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民族地区发展调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被调查地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刘晓昀、辛贤、毛学峰:《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收入和支出的影响》, 《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1期;张亦工、胡振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增收研究——一个农业财政资金整合的视角》,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骆永民、樊丽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增收效应的空间特征——基于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的实证研究》, 《管理世界》2012年第5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Teruel, R. G. and Kuroda, Y. , 2005, “Public Infra? structur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Philippine Agriculture, 1974~2000”,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Vol. 16, pp. 555~576.刘伦武:《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消费增长的相互关系——一个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Agarwal, S. , Rahman, S. and Errington, A. , 2009, “Measu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Relative Economic Performanceof Rural Area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Vol. 25, pp. 309-321.,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保罗·罗森斯坦·罗丹认为推进工业化和减少贫困的唯一出路是投资基础设施的建设。参见宗义湘、赵邦宏等《发展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第66页。世界银行的年度发展报告(1994)指出基础设施存量增长1%,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增长1%。伴随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民族地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那么,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如何?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主观需求满足率如何?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存在哪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传统水渠灌溉模式占主导地位,西北、西南地区农业灌溉方式差异显著

自然生态环境决定农业灌溉方式的选择。从表2-55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农村地区农业灌溉方式以自然水渠灌为主,占比高达54.9%,其次是无灌溉(19.3%)、人力排灌(15.6%)、机电排灌(15.4%),人工水窖的使用率仅为1.4%。说明民族地区灌溉模式落后,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少。分民族来看,新疆被调查地区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受访家庭以自然水渠灌为主,占比分别为98.3%、87.1%、82.1%,这得益于新疆丰富的积雪、冰川融水及坎儿井的使用。但因为大水漫灌、工程老化,新疆渠系水利用率只能达到50%,水资源浪费较严重。李晓明:《关于新疆发展农业节水灌溉的思考》, 《农业与技术》2013年12月。青海被调查地区的土族受访家庭和内蒙古被调查地区的达斡尔族受访家庭的无灌溉比例都在90%以上,表明农业靠天吃饭的因素很大。分区域(省份)来看,西北、西南被调查地区都以自然水渠灌为主,西北被调查地区的无灌溉面积占比达33.5%,尤其是青海被调查地区(87.7%)、内蒙古被调查地区(52.8%);西南被调查地区采用机电排灌和人力排灌的比例显著高于西北被调查地区。内蒙古机电排灌的占比在六省(区)最高,达37.2%。农业灌溉方式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水渠灌溉要逐步转向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表2-55 农村农业灌溉方式

2.被调查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但各项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

总体来看,被调查地区的村道、公共卫生室或医院、教育设施的覆盖率都在80%以上,而残疾人无障碍及康复设施、老年服务中心、路灯的覆盖率偏低。说明随着“村村通”的实施、新医改的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道路供给、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具有福利色彩的基础设施发展缓慢,其根本原因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分民族来看,被调查地区内的水族、藏族、裕固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其他民族受访家庭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整体覆盖率低,发展水平较落后。达斡尔族受访家庭的村道覆盖率仅为74.7%,裕固族受访家庭的公共卫生室或医院的覆盖率仅为48.3%,裕固族、鄂温克族受访家庭教育设施的覆盖率都没有超过30.0%。治安设施覆盖率最高的是维吾尔族受访家庭(95.4%)。残疾人无障碍及康复设施覆盖率高的为哈萨克族受访家庭(71.4%)、维吾尔族受访家庭(51.0%)。分区域(省份)来看,西北被调查地区残疾人无障碍及康复设施、卫生设施、治安设施的覆盖率比西南被调查地区至少高出10个百分点,但是公共厕所、教育设施、公共卫生室或医院的覆盖率显著低于西南被调查地区。青海、甘肃、贵州被调查地区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覆盖率整体较低(见表2-56)。

表2-56 被调查地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未配备情况

续表

3.农村受访者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满意度一般

农村基础设施受访者满意率能够客观地反映农民需求的满足程度。从表2-57中可以看出,农村受访者对村道、公共卫生设施、教育设施的满意率不高,满意率分别为32.4%、40.9%、44.0%。农村受访者对残疾人无障碍及康复设施、老年服务中心、路灯、运动场所及器材、卫生设施的满意率较高。分析其原因,一是乡村道路不仅决定着农产品能否及时、低成本的运出,而且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劳动率邓蒙芝、罗仁福、张林秀:《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基于5省2000个农户的调查》, 《农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2期。,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水平。此外,现实中民族地区乡村道路也存在总量供给不足的问题。二是农村优秀医生的匮乏和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并存。三是农村教师素质较低,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不高。分民族来看,汉族受访者、维吾尔族受访者、景颇族受访者、塔吉克族受访者、傣族受访者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满意率相对较高,苗族受访者、纳西族受访者、佤族受访者、哈萨克族受访者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满意率低于总体水平。分区域来看,西北被调查地区受访者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满意率总体好于西南被调查地区的受访者,但西南被调查地区的教育设施满意率比西北被调查地区高出12.9个百分点。贵州受访者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满意率低于总体水平。此外,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满意率的重要因素。上过大学的受访者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满意率比未上学受访者整体上低近10个百分点,受教育程度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满意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表2-57 农村受访者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满意度

续表

注:本报告中,居民对各项政策的态度选项包括:很满意、满意、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和不清楚等六个选项,合计为100%,为方便起见,在表格呈现时将很满意和满意合并为“满意”,将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和不清楚四种态度的百分比省去,仅呈现“满意”和“不清楚”的结果。用100%减去“满意”,即可得到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和不清楚四种态度加总的百分比。

4.被调查地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基本满足受访者需要,但民族差异、地区差异显著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运行绩效取决于它是否满足了居民的基本需求。从表2-58中可以看出,58.9%的受访者认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可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31.7%的受访者认为不能满足,9.3%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分民族来看,景颇族78.2%的受访者认为能满足需求,需求满足率偏低的三个民族是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哈萨克族,分别有86.7%、65.6%、64.0%的受访者认为不能满足需求。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哈萨克族、水族、藏族、布依族、佤族认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能满足需求的人数占比远远超过能满足需求的分数占比。分区域(省份)来看,西北被调查地区农村受访者的需求满足率比西南被调查地区受访者多5个百分点,新疆、云南、内蒙古被调查地区的需求满足率相对较高,青海、贵州、甘肃被调查地区的需求满足率偏低。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需求满足率越低。随着受教育程度从未上学到大学,其需求满足率从60.8%依次递减为46.9%。

表2-58 被调查地区受访者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满足基本需要的评价

5.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是被调查地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

在问及“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时,受访居民普遍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方面,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是最主要原因;其次是领导不重视、规划不科学,分别为63.8%、33.8%、24.7%。分民族来看,大多数民族受访者将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作为最大问题,但土族受访者(48.4%)将规划不科学作为最大问题,达斡尔族受访者(71.2%)、塔吉克族受访者(45.1%)将领导不重视作为最大问题。分调查区域(省份)来看,除青海被调查地区把规划不科学作为基础设施滞后的第一原因,内蒙古、甘肃、云南、新疆、贵州被调查地区都把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列为最主要原因,云南被调查地区71.1%的农村受访者认为是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甘肃被调查地区53.6%的受访者把自然环境约束作为第二大制约因素(见表2-59)。

表2-59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