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寺院概述

姑苏城外,大运河边,枫桥之畔,矗立着一座闻名遐迩、精巧雅致的江南园林式寺院——当我们这样开始叙述的时候,相信许多读者耳畔已经回响起唐代诗人张继那吟咏千年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据史书记载,寒山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寺,是中外游子、信众向往的圣土。历史上,寒山寺曾数易其名,屡毁屡兴,书写了正法久住、生生不息的历史。

1 地理位置

寒山寺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老城区西侧约十里处,今属姑苏区。寒山寺的历史盛名与其处身于江南福地、江左名城有很大的关系。苏州自古繁华,因此俗语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19°55′~121°20′、北纬30°47′~32°02′,东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总面积为8488.42平方公里。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4.8%,海拔4米左右,丘陵占总面积的2.7%。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太湖水面绝大部分在苏州境内,全市水域占总面积的42.5%。在经济腾飞、居民生活日新月异的同时,苏州市非常重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形成了西有新区、东有工业园区的“一体两翼”式的发展格局,使古城风貌得以最大限度地展现在今人的眼中。苏州古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以“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著称,风貌独特,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寒山寺地处开阔的平川,傍京杭大运河,临枫桥湾,景致绝佳,交通便利,这里一直以来就是商旅云集、货物集散之所。明人姚广孝所作《寒山寺重兴记》载:“出阊门西行不十里,即枫桥。桥之南去寻丈地,寒山寺在焉。临运河塘,其塘北抵京口,南通武林,为冲要之所。舟行履驰,蝉联蚁接,昼夜靡间。”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阊门”一带也有这样的描述:“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正是得益于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张继等文人墨客的题咏,寒山寺声名远扬,蜚声中外。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各项宗教政策不断落实,寒山寺迎来了修复、发展的黄金时期,古刹逢春,香火再盛。寺院于1978年重新开放,1980年经批准成为全国首批重点开放寺院之一。作为中国十大名寺之一的寒山古寺,处于红尘闹市,却能佛音袅袅,自成一清凉世界,其不仅闻名于国内,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来自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日本、韩国)的朝圣者络绎不绝。

2 寒山寺十二胜景

为了使读者诸君对寒山寺能有整体上的把握,本节简介寒山寺十二胜景。2011年年末,寒山寺为了提升寺院的文化吸引力,经过寺内外人士广泛讨论,拟定十二胜景,可以说,这代表和反映了寒山寺的基本风貌。《苏州日报》称:“这十二胜景,展现出寒山寺的历史遗迹、和合文化的特征、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寒山寺文化的经典,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此后,《姑苏晚报》及网络媒体(如“新华网江苏频道”“苏州新闻网”等)做了相关报道,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时,寒山寺还邀请专业人士将十二胜景以传统文人画的方式绘制出来,由方丈秋爽大和尚亲题画款,制作成2012年的吉祥挂历,广泛流通。

胜景一:山门夕照

由于寺院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山门朝西成为寒山寺的一大特点。寒山寺坐落于京杭大运河东岸,加上枫桥、江村桥飞架河上,水陆交通便捷,山门朝西为古代的达官显贵、游人墨客等登岸入寺、吟咏观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从佛教义理来说,西方为极乐世界所在,山门朝西以示随时迎请诸佛菩萨到寺教化众生、愿力加持。相传,古时大运河中曾有河妖兴风作浪,过往船只不时遭遇灾祸。寒山寺僧侣本着佛家的慈悲情怀,悲天悯人,山门朝西开,以祈诸佛菩萨护佑众生,而僧侣亦常诵经讲法度化妖邪,遂使运河风平浪静,行船平安。山门前有照壁,上嵌“寒山寺”三个大字。寺前运河流水潺潺,江村桥形态优美,景致清丽。日暮时分,夕阳西照,清风徐来,波光粼粼,落日余晖洒在赭黄色照壁上,温暖、宁静。寒山寺山门朝西,构成了弘法、朝圣、进香三位一体的佛教胜景。

胜景二:普明宝塔

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因此普明宝塔为寒山寺初创期的显著标志。然而,由于历史上寺院几经废毁,塔或由于人为破坏,或因自然损毁,也破旧不堪,经历了几度重建。自元朝以来,寺院无塔已超600余年。改革开放以后,寒山寺前任方丈性空法师苦心孤诣,发愿重建宝塔,从筹备到竣工历时九年,宝塔于1996年终告落成。新建普明宝塔是佛教建筑艺术的精品,该塔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宝塔,通高42.4米。塔内供诸佛造像,庄严雄伟。塔级间有木梯相连,陡峭难攀,使游客生登临之叹,并弥增佛法足畏之感。登塔四望,则寒山寺、枫桥周边景象一览无余。塔的建成,一方面恢复了旧观,结束了寒山寺600年“唯闻钟声,不见塔影”的历史,了却了一桩憾事;另一方面,填补了唐代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在国内绝迹的空白,再现了唐代建筑艺术的辉煌,使人可以抚塔怀古,遥想大唐盛世,实为功德无量之举。

胜景三:寒拾问道

一般来说,寺院的大雄宝殿内佛祖塑像照壁后多为“海岛观音”群雕像,而寒山寺却嵌以寒山、拾得的石像。这种布局在全国寺院中是绝无仅有的,凸显了寒山、拾得两位祖师的特殊地位。画像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所作,用笔大胆、粗犷,线条流畅、爽利。画像中,寒山、拾得两人半搭僧服,慈眉善目,畅谈幽理,共参玄机。其造型生动逼真,颇具感染力。该布局蕴含着寒山、拾得向佛祖取经问道的深意,也昭示着以寒山、拾得为祖师的寒山寺僧众在求取佛法的道路上不懈精进,故曰“寒拾问道”。另外,相传寒山、拾得为普贤、文殊两位菩萨的化身,以两位菩萨替代惯常之观音菩萨,当不为违制。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是和合文化的化身。因此,寒山寺大雄宝殿又称“和合大雄宝殿”,体现出寒山寺和合文化的特色。

胜景四:和合祖庭

除了上述造像外,寒山寺还设有专门供奉祖师寒山、拾得的大殿,名为寒拾殿。大殿内云台之上,供奉着与真人等高的寒山、拾得的金身像。二者皆为立像,袒胸赤足,衣带飘摇,相视而笑,以心印心。二人一持荷花,一擎净瓶,寄寓“和平美满”之意。相传,丰干禅师是寒山、拾得的师傅,他在圆寂前,给寒山半部真经和一枝荷花,给拾得半部真经和一个篾盒,并嘱咐诵透此经即可得道。于是,寒山、拾得各自外出参寻。数年后两人相遇于苏州,分外高兴,各拿出半部真经放在一起,又拿出荷花和篾盒放在一起,两人顿悟:原来荷谐音为“和”,盒谐音为“合”,将真经合在一起方可参透,真是一部“和合”真经啊。两人诵透此经,在苏州创立寒山寺,以和合文化教化众生,成为传承和合文化的祖师。寒山、拾得在民间被誉为“和合之神”“和合二仙”,清雍正皇帝敕封他们为“和合二圣”。因此,寒山、拾得成了公认的中华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而供奉两位祖师、践行和合精神的苏州寒山寺则成了人们向往的和合祖庭。

胜景五:寒拾遗踪

寒山寺留下了寒山、拾得两位祖师的许多遗迹,今日可知者约有三处。其一,进山门左手边有一花坛,上植古黄杨一株,距今约160余年。传说此处旧有寒山亲手所栽黄杨树,以供过往行人乘凉、歇息,黄杨树后毁于战火,故后人原地再植以资纪念。坛围以条石,上嵌明清时期的两块石匾。一者题“寒拾遗踪”,由明翰林学士姚希孟题,由章美书、时任住持明吾立,刻石时间为崇祯六年(1633)冬天。另一者题“妙利宗风”,于宣统二年(1910)九月为江苏巡抚程德全所立。其二,大雄宝殿左后方有一口古井,水质清醇甘美,井相传为寒山、拾得所挖,用来为行旅之人施舍茶水。因此,寒、拾二人在此设座施茶,还应机接物,谈论佛法,解人心结。饮水思源,看到这口古井,就会追思当年祖师在此修持、弘法的情景。其三,寒拾殿北侧有一亭名为寒拾亭,相传即寒山“缚茆以居”的旧址。当初,祖师在此建茅屋而住,却能安然向道,忧思及于他人,令人倾慕。游人立于亭前,脑海中或可浮现寒、拾二人笑歌互答、吟诗唱偈的情景吧。

胜景六:千年钟声

佛门钟声是弘扬佛教文化的重要媒介,于字外传达佛法真谛。历史上,寒山寺的钟皆以制作精良、传声悠远而驰名。寒山寺的钟声源于唐代的“夜半钟”,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是对寒山寺钟声的最早记载。唐钟早已不知去向,现在钟楼上所悬之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铸,钟高1.2米,重约2吨,声音洪厚,梵音长传。改革开放后,千年钟声又有了新的内涵。自1979年起,寒山寺在每年公历跨年夜举办“迎新年听钟声”活动,到2015年已连续成功举办37届。该活动隆重、热烈,中外游客摩肩接踵,影响十分深远。从全国来看,寒山寺的“迎新年听钟声”活动创办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已成为苏州文化旅游的精品项目和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盛事。寒山寺方丈室前有联曰“佛祖传心如指月,诗人得句在闻钟”,为前任方丈性空法师所作,可谓妙矣。此联既道出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经典诗话,又彰显了借钟闻禅、以指指月的佛门智慧。钟声被誉为“狮子吼”“海潮音”,希望听闻寒山寺和合钟声的人们能够消除烦恼,重获平静。

胜景七:古碑长廊

寒山寺碑刻遍布寺院,随处皆可观赏。可以说,寒山寺就是一座碑刻博物馆。古碑长廊主要包括三处碑刻:一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寺院时所建碑房;二是在1996年普明宝塔落成后建立的塔院碑廊;三是“和合福道”上新建的寒山子诗碑廊。在寒山寺的碑刻中,以《枫桥夜泊》诗碑最为驰名。张继诗成之后,其诗就与寒山寺互证,共同流传,因此也成了书家至爱。北宋翰林学士王珪所书《枫桥夜泊》诗碑,被称为“诗碑第一石”,此碑早失,后又有明代才子文徵明所书石碑,今仅存残碑,亦漫漶不可识。近年来通过集字的方式又重新刻制此二碑,重现风采。第三方石碑为清代学者俞樾所书,此碑影响甚广,拓片流传四方,堪称寒山寺镇寺之宝,被珍藏于碑房之中。碑房中还有岳飞、唐寅、康有为等名人的手书,亦不可多得。寺中还有一块御碑,正面刻雍正皇帝书《寒山子诗·序》,碑阴为乾隆皇帝所书《寒山晓钟》诗,碑由江苏巡抚程德全立。一碑而集两代帝王之墨宝,可谓“和合御碑”,表明了寒山的诗以及寒山、拾得象征的“和合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巨大影响。

胜景八:塔影伴楼

寒山寺中有一苏式小园,名为枫江园。园内辟有一池,可用作放生,名为常乐池。池中有锦鲤数尾,摆首摇尾,自在穿梭。池周边围以太湖石,可供驻足。池上横跨双桥,一者为微型拱桥,跨度仅1.5米,小巧玲珑,颇惹人爱,名为香花桥;一者为曲桥,名为塔影桥。岸边有一榭,名为多闻榭。伫立于榭前平台,倚栏可观游鱼相戏,更可见远处之普明宝塔倒映池面,倒影随波摇动,发出细碎而明亮的光芒,此古人所谓“塔影映前浦”是也。池畔有一楼,名为枫江楼,上悬谢孝思书“枫江第一楼”匾。楼本名花篮楼,是苏州修仙巷宋氏祖传名楼,1954年宋氏将其捐出,整体移建至寒山寺。花篮楼为二层木楼,飞檐斗角,造型精美,成为寒山寺一大景致。此番捐赠既体现出寒山寺佛教文化、和合文化深入人心,又可以看出苏州民众护持佛法、为寺院增色的虔诚愿望。同时,这样还可以更好地保存古迹,使艺术精品得以展现在更多人的面前,可以说是一举而三得,堪称佳话。由于常乐池中时时掩映普明宝塔雄姿,故此景名为塔影伴楼。

胜景九:华夏诗碑

钟声诗韵,历来是寒山寺的重要文化符号。为励志铸魂,寒山寺从2002年开始策划筹建“大钟大碑”工程。该工程从筹划、论证、审批、调研、选址、募资到最后实施,历时六七年,工程浩大。大碑的石料开采自山东,其原石重达400吨,开采、运输和雕刻的难度都很大。历尽艰辛,大碑终告落成。大碑由基座、须弥座、碑身及碑帽四部分组成。其中,主体碑身高10.26米,宽5.3米,厚1.3米。加上其他几部分,大碑通高为16.9米。大碑正面镌刻清代俞樾所书的《枫桥夜泊》诗,碑阴刻清代乾隆皇帝手书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部,共计289字。落成后的“中华第一诗碑”制作精良,气势恢宏,九龙缠绕,雄峙河东。诗碑毗邻何山大桥主干道,凡路经行人皆能一睹雄姿,使得寒山寺的诗韵文化又多一载体。2008年12月,诗碑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诗碑”。

胜景十:天籁响音

大钟工程与大碑工程同步进行。2008年12月,仿唐式佛钟落成。悬挂此钟的大钟楼与“中华第一诗碑”、普明宝塔位于同位于中轴线上,形成了另外一条观景礼佛的线路。大钟楼为仿唐木结构、传统八角形楼阁建筑,楼为三层。楼内中空,用来支放钟架,悬挂大钟。楼内大钟四周有依楼而建的三层观景围廊,廊有木梯相连,使游人可以登临,从不同角度欣赏大钟。钟楼从台基到宝顶通高28.9米。“天下第一佛钟”为仿唐式佛钟,铸料为传统“响铜”,即由铜、金、锡、锌、铅组成的合金。钟高8.588米,钟底裙口最大直径为5.188米,总重量达108吨。钟面铭刻《大乘妙法莲华经》一部,经文有69800字。钟面还铸有飞天等佛教形象,古朴、厚重,又不失俊美、灵逸。钟成之后,中国科学院声学计量测试站对大钟做了声学特性的实地测量,证实钟声和谐优美、洪亮悠长。这不仅是我国目前佛门寺院里最大的梵钟,2008年12月还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佛钟”。

胜景十一:和合福道

和合福道,位于寒山钟苑(大钟大碑苑)与寒山古寺之间,为东西走向,谐音“和合福到”,代表寒山寺对游人、香客的美好祝福。同时,这条大道也是寺前香道,是游客到寒山寺正门的引道,游客未进寺院,就能感受到和合文化。和合福道东端新建一仿古山门,风格仿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的山门。山门较大,共分三门,中门偏大,上刻“寒拾遗踪”四字。进得此门,南为寒山钟苑,时闻巨钟洪音。大钟苑外壁设曲廊,廊内嵌寒山之诗300余首,待游人驻足观摩。道北侧为寒山寺围墙,黄墙黛瓦,古朴、肃穆。黄墙之上,有寒山的劝善诗,语言通俗平易,含义隽永深厚。游客若能悟得一两句,即不虚此行矣。墙内佛殿隐隐,尤其是普明宝塔高耸入云,使人未到寺院先参佛阁。道西端立有“和合”湖石一块,玲珑、精致,以优美的姿态迎接游客的到来。和合福道上,和合文化处处彰显,寺内梵钟声声随风传扬,使游客洗涤尘心,接引游客走进这座千年古寺。

胜景十二:枫桥夜泊

枫桥坐落在寒山寺外西北角处,横跨古运河。唐天宝年间,诗人张继夜宿枫桥,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作《枫桥夜泊》,此诗神韵天成。从此,诗与寺共兴,钟声诗韵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千古奇观,形成了寒山寺的独特魅力。在中国历史上,一首诗与一座寺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恐怕也仅此一例。清俞樾称“吴中寺院不下千百区,寒山寺以懿孙(张继字)一诗,其名独脍炙于中国,抑且传诵于东瀛”。今天,寒山寺之名更传遍全世界,游人、信众至此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张继的诗篇。因此,《枫桥夜泊》一诗成了思接千载与古贤对话、钟敲夜半与佛法融通的代表性符号。隔了千年再次夜泊枫桥,当别有情怀。

3 寺院导引

如今的寒山寺,殿堂高耸,环境清丽,曲径通幽,启人心智,钟声、诗韵、塔影扬四海,和合文化传九州,古寺早已成了人们旅游、参佛、净化心灵的圣地。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一层为寒拾殿)、方丈室、钟楼、普明宝塔、碑廊、枫江楼、霜钟阁、方丈书斋、斋堂、祖堂、禅净堂等。主体建筑多为清代遗存,是典型的苏式风格,粉墙黛瓦,雕门净窗,飞檐翘角,彩梁画栋,发人幽思,引人入胜。寺内文物众多,游人随处皆可驻足观赏,或拜佛,或参禅,或怀古,或观景……此节以西入山门、东出寺院为顺序,将寺院今日之盛况略述一二,亦可以为有缘之士参访古寺做一导引。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读者诸君当亲临寒山古寺,移步换景,只要具足慧眼,处处皆是般若。

寒山寺属于园林式寺院,不刻意注重对称,不过,其主体建筑都处于相对居中的位置。“庭院深深深几许”,具有苏式园林风韵,含而不露、崇尚含蓄,从山门起大致分为五进院落。这些院落一般都由曲廊回护,构成了相对封闭的空间,院落间一般又以花墙、拱门相连,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效果,让人在探幽寻踪中得佛法清凉之妙谛,自净其意,化烦恼而为菩提。行人至山门外,映入眼帘的先是一面黄墙照壁,上嵌“寒山寺”三个大字。照壁前即是古运河,凌空飞架一石拱桥,名为江村桥,而有名的枫桥今已另辟为景区。转过照壁,即是寒山寺正山门,山门坐东朝西开,建于清末,上悬“古寒山寺”金字朱匾。山门为三开间殿宇,亦用作天王殿,里面供奉弥勒佛、韦驮菩萨及四大天王。

出得天王殿,即进入第一进院落。毫无疑问,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是面向山门、坐落于高台之上的大雄宝殿。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金身像,像后壁嵌清“扬州八怪”之一罗聘所作寒山、拾得的石像,颇有特色。院落南侧为大悲殿,北侧为罗汉堂。院西北角有一花坛,坛内植有一株古黄杨,坛围以条石,嵌有明代所刻“寒拾遗踪”碑及清代所刻“妙利宗风”碑。与山门平行,南侧为园林小品江枫园,曲桥流水相通,绿叶红萼相映,园内有枫江楼、多闻榭、常乐池等;北侧为霜钟阁,现辟为寒山寺素斋馆。向南穿过大悲殿,为一相对独立小庭院,院南为弘法堂;院东侧为钟房,收集着寒山寺的部分古钟;西侧为碑房,俞樾所书《枫桥夜泊》原碑被精心珍藏于此,此处还有岳飞、唐寅等人的手书碑。钟房尽头,一轩置寒山寺,前任方丈性空书《枫桥夜泊》碑,碑房尽头为御碑亭,中立雍正皇帝所书《寒山子诗·序》碑,碑阴为乾隆皇帝所书《寒山晓钟》诗。

穿过大雄宝殿,或者经殿两侧之耳门,可进入第二进院落。正面西向的主体建筑为寒拾殿,为供奉寒山寺祖师寒山、拾得而专辟,为全国所仅有。殿有两层,上层作为藏经楼。院落两侧有曲廊回护,南侧的曲廊接钟楼,寒山寺夜半钟声即于此敲响。穿过曲廊中部的小石门,向南为客堂,客堂西侧的小空地上立有辽重熙年间的文物——佛顶尊胜陀罗尼石幢。第二进院落北侧的曲廊东端接闻钟亭、寒拾亭,西端起始处有一古井,名为寒拾泉。曲廊以北,有漏窗花墙阻隔,里面设有祖堂、禅净堂、斋堂及僧侣生活区。寒拾殿北侧拱门内为方丈书斋,为寒山寺方丈读经、待客之所。

穿过寒拾殿或者殿南拱门,就进入第三进院落普明塔院。寒山寺初创时即名为“妙利普明塔院”,后经变乱,塔、寺俱毁。今所见普明宝塔为近年来重修,结束了寒山寺600多年无塔的历史。普明塔气势恢宏,宝塔为五层,加上塔基、塔刹共高42.2米,为寒山寺的标志性建筑。塔院设一门亭,亭内立着题有“普明塔院”的巨大汉白玉照壁。塔院四周围以回廊,廊壁嵌高僧大德、名士先贤题赠的书法作品刻碑,名为“寒山寺碑廊”,首碑为早已废毁、近年集字重刻的宋代王珪的《枫桥夜泊》碑,历史上此碑曾被誉为“寒山寺第一碑”。塔院北侧为法堂。

穿过塔院东侧的碑廊,进入第四进院落。院落正中,主体建筑为寒山寺接待室,接待室位于二楼,底层辟为寒山寺“金色宝藏”佛教珍宝馆。院落南侧为一组玲珑假山,颇堪赏玩,北侧为寒山寺弘法部与佛教刊物《寒山寺》编辑部。

由方丈室两侧可进入第五进院落,此处为寒山寺后院,院中立灵璧石一方,其形似观音,故名为观音峰。院南侧为古钟陈列室,北侧为寒山禅房,再向东即出寺矣。

另外,在古寺院南侧,近年新修了寒山钟苑,又称大钟大碑苑。寒山钟苑景色宜人,粉墙掩映,湖石耸立,绿草如茵。其主体建筑为大钟楼,楼内悬有“天下第一佛钟”,楼南侧立有“中华第一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