提供了有效借鉴。因此,本书并未采用当前人类学者、宗教学者惯用的理论建构和义理分析,希望通过梳理现存口述资料、田野实录与地方文献(科仪汇本、音像资料和实物)等方面的资料,试图呈现现今流传于晋北地区民间道教科仪音乐传统的整体概貌。

本书的撰写建立在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书中的大部分资料属于首次发现,它们包括对晋北地区各地乐班道派传统源流、执行的科仪法事以及乐班搜藏的乐器、字谱抄本、演奏曲目等资料的挖掘。在过去几年的道教音乐研究经历中,笔者驱车近4000公里寻访了晋北地区14个区县中的绝大部分民间道乐班,采访60多位民间道人和乐人,并在与他们的访谈以及参与观察当地道教科仪的过程中获得了对当地道教历史和现状的信息资料和切身体会。在晋北民间道教科仪音乐资料极为缺乏的情况下,这些资料为了解晋北地区民间道教教派源流、科仪及音乐传统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袁静芳教授在其专著《乐种学》中对乐种研究中诸多问题所提出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对本选题的研究有重要启发和指导意义。在大致梳理晋北民间道教科仪音乐的历史源流、科仪传统基础上,本书对晋北各地道教音乐的乐器、乐队编制、宫调、字谱抄本、曲目分布以及音乐特征等方面进行讨论,试图探讨晋北各地民间道教科仪音乐的风格特征之异同,从而对其整体艺术风格特征进行把握。同时,宗教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思考空间。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去理解传统,用怎样的方式去展现传统?这些问题实际上决定着传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文化是否还可以按照它自身的规律发展下去,这也是当下传统复归形势下,中国传统音乐必然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