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域下皖江区域经济(1877~193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邮政业、电信业

一 邮政业

近代以来,随着贸易繁荣,在沿江、沿海地区,为私人信件、物品服务的民信局开始兴起。特别是宁波人信局,有人指出:“自同治初粤寇乱平,而信局之业乃大盛。其主其伙大都皆宁波人,东西南北,无不设立。水路以舟,陆路以车,以急足。南北交通最早,故设局尤夥。大而都会,小而镇市,皆有其足迹焉。书函之外,银物亦可寄送,遗失者偿之。”徐珂:《清稗类钞》第五册,中华书局,1986,第2290页。因为上海为长江和沿海交通枢纽。宁波人纷纷在沪设立民信总局,在他埠设立分局,建立了物流联系。例如,在1882~1891年长江流域相关的各海关十年报告中记录,汉口有27家民信局,其中15家依靠长江轮运,轮船安排专门人员负责信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送到目的地,到皖省安庆、大通、芜湖。普通信件寄费50文,而且通常人们可以与民信局讨价,降低寄费,一般都能成功,因为民信局之间存在激烈竞争。“Hankow Decennial Report 1882-1991”, 《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152册,第199~200页。九江有14家民信局,总局设在上海或汉口,内地业务依靠民船,埠际业务借助轮船,普通信件寄送芜湖,费用30~40文。“Kiukiang Decennial Report 1882-1991”, 《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152册,第236~238页。芜湖有15家民信局,均为上海总局分局,它们利用长江航线,与中外轮船公司订有契约,包裹由轮船运输,一般由一名固定的轮船职员负责。口岸与腹地之间,依靠帆船运输,这些民信局也向内地派出专门信差,在那儿有人为他们收集信件和包裹,但是时间并不固定。邮寄费用根据包裹的重量、旅行长度以及竞争性而不同。这些包裹从旅行者和私人中收集。结账的期限也不同,或者一个月或者年中主要节日内付账。当然,贵重的物品押运,仍需要其他运输商,例如镖局的服务,因为镖局可以提供武装护卫,以保持沿途安全。“Wuhu Decennial Report 1882-1991”, 《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152册,第280页。

除了民信局之外,鸦片战争之后,海关制度设立,为了解决使馆、各地海关的通信问题,19世纪70年代,海关开始以通商口岸之间网络为基础,兴办邮政事业。光绪四年(1878),各海关开始设立邮政办事处,隶属于各海关税务司管辖,拉开了中国近代邮政的序幕。王柽:《邮政》,商务印书馆,1935,第3页。

同时,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极力劝说清廷,办理国家邮政局,在商务中心、政治中心设立邮政机构。1886年,赫德建议,应当在上海设立总局,在北京、天津、汉口等地设立一等局,在九江、镇江、烟台等地设立二等局,在宁波、芜湖等地设立三等局,以及在各地设立四等局。赫德进一步建议,四等局应该由华籍人员负责办理业务,最好由当地已经设立的华洋书信馆选用人员担任,作为国家邮政代办人,照中国一般习惯办理具保手续,但是邮局归税务司管理。《1886年3月17日赫德致浙海关税务司葛显礼令第576号》,见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海关与邮政》,中华书局,1983,第44~53页。可见,赫德注意到利用民信局为国家邮政服务的问题。1896年,清政府批准赫德设立国家邮政建议,裁驿改邮,将邮局委托海关办理,开始在全国推行开来。同年,皖省在芜湖、大通两地设立两个总局,芜湖总局由海关税务司兼管,管辖范围为大通以下各城镇邮政分局。大通为淮盐皖岸榷运局所在地,为了加强对作为借款担保的盐厘管理,芜湖海关在大通设立副税务司管辖。大通邮政总局也以副税务司兼管,管辖范围为大通以上各城镇分局。

除了芜湖、大通两大商业中心以外,上游安庆为安徽省会所在地,邮政设立为当务之急。1898年11月,赫德乃致电总理衙门,要求在安庆添设邮局。理由是:一旦设立,京城衙门文函,六日之内可送至安庆。安徽巡抚文函,亦可六日送至京城。《1898年11月14日(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一日)赫德致总理衙门申呈京字第3626号》,见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海关与邮政》,第91~95页。

到20世纪初,皖省邮政网络铺设已成绩斐然。1902年,赫德就曾向外交部汇报,由芜湖口岸,旱路到河南开封,途径安徽庐州、颍州,并可由庐州达至凤阳、六安,均已通行邮政。《1902年7月3日(光绪二十八年五月二十八日)赫德致外务部申呈第274号》,见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海关与邮政》第108页。至1907年,皖省设立邮政情况如表2-8所示(清)冯煦主修、(清)陈师礼总纂《皖政辑要》,第852~853页。

表2-8 1907年安徽省邮政机构设置情况

可见,皖省,特别是皖江区域,基本上建立了总局、分局、支局、代办铺商的科层级网络结构。在这样的网点保证下,1908年,芜湖、大通邮政物流发展迅速。该年芜湖收邮件1935388件,发775660件,转1132743件,共3843791件;就地投送信件732件、他项邮件65件,包裹40811个,民局包封信件249370件,汇关平银6300两,兑关平银6300两。大通以上数字分别为1359929件,发851900件,转523768件,共2735597件;就地投送1380件、他项邮件90件,包裹21640个,民局包封信件208619件,汇关平银44000件,兑91000两。载《附件乙 光绪三十四年各界邮务情形表》,见《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47册,第127页。1909年,大通邮界,邮件更增至350余万件,包裹也由2.1万件增至2.5万件,并与安庆之间开设快信服务。芜湖邮界,局所也由51处增至71处,邮件与上年相比,增加100万件,包裹增加5000件。《宣统元年邮政事务情形总论》,见《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9册,第161页。

1911年1月18日,清廷将海关和邮政完全分开,邮政事务归邮传部管理,安徽邮政总局也被转移到省会安庆。“Wuhu Decennial Reports 1902-1911”, 《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155册,第392页。至1917年,皖省已有邮政管理总局1处(设在安庆),一等邮局(设在芜湖)1处,二等邮局50处,三等邮局11处,代办所463处,遍布全省。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省别全志》第12卷(安徽省),东亚同文会1919发行,第383~393页。

当然随着官方邮政的发展和网络健全,与民间信局的关系也由合作转向排斥,民信局逐渐萎缩。1892年12月,海关总税务司就明确规定:以后民信局书信自甲通商口岸寄到乙通商口岸,必须交海关邮政代为递送,所有寄费必须先期缴纳。民信局的业务范围,开始完全限制在口岸与内地之间。并随着邮局向内地乡镇渐次推广,民信局业务更趋消减。民国《芜湖县志》卷29《政治志·交通》,第2页。1892~1901年芜湖海关十年报告也记载:自1897年来,官方规定民信局必须向邮政局注册,寄往条约港口的信件,必须交由邮政局代寄,民信局业务大受影响。“Wuhu Decennial Reports 1892-1901”, 《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153册,第407页。1902年,邮政局大幅提高代寄费用,由原来包封每磅一角,增加到六角四分,造成长江流域,自汉迄沪,民信局业务一片萧瑟。《1902年1月5日(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外务部致赫德札》,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海关与邮政》,第139页。皖省信局大多选择走私,以维持生存。《宣统元年邮政事务情形总论》, 《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9册,第148页。

邮局当然加强对民信局私运业务打击力度,同时邮局的业务也不断拓展,发展到邮件、汇兑、储金等多种功能,并对其他金融机构产生竞争,如1910年代末,据一名日本人调查,芜湖在1911年之前有好几家票号,在银行、钱庄、邮局的汇款业务竞争下,当时仅剩一家。Abdrea McElderry Lee, Shanghai old-style banks(ch'ien-chuang)1800-1935,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76, p.194.1912~1921年,皖省的邮局发展非常令人注目,各地代理处高速运转。1920年安徽省邮局邮件总量达4800万封,邮政汇票价值400万元,而1912年,两项数字分别为1100万封和15万元。“Wuhu Decennial Reports 1912-1921”, 《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156册,第358页。1922年继续稳定的增加,主要因为邮局收取费用合理,刺激贸易增长,以及对邮局服务的信心增加。该年汇票数额约600万元,其中有汇入安徽购买预定物品,另外,也有大量汇票汇往上海和其他地方购买外国商品。“Report on the Working of the Chinese Post Office 1922”, Shanghai: The Supply Department of the Directorate General of Posts,1923, p.52.

在邮局竞争下,1933年12月,交通部邮政总局严令各地民信局,必须在1934年年底前停业,民信局退出了邮政舞台。

安徽现代邮局的发展,也由网络铺设阶段向内涵式建设转变,在某些方面,对于全国也有着借鉴意义。例如,1930年9月,安徽邮政管理局召开业务建议会,专题讨论在邮政汇兑数额高速增长的现状下,如何改革印纸、现款请领与缴解制度,以适应形势的需要。芜湖为皖省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但芜湖分局分配的定额,不能满足需求增长,要求增加印纸的配额数量,以便扩充业务。最终安徽邮政管理局会计科规定,皖省各分局必须每星期请领印纸、现款各两次,并缴解余款及兑据各两次,以加快内部运转,适应汇兑业务的增长形势。其后,交通部邮政储金汇业总局认为皖省政策值得借鉴,指令全国各局酌情办理。

在同年10月的安徽邮政管理局会议讨论会上,通汇处提出问题:现在邮局通票定章规定,甲地开出汇票,只能在票面指定的乙地兑领,如果兑领人离开乙地,则兑现很难,如果托人代领,又有很多阻碍。因此建议修订定章。随后,安徽邮政管理局订立国内汇票改进办法,并报备邮政储金汇业总局。总局认为,此项改进办法“实属当务之急”,并制定了国内汇票改由他局付款及补发副票办法,通令全国施行。《各邮区业务建设讨论会议》,档号:127-009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邮政重要性与日俱增,一旦汇兑链条出现问题,将会造成严重的连带效应。我们可以皖中合肥县一案件为例,说明这一问题。1931年1月1日,苏、皖两省邮政合并为苏皖邮政总局,合肥邮局为二等邮局,因为距离总局遥远,提请现款周期不灵,因此自设立以来,一旦缺少现款都向合肥商号借用,当商号有向外汇款业务时,可以折算平账。这种方式既可省去邮局提现之劳,也可免除商民解款之险,因此数十年来信用昭著,商民莫不乐意相助。1935年1月20日以后,由于外埠汇票汇入合肥太多,合肥邮局向鸿义发、太平、久康等商号借款24000元。其中17000元被邮局职员王平坤通过掉翻、涂销汇票的方式中饱私囊,随后其携款潜逃。此事造成邮局无法及时归还借款,商号也就不能与芜湖往来商号结账,邮局因此失去信用,岌岌不可终日。《合肥局职员王平坤舞弊亏款》,档号:127-045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除了邮件、汇兑业务之外,邮政的储金业务也得到长足发展。1919年芜湖曾经设立邮政储蓄银行,当时它的设立很难说是成功的。但是,20世纪30年代,随着邮政业务拓展,以及皖江区域各地钱庄的衰落,邮局逐渐发挥出重要的替代效应。

随着业务拓展,安徽邮政管理局也不断注重规则细节的完善。根据中央《邮政储金条例施行细则》第三条、第七条规定:每一个人储户,每月储蓄金额不得超过300元,团体储户不得超过400元;显然,随着经济形势发展,储户对于此项限制,都有不满之意。因此,安徽邮政管理局重新规定,不分个人、团体,储蓄限额增至1000元。1936年3月,呈报邮政储金汇业局,经批同意。此后,又将包裹重量限额由10公斤增至40公斤《安徽邮区收存存簿储金限额》,档号:127-078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以适应形势发展。当然,邮局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漏洞,特别是对城镇代办人缺乏监管机制,代办人冒领汇款问题丛生不断。例如,1932年11月,因为郭仁波经手内地寄往芜湖的包裹关税,自1931年10月至1932年2月,计值800余元,并不随时转缴海关,负有失察责任的芜湖局监察员王世鳌受到处罚;1932年12月,潜山局信差许亚生,沉匿挂号信,侵占汇款汇费,畏罪潜逃;1933年3月,合肥上派河代办人黎树民,托差带运烟土及亏空公款一案,被揭发;1933年4月,黄泥河代办人尹春泽,匿没挂号信,冒领信内汇票之汇款,避债潜逃;等等案件。见目录名(无),档号:137(1)——0140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但是,总体来说,在近代商品贸易增长的趋势下,皖江区域邮政通信网络极力拓展,网络内涵建设质量不断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国内贸易的继续发展,经济活动空间更加紧凑。

二 电信业

除了邮政外,电报、电话等信息基础设施也有极大发展。1883年,芜湖首先设立电报局,营业也以商务为标准民国《芜湖县志》卷29《政治志·交通》,第1页。,在贸易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海关资料记载,在电报发挥作用之前,运粮轮船总是杂乱无章地到来,特别是在农历新年厘金免除期间,大量轮船集中芜湖,准备装运稻米出口。然而到1902之后,这种情况已经不再发生。因为通过电报,商人与南方市场保持着便捷联系,相应的安排轮运,避免损失。“Wuhu Decennial Reports 1902-1911”, 《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155册,第388页。同时,由于电报的发展,上海洋厘、汇率等金融信息,下午就可通告芜湖;经过钱庄公会研究决定,第二天上午,芜湖金融信息就挂牌公布。皖江区域内部市场紧密度也在加强,各地以芜湖价格为波动中轴。到1917年,全省共有电报局28处,皖江大部分府县都有电报局设立。《支那省别全志 安徽省》,第393~394页。当然,芜湖电报局业务位居第一,仍在不断进步,1919年电报收入达到6万元,已是1912年的2倍。“Wuhu Decennial Reports 1912-1921”, 《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156册,第358页。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皖江电报事业,继续发展,各县都有电报局,与芜湖相通,内地之间,也加强相互联系。例如,宣城有线电报局,可与周边的屯溪、绩溪、宁国、高淳、广德等州县直接连线。1929年,芜湖创建无线电报,与长江、沿海各口岸都可通电。皖江区域这些电报局,除为官府服务以外,主要是传递商业信息。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编《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出版情况不明,第89~90页。

电话方面,1908年安庆电话局设立,开展市区服务,发展缓慢,至1934年,只有182个用户,其中官厅就占123户。在芜湖,1914年,警察厅装置电话。1918年,商人集资于二街开设电话公司,自后,商家、住户渐能普及。1919年,商家安装电话的有二百五六十家。民国《芜湖县志》卷29《政治志·交通》,第2页。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1928年,皖省开始从事长途电话网络建设,至1934年,有40余县通线。据1933年安徽省建设厅统计,在皖江区域各县长途电话里数分别为:合肥1220里,宣城755里,潜山398里,广德380里,舒城305里,贵池175里,怀宁121里,当涂120里,巢县70里,桐城39里。各县城与境内重要乡镇都可电话联系。《安徽省各县长途电话里数比较图1933》,安徽省政府秘书处编《安徽省概况统计 民国二十二年》,出版情况不明,第226页。1936年5月,发展到50余县通线。1935年,交通部开始架设九省长途电话线,皖省境内干线于1936年完成,更是加强了全国信息联系。当然这些信息基础事业设施简陋,仍有巨大改进空间。即使在芜湖,电话线与电线仍挂在同一电杆上,电话线路也以铅丝裸线居多,易腐蚀生锈,每遇风雨,屡有被风吹断后因接触电线而落入地上,从而造成居民触电毙命的惨剧。全宗:建设委员会;文件名:芜湖县明远电气公司;馆藏号:23-25-12-002-01,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

但是,综而述之,电信与邮政一样,都属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自19世纪70年代,远洋海底电缆铺设成功,中国与世界市场之间联系更加紧密。皖江区域自19世纪80年代出现电信,从而促使区域市场,乃至融入全国经济中心的一体化程度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