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一带一路”?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变”是改革开放,“通”是“一带一路”, “久”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是中国特色的说法,是指经济发展带;“路”跟“道”是连在一起的,“道”的解释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首先,“一带一路”是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的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充分展示中国的新比较优势,牵住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中国在铁公基、天电网、陆海空、人机交互、万物互联等传统、新兴基础设施各个领域,从设计、建造、运行、管理、资金、技术、人才等各个环节,具有无与比拟的全方位优势。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每年基建投入约1万亿美元,估计到2020年每年至少还需增加1万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预计将需要57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倡导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正在治疗新自由主义全球化顽疾,引导热钱流向实体经济,消除全球金融危机之源,让全球化惠及更广泛的民众。
其次,“一带一路”沿线将逐渐形成相关服务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形成综合发展的经济走廊。最后,它是将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亚太地区与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欧盟联系起来的世界上最长的经济走廊。它的方向目标是优化贸易与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一带一路”涉及建筑业、冶金、能源、金融、通信、物流、旅游等行业。中国人考虑问题是统筹兼顾的,比如京沪高铁为什么赚钱,不仅是因为它的车票赚钱,而且它带动了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旅游业、房地产业等很多产业的发展。这些在西方经济学中是难以理解的。“一带一路”就是要形成一个规模辐射的效应,就是在世界上最大的欧盟经济体和最有活力的亚太经济体之间建立世界上最长的经济走廊,辐射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和非洲。所以,“一带一路”最终是要推动欧亚大陆乃至非洲的投资贸易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形成欧亚大市场。
“一带一路”联结中外、融通古今,其内涵可进一步阐释为一个概念、两个组成、三个原则、四个关键词、五个抓手、六大经济走廊、七大地区、八大领域。
(一)一个概念
“一带一路”倡议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既是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实现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也是深化区域合作、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国主张。更体现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朝着公平、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责任担当。
为什么不用“新丝绸之路”,而用“一带一路”?因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是德国人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来的,不是中国的概念。而且,古代的丝绸之路是由波斯、阿拉伯等国共同开通的,中国只是其中之一。“一带一路”阐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之意,不是说只有一条带、一条路。
2015年3月28日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不同于美国曾推进的TPP、欧盟、上合组织等,“一带一路”是一个和平、包容的国际经济合作框架,通过国家层面的政策沟通、软硬机制的建设等为国际合作建立平台。
(二)两个组成
中国希望以“一带一路”为双翼,同沿线国家一道实现腾飞。一条是陆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另一条是海上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讲到,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演讲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北线、中线、南线:北线主要为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线主要为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南线为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带”主要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包括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
“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国国内的支点省份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南四省份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地域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宝贵的旅游资源,被称为“21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但该区域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与两端的经济圈存在巨大落差,整个区域存在“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一带”是中国改革开放形成的“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等经验的外延,通过各种经济走廊形成经济带,与海上经济走廊形成陆海联动的系统化效应。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两条线:第一,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第二,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一路”主要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包括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
国内的支点省份圈定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省市。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最早开辟于秦汉时期。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抵达南洋和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合作伙伴不仅包括东盟,而且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增进中国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串起联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发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以亚欧非经济贸易一体化为发展的长期目标。“一路”强调在21世纪实现港口改造、航线升级换代,这不仅仅要提升航运能力,更要做到“人海合一”,与陆上丝绸之路强调的“天人合一”相呼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表明中国既不走西方列强走向海洋的扩张、冲突、殖民的路子,也不走与美国海洋霸权对抗的路子,而是寻求有效规避传统全球化风险,开创人海合一、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海洋文明。
(三)三个原则
1.共商:集思广益——利益共同体
中国倡导“共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充分尊重沿线国家对各自参与的合作事项的发言权,妥善处理各国利益关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是友好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发展模式,也没有唯一不变的发展道路。我们要树立开放包容的态度,充分尊重彼此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尊重各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要相互支持、求同存异,充分考虑相关各方的不同利益诉求,团结协作、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地区发展稳定大局。中国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愿同沿线各国真诚相待、友好相处,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亚洲新安全观,推动区域安全合作,完善合作机制,增进战略互信。
2.共建:群策群力——责任共同体
中国倡导“共建”,鼓励共担风险、共同治理,打造责任共同体。我们要做好走出去的服务工作,同时鼓励沿线国家在引入资金、技术后培养相关人才,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沿线国家能够共享建设成果。我们要深化互利共赢的格局,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命运与共。我们应当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统筹自身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关系,深化贸易投资合作,扩大利益汇合点,让合作成果更多地惠及沿线各国人民。我们要积极推进互联互通建设,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实现开放、融合,为沿线各国发展增添新动力、注入新活力。
3.共享:人民普惠——命运共同体
古代丝绸之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它是全球最著名的东西方宗教、艺术、语言和新技术交流的大动脉。古代丝绸之路所描绘的命运共同体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正在崛起的中国向世界展示的“脱胎于经济而落脚于文化的国家名片”,亚洲人民从60多年前“有难同当”——告别西方殖民统治而走向独立自主发展道路,到今天的“有福同享”——“一带一路”所描绘的亚洲与亚欧非洲际“互联互通”蓝图,致力于共同发展和繁荣,体现了“计利当计天下利,计势当计发展势,计权当计亚非权”的大局意识。
(四)四个关键词
发扬和传承“丝路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2017年5月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是使“一带一路”形成好势头,激励更多国家参与共建;二是通过多边协商,推动“一带一路”机制化建设;三是全面对接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各项目标,尤其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协定》,彰显人类共同意志,推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欧洲著名智库布吕格尔(Bruegel)研究所所长沃尔夫认为,“一带一路”的影响和意义早已不限于欧亚大陆,不限于沿线国家,而具有划时代的全球意义。“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事关4个“R”: Global Recovery(全球经济复苏)、Global Rebalance(全球经济再平衡)、Global Renovation(全球创新)、Global Reconnected(全球互联互通)。“一带一路”的关注重点也有四个关键词,即互联互通、战略对接、国际产能(装备制造)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其中要把握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府服务、国际标准的运行原则。
(五)五个抓手
“一带一路”让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经验,让中国拓展发展空间。“一带一路”的核心是互联互通。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由不通造成。世界是通的,是我们的理念。“一带一路”的要旨就是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崛起之前,这被认为是走不通的。我们相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一带一路”未来发展的五大目标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第一,和平之路。我们要构建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在全世界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第二,繁荣之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于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第三,开放之路。各国发展不仅要依赖自身,还要以开放为导向,互相影响、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平衡。第四,创新之路。创新并不仅仅是技术创新。“一带一路”本身就是一个创举,在制度、技术等方面有诸多创新。特别是在发展方面,改变了以往粗放型发展方式。第五,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六)六大经济走廊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除了“五通”方面,我们还在扩大产能与投资合作、加强生态环保及海上合作、共建经济走廊等领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实现了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初步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对外开放合作局面。从物理空间上看,产业园区建设像丝路沿线散落的珍珠,经济走廊就是穿起这些珍珠的“线”,进而形成“面”的覆盖。
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经过亚欧大陆中东部地区,不仅将充满经济活力的东亚经济圈与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联系在一起,也使连接波斯湾、地中海和波罗的海的合作通道更畅通,为构建高效畅通的欧亚大市场创造了条件,也为地处“一带一路”沿线、位于亚欧大陆腹地的广大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经过亚洲东部和南部这一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连接沿线主要城市和人口、产业集聚区。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和在建的地区铁路、公路、油气网络,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连在一起,经济效应辐射南亚、东南亚、印度洋、南太平洋等地区。六大经济走廊的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六大经济走廊
资料来源:王义桅:《世界是通的》,商务印书馆,2016,第16~17页。
(七)七大地区
“一带一路”涵盖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欧洲、拉美七大地区,在建设实践中在不同区域和国家切实取得了积极有效的进展,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一带一路”七大地区的建设进展
续表
续表
(八)八大领域
一是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国将与沿线各国和地区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和通信干线网络三个方面加强合作。二是提升经贸合作水平。在机械设备、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能源资源产品、农产品等方面,中国与沿线各国和地区开展投资与贸易领域的广泛合作。进一步创新贸易方式,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三是拓展产业投资合作。中国将鼓励和引导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兴业,合作建设产业园区,设立研发中心,提升产业层次,增加当地就业,壮大企业实力。四是深化能源资源生产、运输和加工等多环节合作,加强能效和新能源开发等领域的合作,提升能源资源深加工能力。五是拓展金融合作领域。中国将加快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加强双边政策资金的合作,发挥好社会资金的主力军作用;继续扩大双边本币互换的规模和扩大贸易本币的结算。六是拓展人文交流合作,为深化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在旅游领域,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联合打造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七是加强生态环境合作,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健全有效的对话机制及联动机制,规划实施一批各方共同参与的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区域内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八是积极推进海上合作。深化农业渔业互联互通、海洋环保、航道安全、海上搜救、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合作,以海水养殖、海洋渔业加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环保和海上旅游等产业为重点,合作建立一批海洋经济示范区、海洋合作科技园、境外经贸合作区和海洋人才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