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差距扩大趋势尚未得到遏制
尽管21世纪以来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加快,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前半期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但受发展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民族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甚至民生改善指标等很多方面,总体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甚至有所扩大。民族地区与东部及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
从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指标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和谐指标、生活质量指标、文化教育指标、资源环境指标,民族八省区除个别省份在某一类指标上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类别的指标均大幅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10年民族八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个方面完成情况来看,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短板”,资源环境也是制约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的落后根本是经济的落后,民族地区与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差距,主要是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经济发展”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人均GDP”,除了内蒙古实现程度已经达到全面小康标准,其他七个民族省区的实现程度都不及60%,其中青海、新疆、广西、宁夏的实现程度仅为50% ~60%,西藏、云南不到5成,最低的贵州仅为32.3%。对于实现程度最低的贵州来说,时间已过三分之二,只完成目标值的三分之一,很显然,用剩余三分之一的时间完成目标难度很大。而“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民族八省区的实现程度都不及60%;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除贵州、西藏外,其他六个民族省区的实现程度都在60% ~89%之间,部分省区还在处于不稳定状态;“城镇人口比重”,除内蒙古外,广西、宁夏、新疆、云南、青海的实现程度都在60% ~89%之间,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准还有一段距离,贵州、西藏的实现程度不及60%,要在2020年达到小康标准十分艰难。“文化教育”指标中,民族八省区实现程度最好的是“平均受教育年限”,除了内蒙古、新疆实现程度达到或基本达到小康标准,其他六个民族省区的实现程度都在60% ~89%之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准尚有一定距离。“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除了云南外,其他七个民族省区的实现程度都不及60%,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与小康标准距离更远。“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除了内蒙古外,其他七个民族省区的实现程度都不及60%。“文化教育”是严重制约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资源环境”指标中,“环境质量指数”除了广西已经达到小康标准外,其他七个民族省区的实现程度都在60% ~89%之间,离小康标准还有一段距离。“单位GDP能耗”,除了西藏因未开发达到小康标准外,广西达到60% ~89%的区间、内蒙古、宁夏、新疆、云南、青海和贵州的实现程度都不及60%。“生活质量”部分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了内蒙古外,其他七个民族省区的实现程度都不及6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指标,除了内蒙古外,广西、云南、宁夏、青海的实现程度在60% ~89%之间,西藏、贵州、新疆的实现程度不到60%。“社会和谐”部分的“城乡居民收入比”指标,除了内蒙古、新疆外,青海、西藏的实现程度在60% ~89%之间,广西、云南、贵州、宁夏的实现程度不及60%。“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宁夏、新疆、青海的实现程度不到60%。
从表1-11可以看出,民族八省区的地区发展和民生改善指数比小康指数看起来差距小一些,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及东部地区的总体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很多分类指标上的落差巨大,其中最突出的为科技创新指数。民族八省区中科技创新指数最高的广西只有10.74%,比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乃至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落后5.92、8.9、7.28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更是落后36.46个百分点。
表1-11 2012年民族八省区发展与民生指数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2012年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统计监测结果》(2013年12月31日),国家统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