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与真理为友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哈佛大学(以下简称“哈佛”)的校训是用拉丁文写的,译成中文和英文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在哈佛大学成立200周年之际,哈佛校训被简化为“让真理与你为友”。它被镌刻在哈佛大学的校徽上面,沿用至今。它也一直被哈佛大学一代又一代继承者奉为金科玉律。
哈佛铜像的启示:不轻信权威
无论是求学者,还是旅游者,到了哈佛大学,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去瞻仰哈佛大学行政大楼前矗立着的哈佛本人的铜像,并会对这个哈佛大学的创办者表示深深的景仰和思慕。哈佛的铜像上方悬挂美国国旗,整体看来非常英俊有气势。铜像的底部镌刻着三行字:“John Harvard(约翰·哈佛),Founder(创始人),1638。”
其实,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被这个著名的铜像误导了,因为这个铜像上存在着三个错误,因此被戏称为“谎言铜像”。
首先,这个铜像并不是根据哈佛本人的样子塑造的。因为在哈佛大学决定要塑一尊哈佛的铜像之时,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哈佛本人的相貌已不可考了——没有任何画像或者照片留下来。无计可施之下,人们只好在学校里找了一个帅哥冒名顶替,按照他的样子塑了哈佛的铜像,这一点其实已经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
其次,哈佛也不是学校的创办者。只是在学校成立初年,哈佛捐赠了一笔在当时看来为数不少的钱财。对于一个刚刚成立的学院来说,这笔捐赠无异于雪中送炭。
最后,哈佛学院的创办时间是1636年,而并非如铜像上所刻的1638年。也就是说,这尊著名的哈佛铜像,无论是外形还是文字,没有一处是真实的。在以“求是崇真”为最基本精神的哈佛大学,“真理”与“谎言”竟然如此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校方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们以真理为基准来培养自己的精英,却允许这样的谎言存在,究竟有何道理呢?
对于这个疑点,哈佛校方是这样解释的:
“怀疑的精神和冷静的态度是哈佛人一向秉持的原则,这座‘谎言塑像’不断地提醒哈佛人,不要轻信传说中的权威偶像,要努力追求自己坚信的真理,用一种唯美的观点来欣赏这座塑像。通过三个谎言,将真实的事情牢牢地记住。”
其实很多时候,无论是正还是反,重要的往往不是外在的形式或是人们容易看到的一面,挑开表层的东西,知悉其内在的含义,了解其蕴含的初衷,这才是人们应该重视和始终坚持的。
正因为如此,“假”哈佛并不妨碍“真”哈佛应得到的敬意。三百多年过去了,那个“假”哈佛正襟危坐,领受着世界各地游客仰视的目光。
三百年来,哈佛的毕业生们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对塑造美国文化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如果没有对真理的热爱,对学术的渴求,对知识的尊重,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哈佛和今天的美国。
大多数人很相信权威,其实这是个误区,因为权威的并不总是正确的。在很多时候,正是由于轻信权威而束缚了我们的发展。不要轻易相信权威,要相信的应该是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所突破,才能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哈佛校训:让真理与你为友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用拉丁文写的,译成中文和英文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这个校训突出了两点,一是哈佛重视传统,尤其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的人文理性的传统,相信在伟大的传统中有永远的智慧,所以在哈佛不大可能出现全盘反传统、全盘反历史的迷狂;二是强调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则,无论是世俗的权贵,还是神圣的权威都不能代替真理,都不能折服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就是这两个原则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保证了哈佛能够在一个伟大的谱系中继往开来、传承创造,不断地推陈出新。这就是哈佛的魅力,它永久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的渴望和梦想。
在哈佛大学成立200周年之际,哈佛校训被简化为“让真理与你为友”。它被镌刻在哈佛大学的校徽上面,沿用至今。它也一直被哈佛大学一代又一代继承者奉为金科玉律。
几百年来,哈佛大学正是在追求真理和勇于开拓的信念鼓舞之下,始终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为理想、为实现人生价值进行不懈的追求和奋斗。也正是在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熏陶之下,哈佛大学才得以在美国的名牌大学中始终保持着独一无二的特色,从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精英,他们在各个领域中做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贡献。
哈佛大学第19任校长昆西曾着重指出:“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追求真理,而不是去追随任何派别、时代或局部的利益。”哈佛学子威廉·詹姆斯在1903年开学典礼致辞时说:“真正的哈佛是无形的哈佛,藏于那些追求真理、独立而孤隐的(学生)灵魂里……这所学府在理性上最引人称羡的地方,就是孤独的思考者不会感到那样的孤单,反而能得到丰富的滋养。”的确,在哈佛,真理被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求学的过程就是求真的过程,不断地掌握知识、探索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2000年,美国哈佛大学遴选校长,新卸任的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被提名。但哈佛很快就把这两个人排除在外,理由是克林顿和戈尔可以领导一个大国,但不一定能领导好一所大学,领导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丰富的学术背景,而克林顿与戈尔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后来,原任美国财政部长、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副行长萨默斯被选为新任校长,因为他在经济学研究方面是一流的,是国际知名学者。虽然萨默斯最后被迫辞职,但也完全是由于他个人的原因:他在管理方法和领导作风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他与同事的关系紧张并严重影响哈佛的团队精神的发扬,于是哈佛的教授纷纷向萨默斯投下了不信任票。
尽管萨默斯在财经界赫赫有名,但在哈佛大学这个校园里,他不能享有一丝的特权——这是哈佛精神的生动诠释——反对特权、崇尚平等。无论他的身上有多少光环,只要他是哈佛人,就要传承和发扬哈佛精神,如此,学生耳濡目染,才会深受其思想精髓的熏陶。
也正是经过一代又一代哈佛人对于优良传统的秉承和不断努力进取,哈佛追求真理的这样一个最初的思想,最终成为学校的传统精神和培养哈佛精英的重要学术标准与道德标准。
真理成为哈佛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它体现了哈佛立校兴学的宗旨——求是崇真;它强调了作为一个高尚的人应该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应该追求真理,坚持原则。这是哈佛的执着,也是所有成功者的执着。对真理的执着更需要丰富的知识,知识使一个人更充实、更崇高,它能影响一个人的内在,帮助开发潜能,让一个人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英国一位年轻的建筑设计师,很幸运地被邀请参加了温泽市政府大厅的设计。他运用工程力学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经验,很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大厅天顶的方案。
一年后,市政府请权威人士进行验收时,对他设计的一根支柱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太危险了,要求他再多加几根柱子。
年轻的设计师十分自信,他说,只要用一根柱子便足以保证大厅的稳固。他详细地通过计算和列举相关实例加以说明,拒绝了工程验收专家们的建议。
他的固执惹恼了市政官员,年轻的设计师险些被送上法庭。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好在大厅四周增加了四根柱子。不过,这四根柱子全部都没有接触天花板,其与天花板间相隔了无法察觉的两毫米。
时光如梭,岁月更迭,一晃就是三百年。
三百年的时间里,市政府官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市政府大厅坚固如初。
直到20世纪后期,市政府准备修缮大厅的天顶时,才发现了这个秘密。消息传出,世界各国的建筑师和游客慕名前来。最被人们称奇的,是这位建筑师当年刻在中央圆柱顶端的一行字:自信和真理只需要一根支柱。
这位年轻的设计师就是克里斯托·莱伊恩,一个很陌生的名字。今天,能够找到的关于他的资料实在微乎其微了,但在仅存的一点资料中,有一句他当时说过的话:“我很相信,至少一百年后,当你们面对这根柱子时,只能哑口无言,甚至瞠目结舌。我要说明的是,你们看到的不是什么奇迹,而是我对真理和科学的一点坚持。”
莱伊恩的这个“秘密”经媒体披露后,立即引起世界各地建筑专家的浓厚兴趣,人们一批批前往参观考察,观赏这四根奇异的柱子,并把这座市政府大厅称作是“嘲笑无知的建筑”,同时戏称莱伊恩是“弄虚作假”的高手。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纷纷在这四根柱子前拍照留念。而当地政府对此也毫不掩饰,还在维修之后特意将大厅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并向游客介绍大厅的建筑历史及发现其中“秘密”的过程,旨在引导人们坚持真理,崇尚科学。
这个其实只有一根柱子支撑的市政府大厅无疑是对无知最无情的讽刺,也是对真理执着追求的见证。年轻的设计师并没有向权威屈服,而是凭借着深厚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创造了这个奇迹,证实了对真理和科学的一点坚持。
一个人发现真理很难,在发现真理之后坚持真理更难,尤其是在他人不能够认同的情况下。而一个人要否决谬误也很难,特别在他人都相信那谬误是真理的时候。年轻的设计师凭借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证实了对真理和科学的一点坚持。哈佛长年来形成了一种学术标准,对真理的认真探索无疑是这一标准的核心价值。
人,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盲从和谬误不会带来幸福,只有坚持真理才能帮助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是独立思考
独立自主不仅意味着行动上的自立,而且意味着思想上的自立,即凡事能独立思考。成绩优异的青少年大多善于思考而且是独立思考。所以,要成为一位优秀的青少年,必须养成独立思考的个性。
最早完成原子核裂变实验的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有一天晚上走进实验室,当时时间已经很晚了,他的一个学生仍俯在工作台上。
卢瑟福便问道:“这么晚了,你还在干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我在工作。”
“那你白天干什么呢?”
“我也在工作。”
“那么你早上也在工作吗?”
“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在工作。”
于是,卢瑟福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思考呢?”
这个问题提得真好!
拉开历史的帷幕就会发现,古今中外凡是有重大成就的人,在其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中,都是善于思考而且是独立思考的。
据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经过了十年的沉思。他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达尔文说:“我耐心地回想或思考任何悬而未决的问题,甚至连费数年亦在所不惜。”牛顿说:“思索,继续不断地思索,以待天曙,渐渐地见得光明,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却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他甚至这样评价思考:“我的成功就当归功于精心的思索。”著名昆虫学家柳比歇夫说:“没有时间思索的科学家(如果不是短时间,而是一年、两年、三年),那是一个毫无指望的科学家;他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度,挤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那他最好放弃科学。”
从这些名言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条道理:独立思考是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所以,养成独立思考的品质是成为优秀青少年的必备条件。一位教授强调:“要提高你的创造能力,一定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良好品质,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读死书,死读书。”
一位学者指出:“人们只有在好奇心的引导下,才会去探索被表面所遮盖的事物的本来面貌。”好奇,可以说是创造的基础与动力。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科学家都具有少见的好奇心,而居里夫人的女儿则把好奇称为“学者的第一美德”。
成功人士总是善于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大量重复现象中发现共同规律,特别注意反常现象而有所创造。而漫不经心的人,往往就不怎么注意那些新奇而有用的东西。纵观一切创造性人才,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就是敢想、敢干、敢于质疑,遇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
巴尔扎克认为:“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所有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功于疑问,而生活的智慧大都源自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所以,青少年需有一个独立思考的头脑,做一个独立自主的青少年。
多想一步,才能多走一步
德谟克利特说过:“和自己的心斗争是难堪的,但这种胜利则标志着这是深思熟虑的人。”青少年都有一种不服输的心理,都希望自己在班上能成为焦点,渴望成功,羡慕优秀的人。但是,大多数的人,往往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能看到表面。其实,在优秀与平凡、成功与平庸之间,往往只是一步之遥。而只在这一步之间到达终点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其实,任何事情,我们只需多想一步,就可能在山穷水尽处看到柳暗花明,从而走在别人的前面。
有这么一个故事:
兄弟俩在野外旅行,当夜幕降临时,还没有找到人家居住,只好摸黑前进。爬上一块岩石,哥哥猛地向前走一步,一脚踩空,好在弟弟及时抓住了他。两人推断,这是一个悬崖。正当他们打算往回走时,后面的树林中响起了狼嚎声。两人不敢退后,更不敢前进,便准备在悬崖上过夜。弟弟不死心,向下扔了一块石头,却没有听到一点声音。两人更慌了,因为凭经验判断,这个悬崖至少有几千米深。两个人提心吊胆,唯恐摔下悬崖,在岩石上瑟缩了一夜。终于熬到了天亮,兄弟二人这才发现,他们坐在一块离地面不到半米的岩石上,弟弟向下扔的石头落在了旁边如同海面一般的草地上。
故事中兄弟俩只需多走一步,便可以离开这令人恐怖的石头。可是,他们并没有迈出这关键的一步,以致被困了一个晚上,真是可惜!
事实上,我们的思想有时也会像兄弟俩一样,被困在一块石头上。我们望了无数次月亮,却没有像哥白尼那样考虑到天体运动;我们烧了无数次水,却没有像瓦特那样发明蒸汽机。我们的思想犹豫在“石头”的边缘,却没有多想一步、多走一步。而那想了的、走了的,便走在了我们的前面,成了世人羡慕的成功者。
很多时候,我们每个人只要比别人多想一步,这一步可能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道路。多想一步可以锦上添花,让自己走在别人的前面,而少想一步有时也能贻害无穷。
爱迪生发明电灯泡,被誉为照亮了人间的人。其实,爱迪生发明的灯泡,是在试过两千多种材料后才成功的。在他没发明灯泡以前,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像爱迪生那样多想一步呢?
从物理书上,我们看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时,不禁惊叹那是多么简单,任何一个人都能轻易做到,但我们为什么没有做到呢?有人说命运之神眷顾他,那幸运的苹果掉到了他头上才使他有辉煌的成就,但我们从小到大经历了无数场雨,为什么没有人注意并思考呢?
实际上,科学家们发现的很多理论与发明,并不是依靠什么尖端科技,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对于任何事物都习以为常,是因为我们从来都考虑眼前,只想一步,而科学家们总是比我们多想一步,所以他们永远走在我们前面。
多想一步,多走一步,你离成功便近一步。成功的大门有两道,你发现它、思考它,比别人多想一步,你便打开了第一道门;你去研究它,比别人多走一步,你便打开了第二道门。最终,你也就获得了成功。所以,要想成功,就要习惯性地比别人多想一步,多走一步。
在沉着思考中找到最佳答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青少年应该学会沉着思考,冷静地应对一次考试、一次面试、一次演讲……遇事不沉着,凭借自己的一时冲动,往往误了大事,甚至损人害己。
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
在战国时期,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先封他为大夫,后封为上卿。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拼命打仗,难道功劳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
于是,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利益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不久,蔺相如的这番话,就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的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
正是蔺相如暂时躲开“惹不起”的廉颇,分析当时的局势,才让他们最后重归友好,并且齐心协力,共同辅佐赵王。
因此,青少年在遇到各种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沉着、镇定,不能乱了方寸。凡事只有保持镇定、处变不惊,才能理智地分析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所以说,对任何事情,学会沉着应对,认真思考,才能找到一份满意的答案,才能抓住健康成长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