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仓储的制度困境与救灾实践(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有治人无治法

传统仓储经营的实效怎样?赞扬者指出,尽管仓储存在各种弊端,没有达到人们的理想要求,但是它能持续如此长时间,在如此广泛的范围发挥作用,其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而在批评者看来,虽然仓储设计良好,但是执行不力,实际效果很差,惠民之策转为害民之政。有关仓储建设成效讨论,参见本书导论第二节。两者结论看似分歧很大,但有趣的是,双方却共享两个重要前提:一是仓储的制度设计良好,二是仓储是在执行中存在弊端。双方的争论焦点只不过是怎样看待仓储弊端的大小与成效的高低。

以往关于传统仓储之所以产生弊端的看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指出仓储赈济的局限,如常平仓不能遍及乡村,社仓规模不大;二是强调仓储建设与维持的外部力量,如常平仓建设与国家支持的大小、国家自身的兴亡、社仓与民众生产剩余有限等;三是仓储管理的失误,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官吏侵渔、畏事,社长贪污、不力等。而在此之中,第三种意见最普遍,也最为研究者看重。

依据此种观点,仓储的制度设计完好,本身的赈济局限难以改变,外部的国家社会民众力量也难以苛求,因而导致仓储施行不良、运作不佳的最重要原因是仓储管理的失误。“有治人无治法”成为这类观点的经典表达,即仓储制度本身是好的,但是困境在于不能找到能够实行的人。

南宋朱熹在庆贺常州宜兴社仓建成之时提出,常平仓和社仓不能持久,关键原因在于不能得到优秀的管理人员。


有治人无治法,此虽老生之常谈,然其实不可易之至论也。夫先王之世,使民三年耕者必有一年之蓄,故积之三十年,则有十年之蓄,而民不病于凶饥。此可谓万世之良法矣。其次则汉之所谓常平者,今固行之,其法亦未尝不善也。然考之于古,则三登太平之世盖不尝有,而验之于今,则常平者独其法令、簿书、筦钥仅存耳。是何也?盖无人以守之,则法为徒法而不能以自行也。而况于所谓社仓者,聚可食之物于乡井荒闲之处,而主之不以任职之吏,奴之不以流徒之刑,苟非常得聪明仁爱之令如高君,又得忠信明察之士如今日之数公者,相与并心一力,以谨其出纳而杜其奸欺,则其法之难守不待它日而见之也。俞森:《社仓考》,《中国荒政全书》第2辑第1卷,第103页。


在朱熹看来,完善的法令能否产生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人们的执行状况。同样,社仓能否维持长久,关键也在于是否得人。

无独有偶,数百年后,雍正帝在社仓建设遇到挫折后,也不禁慨叹道:


总之,举行社仓之法,其中实有甚难者,我圣祖仁皇帝深知其难,是以李光地奏请而未允,张伯行暂行而即罢。此实事势使然也。以民间积贮言之,在富饶之家自有蓄积,虽遇歉收而无借乎仓谷,则当输纳之时,往往退缩不前;至贫乏之家,仰给社仓固为殷切,而每岁所收仅供生计,又无余粟可纳,以备缓急。此责诸民者之难也。至于州县官实心视百姓为一体者,岂可多得?今以常平之谷为国家之公储,关系己身之考成,尚且侵欺挪用、亏空累累,况民间之社仓,安能望其尽心经理,使之实贮以济用乎?《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58,雍正五年丁未六月丙戌条,中华书局,1985,第879页。


在他们看来,仓储的管理好坏关键在于能否得人,在于执行能否良好。换句话说,要想管理好和建设好仓储,就必须得到优秀的管理人才。当然,事物的另一面是仓储之所以不能良好执行,关键也在于不能得人,或者说所得非人。认为仓储实施成败在于人的执行,并非制度不善的观点可谓源远流长。王崇庆曰:“平籴可矣,然必李悝行之;常平善矣,然必寿昌行之。不然,吾未见其能济也。故古云 ‘有治人,无治法。'”董煨:《救荒活民书》,《中国荒政全书》第1辑,第20页。沈鲤曰:“世有治人、无治法,法之善者,全藉得人以相助为理。”沈鲤:《社仓条议》,《中国荒政全书》第2辑第1卷,第115页。朱健国说:“夫兹耳法者,业已备之矣。然或始详而末弊,或乍创而旋隳者,何哉?守法者偷取便上而法不信,举法者营私自便而法不行也。”朱健国:《朝贮籴论》,《中国荒政全书》第1辑,第51页。

承认仓储管理的失误,特别是官吏侵蚀和贪污从而导致仓储被毁坏,这是一个具有广泛共识的论断,在诸多地方志等资料中反复出现。语气平缓者如:


夫仓谷者,所以广积贮、备凶荒、赡贫乏也。当岁之丰,加增铢两,取之于民而不患其苛;及岁之歉,开仓廪、施赈粜,亦足以济众。法至良,意至善也。乃数十载经营储之而未足,一旦荒歉耗之而无余;而官吏之亏挪,司事之侵蚀,旧牍所载,盖数数也。虽有善政,岂不存乎其人哉?今又奉文带征,如光绪之制矣,当事者其何以善其后乎!民国《邳志补》,民国12年刻本,第457页。


言辞激烈者如:


常平、社仓之说诚善。然社仓无十年不败者,常平之败不过二十年耳,何哉?一在官而患胥吏之亏挪,一分存而患社长之侵蚀。无兴不废,自昔已然。光绪《盐城县志》卷4《食货》,第92~93页。


又有描述栩栩如生者,如《国朝俞兰台社仓叹》:


县中连年点社长,指囷分给无勉强。富民谨厚不敢承,豪猾空囊求职掌。领米百石随手无,社长由来多侩驵。奸吏明知室悬罄,查米下乡索酬赠。一年一度查不穷,更有官曹来验证。官如渴虎吏饿狼,社长纳例心惶惶。相与朋比作掩饰,社鼠全耗成空仓。一朝荒歉米无着,饥民嗷嗷空仓雀。县符飞来派赈饥,社长归来笑一握。呜呼!国家立法在任人,社仓之粟何陈陈?百年尽作灰与尘。《震泽镇志》卷4《仓》,道光二十四年刻本,第384页。


仓储的毁坏和衰败与官吏贪污究竟有多少关系,显然是一个很难精确统计的问题。不过,管理的差强人意更像是仓储建设失败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必要条件。具体来说,官吏的贪污和管理不力肯定是仓储办理令人不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却不是全部原因,或者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事实上,在某些时期的若干地区也存在管理较好、影响广泛的仓储,如南宋朱子社仓等。清代苏州长元吴丰备义仓的董事潘遵祁对此深有感慨。


国朝雍乾间举行社仓,劝捐积谷,以社长董其事,著在邑乘者十有七所,今俱无考。岂独董之者不得人哉?筹之官则易绌,取之民则难常,势使然也。潘遵祁编《长元吴丰备义仓全案》卷首,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7册,第4363页。


潘遵祁的质疑是很有道理的。为什么这么多人去办理社仓,都办不好呢?难道都是个人素质问题?仓储制度的自身设计是否存在内在矛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