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币史话(中国史话·经济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楚国的金币

文献记载我国古代黄金主要产自南方,很早就有“南金”之称,因此,地处南方的楚国是古代重要的产金之地。《战国策·楚策三》记载,“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管子·国蓄篇》记载,“金起于汝、汉”,《管子·轻重甲篇》说“楚有汝汉之黄金”,《史记·货殖列传》也说“江南出金”“豫章出黄金”。凡此种种,都说明楚国盛产黄金,因此楚国自然也是黄金流通最盛行的地区。因为楚国铜贝的面值低,主要供普通民众日常使用。而商业上的大额支付,以及社会上层的馈赠、赏赐,主要使用黄金。楚国的黄金主要铸成金饼与金版两种形制。

(1)金饼

金饼为圆饼形的黄金铸块,也称“圆金饼”,是楚国早期黄金流通的主要形态之一。1954年长沙左家公山15号楚墓出土的泥质圆饼,就是模仿金饼的泥质冥币,同出的还有泥质“郢爯”。河南襄城北宋庄村出土的金饼中,完整的一块刻有计数符号,重251克,与长沙楚墓出土的整套砝码最重者(251.53克)基本一致,可能就是楚一斤的重量。2015年在山西襄汾陶寺北两周墓地群二区1号春秋晚期的大型墓中,出土金饼1枚。

(2)金版

金版多铸成不规整的方形或圆形。圆形的很少,多呈扁平的长方形,四角有的上翘呈不规则的方形,有的则拱曲如瓦状。金版正面钤有带文字的方形小印戳,印戳多排列成平行的四行,印数一般有10~20个,具体数量则是根据金版版面延伸的大小而定。技术上可能是用一种平板起槽的范,将液体的黄金浇铸在平板范槽里而形成板状,在黄金还未完全冷却时取出,并钤印形成金版。金版上的印戳文字以“郢爯”(图1-3)、“陈”为多见,此外还有“专爯”“隔爯”“卢金”等(图1-4),数量则较为稀少。“爯”字旧读为“爰”,近年发现西汉泥制冥币金版上的文字作“郢爯”,并参考《包山楚简》,被重新释读为“爯”,“爯”通“稱”(称),有权衡轻重之义。1984年河南省息县临河乡霸王台东周遗址曾出土一枚文字为“郢爯”的铜质印模,可为旁证。“郢爯”金版是迄今发现楚金版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图1-3 楚国“郢爯”金版

图1-4 “隔爯”金版

此种金版,早在东晋时就有发现,记载见于《太平御览》所引《晋永和起居注》,文曰:“庐江太守路永表言,于谷城北,见水岸边紫金光,得金一枚,文如印齿。”这是目前所知有关楚国金版最早的记载。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更为确切,称为“印子金”,但是因为不识上面的文字,误将篆字“郢爯”释为“刘主”,以为是淮南王刘安炼丹所遗留的药金,直至清末才被确定是楚国的货币。楚金版在各地的出土分布情况,基本与楚国疆域相一致,说明它是楚国境内广泛流通使用的货币。1971年湖北宜城前坪西汉墓有“郢爯”金版与汉半两钱同时出土,据此推测楚国的金版直至西汉初年在一些地区可能仍在流通使用。

以往发现的楚金版大多是零碎小块,多为一方、两方或半方,三五方相连的已不多见。但是,1969~1974年在安徽陆续有几批金版出土,其中有5块完整的金版,含金量一般都在90%以上,重量大致为262~280克,这与长沙楚墓出土的天平砝码的楚一斤重量接近,似乎说明一块“郢爯”金版重量为楚国一斤,使用时可根据需要切割成小块,用天平称量。楚金版铸成一定的形制、重量,并钤有铭文,已具有某些金属铸币的特性,但是因为使用时不计枚数,而称重量,说明它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黄金铸币,仍属称量货币。但是作为我国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历年来大量出土发现的楚国金版“郢爯”,仍然反映了战国时期货币经济的繁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