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中国百村调查,是继全国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之后又一项经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协调的大型调查研究项目,其目的是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和研究,特别是加深对中国农村社会的认识和研究。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国农村经历了空前的变化。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完成百县市调查研究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百县市调查课题组发现,县市调查属于中观层次,需要村落调查给予充实和完善。当时农村人口依然占中国总人口的多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基层社会变化最深刻,这是决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命运的基础,是弄清国情必不可少的。在百县市调查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对村庄的大型调查,可以对县市村形成系统的、全面的认识。百村调查是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的姊妹篇,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将相得益彰,让我们更加完整地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因此,总课题组当时做了两件工作:一是组织一个课题组,到河北省三河市行仁庄进行试点调查,形成村的调查提纲、调查问卷和写作方案,为开展此项调查做了准备;二是在1997年7月写出了《中国国情丛书——百村经济社会调查》的课题报告,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申请立项,但因当时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课题都已在1996年评审结束,立项时间已过,不好再单独立项。后来总课题组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反复协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考虑到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课题组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考虑到再做一次百村调查是百县市国情调查的继续,很有必要,所以于1998年10月特殊批准了百村经济社会调查补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并专门下批文确认,批文为98ASH001号。
“百村经济社会调查”课题立项后,就受到各地社会科学界,特别是原先参与过百县市调研的单位和学者的欢迎,迄今已经有几十个单位组织课题组,陆续进行了选村、进村工作并开展调研。从1998年到现在的19年时间,百村调查在参与者的通力合作下,已先后出版了23本有影响力的专著,其他村庄的调查研究还在进行之中。
村庄的数量之多、差异之大,非县市所能比。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村庄,用什么样的视角,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形成什么样的成果,都不是用一个模式能解决的。但是,总课题有一个宗旨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希望研究者对村庄进行长期的、深入的调查,不追求速度,要追求质量,通过对一个村的系统研究,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论创新。由于课题重大、内容丰富、追求质量、工程艰巨,每个村的调研写作和出版的周期都比较长,可用研究经费筹措困难,加上我们课题组主观努力不够,此项调查进行的时间拖长了。为了确保百村研究延续下去,2012年总课题组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提出顺延申请。规划办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对项目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评估,评审专家充分肯定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一致认为该项目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意义重大,而且工程浩大,很难在短期内完成。基于此,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将本课题定为滚动项目,并予以资金资助,这为项目的下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过去的19年时间中,总课题组与各地课题组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研究合作机制,对推进百村调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合作机制对其他长期的大型课题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总课题组建立了课题协调、子课题论证、研究指导和监督、成果审定的机制,有专人负责。其次,总课题组开展定期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迄今为止,先后在北京、河北徐水、安徽黄山、浙江温州、贵州贵阳、浙江杭州和德清、辽宁沈阳等地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会议的内容一般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参会者将研究成果拿来交流,另一部分就是安排下一步的百村研究。最后,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发展机制,即不定期地吸纳新的研究者参与到百村调查和研究中,不断挖掘和培养新的研究人才。
百村调查课题自启动以来,不仅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推进了中国农村研究,而且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研究骨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深受学术界重视。现已出版的百村研究成果都是在研究者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写就的,内含大量的第一手实证资料,既涉及中西部贫困村庄,又研究了沿海发达村庄;既涉及纯农业村落,又选择了工业发达村庄;既对传统村庄进行研究,又对正在进入城市化进程的城中村、城郊村等进行调查,对如此多不同类型的村庄进行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可以形成对中国农村发展新的认识图像,改变过去那种对中国农村单一的认知印象。
在现有开展的村庄研究基础上,我们已经进行一些概念提炼和理论概括,渐渐地显现出对促进中国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发挥作用的迹象。在《内发的村庄》一书中,作者们强调了行仁庄具有内发发展的性质,分析了地方政府、村组织和村民三个行动主体之间的关系。认为行仁庄内发发展的性质的形成主要与人民公社时期历史的延续和主要政治精英的观念意识相关。这一认识实际上说明了中国农村发展有其很强的内在动力和相应的资源条件,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会在政策上产生很大的偏误,反过来不利于农村的发展。由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孙兆霞同志主持的《屯堡乡民社会》一书,系统、深入地研究了贵州省安顺地区的屯堡社会及屯堡文化的形成、构建及基本特征,对屯堡社会提出了不同于以前研究的理论解读,尤其是提出了“乡民社会”这一概念,认为“乡民社会”与费孝通先生曾概括的中国农村宗族血缘社会即“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有所不同,屯堡社区的社会结构不是单纯以血缘、地缘为基础,而是发生学意义上的地缘关系与后来族群内通婚形成的血缘关系二者结合的产物。我们相信,后续其他村庄调查和研究的开展,会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对中国发展现状的认识,为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创新提供更加坚实的经验和理论基础,能让我们的学者更有力地参与到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社会科学学术交流中,丰富世界社会科学的研究经验和理论视角。
百村调查项目不仅进一步凝聚了百县市调查项目的科研人员,而且还吸引了一批新的科研人员加入。通过现有的二十多个项目的调查研究以及专著出版,培养和锤炼了一批科研人员,使他们成为当地社会科学院、高校、党校乃至政府政策研究部门的科研骨干,促进了各地的社会科学研究。百村调查之所以能培养和锤炼科研人才,首先是因为其要求科研人员在中国最基层进行长时间的实地调查,没有这样的调查,是写不出专著和论文来的;其次与总课题组的科研指导有着直接的关系,总课题组对所有各地负责百村调研的人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指导,还专门派人到现场对各地的科研人员进行指导,这种合作模式有效地整合了各方的科研资源,产生了倍增的科研效力。
此外,百村调查和研究还引起了一些地方政府对村落保护性发展的重视,尤其推动了它们积极去保护一些地方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相互促进的作用。
总之,百村经济社会调查的目的,同百县市调查一样,也是为了加深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特别是对我国农村、农民、农业的现状和发展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通过调查,“摸准、摸清”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上百个村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变化过程、变化状况;经过综合分析,通过文字、数据、图表把这些村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如实地加以描述,既能通过这个村的发展展示农村几十年来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能展示这个村特有的发展轨迹。
《中国国情丛书——百村经济社会调查》编辑委员会遵循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坚持贯彻“真实、准确、全面、深刻”的方针,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农村,同当地的干部、群众相结合,采用长期蹲点调查、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多种调查方法,力求掌握真实全面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如实全面地反映客观状况,杜绝弄虚作假的恶劣做法。社会科学成果,只有真实的才是有生命力的,也才有存在的价值。
《中国国情丛书——百村经济社会调查》是一项集体创作的成果。参加这项大型国情社会调查的,有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的社会科学院、大学、党校以及党政研究机构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他们与被调查地区的党政领导干部相结合,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还得到了被调查行政村的干部和群众的积极配合。专业工作者、党政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和农民群众三结合,才能共同完成这项科学系统的调查任务。百村调查和研究不仅是一项研究课题,还是一个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共同合作、携手参与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平台。因此它是一项长期的、具有非常重要价值的工作。我们将在新的起点上凝聚各方力量,提升调查和研究水平,更好地为认识中国农村、推进理论创新、服务农村发展和振兴做出持续不断的努力和贡献。
《中国国情丛书——百村经济社会调查》
编辑委员会
2017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