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社工”路:云南连心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社会工作研究文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四 既往开来,共建共创社工路

陆德泉陆德泉,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尤努斯社会事业中心项目统筹主任。兼任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客座教授、云南连心社区照顾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主席、云南草根公益支持中心理事、瓷娃娃罕见病支持中心理事等。于芝加哥大学取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历任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乐施会中国部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港专学院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1991年创办香港滋根基金会,在贵州开展扶贫与妇女发展工作,自此一直通过行动研究探索扶贫与发展工作的策略和实践。当前扎根于云南,通过行动研究开发发展型社会工作模式,致力于开拓社会创新与社会事业等策略,以应用于流动人口、少数民族农村扶贫与发展、文化与生态保育、城乡循环流动、灾后社区重建等领域。

非常感谢林超民荣休副校长把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和云南连心的历史定位与云南大学以及中国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连接起来。云南大学在1939年创立社会学系以应对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变迁,1991年创立社会工作专业以应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挑战,社会工作研究所于1999年成立,在2005年创办云南连心就是希望进一步从实践中更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和社会工作干预的复杂性,从而提升对社会工作干预成效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笔者在修读社会工作期间,已经感觉到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差异,社会工作发展的形态和角色不尽相同,从而开始探索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议题。90年代我们有感于农村贫困和发展问题的严峻,更有志于推动社会工作与发展工作的结合,以发展型社会工作面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挑战。我们相信云南连心的同人正是承接了中国社会工作开拓社会发展的使命,在云南以共同实践、共同生产知识、共同反思与创新的精神实践社会工作。

云南连心的专业精神和理论视角:“流行社工”与发展型社会工作

在流动中行动的社会工作者,简称“流行社工”。云南连心在开始服务流动人口社区工作中,一直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对开展稳定社会工作服务的影响。不少流动儿童的幼年都是在农村留守,到上小学时才来到昆明。社工们好不容易和他们建立关系,把他们培养成为小骨干。但到了小学五六年级,不少家长由于学籍的问题重新把孩子送回老家上学。这种变化让社工不好受,看着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又回到“陌生”的“老家”,与父母兄弟家人重新分离,加上看到健康成长的孩子到了不可知的环境,伤感是不是过去几年的功夫白费了?他们回去后怎么办?这样的流动和难于积累的工作究竟有没有意义?

参与流动妇女服务的社工也有同样的体会。妇女服从于流动家庭的性别分工,而被迫流动。妇女在生育和养育幼年子女时留守农村或干些零散活,孩子稍大时工作时间就长一些;如果孩子返乡读书,有的还需要返乡陪读。流动妇女和妇女骨干的流动和断层对连心工作也带来不少打击,工作成效难于积累,也会质疑流动妇女工作的意义。

加上新常态下城市经济的调整,流动人口家庭的生计更为紧张。废品回收价格不断下滑,工地用工减少,站工们在市场上越来越不好找工作。当流动人口家庭面对收入下降,有些选择到其他城市谋生,有些考虑回老家。在宏观经济环境的压力下,流动儿童和妇女也没有办法,只有举家再次流动。连心社工面对大环境带来的流动,无力感也加剧了对服务的质疑。

实际上连心也在流动。在昆明大力推动城中村改造运动中,连心在伍家堆的服务中心在短短一两年间搬迁了三次,最后整个片区拆迁,连心和老乡都需要搬迁。最后连心跑遍了整个昆明,和部分老乡一起搬到现在的王家桥,才稳定下来。7年过后,看着王家桥周边的高楼在不断增加和“长高”,不禁担心这个城中村还会存在多久,连心什么时候又要搬迁?无论是伍家堆还是王家桥的拆迁,都促使连心不得不搬迁,这是否代表流动人口在社区工作的意义也随之断裂和消失?

“流行社工”就是连心社工从沮丧和无力到重新接受和面对流动人口的常态,促使连心社工深入分析流动群体的各种形态,因应流动性深入探索流动人口社会工作的目标、策略和方法。流动儿童团队认为,如果我们能抓好他(她)们在昆明的时间,培养保护他(她)自己与家人、同学相处和服务他人的精神和能力,不管他(她)们回到老家还是流动到其他地方,是升学还是打工,都有一定的能力应对流动的挑战。在工作策略上,我们把培养儿童这些能力和儿童骨干的周期从原来的5~6年缩为3~4年;成长小组周期从两个学期缩短成为一个学期,甚至采取了时间更短的干预策略。为了应对他们在昆明的有限时间,在2至3年间把流动儿童从一般参与者、志愿者,培养成为骨干以及自发活动组织者,学习保护自己、合作和服务的精神和能力,为应对流动做好准备。

面对妇女、进城务工者、家庭和社区的流动性,连心的社工都在做好接受和正视流动带来的挑战,和流动人群一起从流动的现实出发调整社会工作的目标、策略和办法。就是王家桥被拆迁,连心需要重新流动,相信我们只要坚守着这份社会工作的专业精神,连心的精神就能在流动中继续弘扬。这就是流动中行动的社工。

连心与发展型社会工作

在服务领域和工作策略上,连心社工一直放不下的困惑就是老乡提出紧迫的问题为生计和就业,而这些工作又是传统社会工作的软肋。一方面传统社会工作以补救型服务为主,人力配置和技能要求在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和政府投入不足等条件下很难进行,另一方面在城乡公共服务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补救型社会工作服务与现实需求的落差就更为巨大。加上当前政府推动积极的社会政策,城乡公共均等化和社会治理创新等举措,云南连心的社工们更需要在补救型社会工作以外,积极探索发展型的社会工作策略。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理论部分主要以发展型社会工作视角总结了云南连心在过去十年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发展型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的探索。实践部分主要是流动儿童社区活动中心、学校社会工作、困境儿童服务、社区参与和发声、进城务工群体、流动妇女、流动少数民族、反家暴、三社联动、政策倡导等方面的经验。组织发展部分从组织发展的视角总结志愿者培养和社会工作专业督导方面的经验。

我们鼓励连心同人既是社会工作的实践者,也应该有信心成为社会工作知识的生产者,共同推动连心知识的生产、反思与创新。在近邻杨静行动研究学习小组的大力支持和乐施会的资助下,李俊和兰树记相继和同事开展行动研究的协同探究,整理各自的项目经验和个人成长的体会。这个阶段的项目经验和个人成长融合程度或许差异较大,但是我们相信连心已经打好了一个行动研究的基础,未来每一个社会工作者都可以成为一个有热情、愿景、能力、创造力的工作者,为云南以及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