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仓储的制度困境与救灾实践(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事件、制度与日常生活

社会演变的节奏,首先是通过大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组织的变化,特别是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等的发生,即天灾人祸得以充分表现。自然灾害与战争如影随形。将自然灾害与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整体性研究,正是近年来灾害研究的重大进展之一。如甲午战争、洋务运动以及辛亥革命等近代重大政治事件,无不受到自然灾害的极大影响。天灾人祸互相影响,成为中国社会演变中独特的景象。在甲午战争中,救灾与战局两者密切相连,不仅让清政府焦头烂额,更让广大百姓深受天灾人祸的双重苦难。李文海:《甲午战争与灾荒》,《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显然,注意灾害对历史进程的影响,重视灾害对历史节奏的改变,李文海、夏明方等正是这一研究思路的实践者。

重大灾害本身也对社会发展甚至新生制度的演变产生重要的影响。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对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夏明方:《从清末灾害群发期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灾荒与洋务运动研究之一》,《清史研究》1998年第1期;《中国早期工业化阶段原始积累过程的灾害虫分析:灾荒与洋务运动研究之二》,《清史研究》1999年第1期;《中国近代历史研究方法的新陈代谢》,《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2期。不过,重大自然灾害与政治事件毕竟只是历史长河中偶尔溅起的浪花,更多的是缓缓流动的民众日常生活。灾害不仅跟历史大事件有关联,更跟历史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年年防饥、夜夜防盗、养儿防老、积谷备荒,这些民间俚语更微观地展示灾害与日常生活、生命过程的紧密关系,展示救灾逻辑的广泛实践性。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除了个体的生活知识与生命感受外,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规则。社会制度就是最为典型、无法忽视的社会规则。社会制度是人们处理日常生活的重要社会准则。社会制度形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节奏与内容。

怎样关注那些连接灾害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社会制度呢?怎样通过这些独特的救灾制度展示救灾逻辑的复杂与特殊呢?对于灾害研究来说,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却极为关键的问题。近年来,制度史研究如“复古”之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邓小南、刘增合等的制度研究,更多重视制度与人事的关系以及人与资源的关系。再如朱浒有关义赈的研究,展示了特定区域之间社会群体实践的关系。制度史研究的推进给予灾害研究诸多有益的经验。对于灾害研究来说,对以往有关救灾制度的疏爬与整理是不可忽视的,如仓储制度。典章制度的沿革、社会经济功能、政治角色都是人们进一步认识制度的重要面向。不过,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长时段、更加整体化地认识制度,需要将制度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结合,需要将制度研究、日常生活和人类感受紧密结合。

以仓储制度为例,救灾制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研究者不能只是关注救灾时候粮食的赈济,而应该整体性关注平时的粮食存仓、仓厫的管理等。粮食的储备、流通与灾时赈济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不容简单的割裂。本书研究过去人们很少关注的仓储日常管理及其中的技术细节,正是希望从一个全新的、更加深层的视角去理解仓储制度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