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序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因普明禅师而得名。唐朝贞观年间,诗僧寒山子来此“缚茆以居”,留下很多美妙的传说,因而此寺更名为寒山寺。随着历史的变迁,因战乱、火灾等,寺庙此后又经历几度损毁与重建。在北宋时寒山寺又改名为“普明禅院”,到了南宋成了“枫桥寺”,元代又重称寒山寺,并沿用至今。其间,寺僧希迁、法迁、深谷昶、本寂等,地方官吏孙承佑、况钟、陈夔龙、程德全等,都为寒山寺的复兴、重建倾注了心血。
寒山寺历代僧众持戒弘法,传承、发展寺院文化。唐代高僧寒山子的流传于世间的300多首白话诗,至今仍受社会大众广泛喜爱,长期也一直为世界所关注,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形成了对寒山子其人、其诗进行研究的热潮;寒山、拾得被清朝雍正皇帝御封为“和合二圣”,成为“和合文化”的象征。古刹夜半钟声,自古以来就有启迪心智、净化人心的独特神韵,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千古绝唱,妇孺皆知。诗与寺结缘,寺以诗闻名,禅、诗一味,儒、佛互补,成为美谈;历代名贤雅士的书画、碑刻,承载着文化与历史,为世人所称道。
改革开放以来,寒山寺僧众抓住机遇,苦心孤诣,殚精竭虑,对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与建设,寒山寺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期。1980年,寒山寺经批准成为全国首批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景点和香客朝拜的圣地。从1979年到2015年,寒山寺连续举办了37届“迎新年听钟声”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架起了中外友谊的桥梁。1996年,寒山寺建成普明宝塔;2008年,建成“天下第一佛钟”“中华第一诗碑”;2010年,又建成了寒山子诗碑廊,并重建了“妙利宗风”石碑坊,还建成了崭新的和合大道等,寒山寺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寒山寺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成立了寒山书院、文化研究院、禅意书画院、佛教图书馆、慈善中心、弘法部、青年佛学社、寒山寺佛学网、和合安养院、苏州和合文化基金会等,培养僧才,弘法利生,济贫帮困,发展文化。寒山寺还在苏州科技学院设立了“寒山教育奖”,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和优秀的青年教师。2011年,寒山艺术会社移至寒山寺,与寒山寺禅意书画院合署办公;2012年,《和合祖庭报》发行,这对寒山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今天,寒山寺正以更加恢宏的襟怀,欢迎四海友人和八方来客。
寒山寺已经成为中国佛教十大寺庙之一,成为弘扬佛教文化、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场所。寒山寺的钟声、诗韵、塔影、碑刻、书画、经藏、慈善、教育等都体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闻名遐迩,誉满中外。寒山寺的文化,以佛教文化为主体,以和合文化为核心,寒山、拾得“和合二圣”为其人格化身。寒山寺文化具有和合文化的鲜明特征,已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典型代表。和合精神在寒山寺有深厚的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寒山寺被公认为“和合祖庭”,是人们向往的和合圣地。
寒山寺坚持推进慈善事业。寒山寺慈善中心成立后,下设慈善超市,帮助低保户、大病困难家庭、困难残疾人、下岗职工、遇突发事件的困难人员;寒山寺重视助学、助教,多次救济贫困学生及伤残儿童,捐资建立希望小学,向民工子弟学校开展捐赠活动,在苏州科技学院设立“寒山教育奖”,从文化、教育方面提供帮助;开办和合安养院,为老年人养老提供帮助。寒山寺对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众生福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寒山寺史话》记录了寒山寺发展的珍贵足迹,展示了寒山寺多姿多彩的文化,弘扬了寒山寺以和合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此书的出版,对进一步发挥寒山寺的文化优势和特色,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将会做出巨大的贡献。我期待《寒山寺史话》成为一部文化精品。
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