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突围:图说春秋战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小试牛刀——郑国“小霸”

熟悉春秋史的人对“春秋五霸”都不陌生。但是,在五霸之前,郑庄公建立的霸业在专业史学领域之外却较少有人知。郑国霸业虽不及五霸的影响深远,但是作为霸政的开端,其意义亦不可忽视。

郑国始封在西周晚期。周宣王庶弟受封于郑(今陕西华县),建立郑国,成为第一代国君——桓公。周幽王封郑桓公为司徒,位列王朝公卿。由于时局混乱,郑桓公听从太史伯的建议,借地于河南的东虢、郐二国之间,向东转移郑国“资产”。幽王末年,犬戎灭周,桓公死难。即位的郑武公与晋侯一起,拥兵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王朝。同时,武公顺势将东虢、郐消灭,在今天河南新郑建立新的郑国。

郑国有再造王朝的拥立之功,加之郑国地近洛邑,周平王出于感激,任命郑国国君世代为东周王朝卿士,独掌大权。武公死,子庄公即位。在平定了弟弟共叔段的叛乱后,庄公抓住了统一郑国的时机,发展壮大郑国国力。周平王晚年,鉴于郑国一家在朝中坐大,悄悄重用西虢国君,以分郑国之权。庄公迫使平王与郑国互相交换太子,以此换取彼此的信任,史称“周、郑交质”。根据周礼传统,地位对等的诸侯国之间可以交换人质作为制约双方的外交礼仪,但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交换质子则是前所未有。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崩,桓王即位,准备将大权赋予虢公。郑庄公立即采取报复性措施,于当年夏季派兵袭取温地之麦。同年秋天,郑国再取成周之禾。温、成周皆在王畿,郑庄公此举无异于公开向周天子挑衅。周、郑交恶由此开端。

挟取成周之禾的余威,郑庄公展开了他的霸业之旅。郑、宋世仇,宋国联合卫、陈、蔡联军伐郑,却一无所获。郑国反而于公元前718年率领王师伐宋,攻下宋国都城的外城才旋师而返。次年郑国侵陈,大获资财。为了孤立宋国,郑庄公用交换土地的方式交好鲁国,与齐、鲁联合,对宋形成夹击之势。此后数年间,郑国屡败宋军,压服宋国使之不得伸展;同时败南燕、伐戎人,其国势如日中天。

“征伐不自天子出”的无礼行为继续恶化着郑国与周王朝的关系。周桓王终于借故褫夺了郑庄公的卿士之职。深受刺激的庄公再不朝周。借此机会,桓王发动虢、卫、蔡、陈联军讨伐郑国。公元前707年,联军与郑军在葛(今河南长葛)会战。针对联军阵型,郑庄公采纳子元的计策:使曼伯为“右拒”,攻击陈国军队;使祭足为“左拒”,攻击蔡、卫两军;以原繁和高渠弥护卫中军,攻击王师。由于蔡、卫、陈军力薄弱,很快被击溃,剩下王师独木难支,发生混乱。在郑国三军的合击下,王师大败。郑国将军祝聃于乱军中一箭射中桓王肩膀。冷静的郑庄公没有乘胜追击,反而派遣祭足夜见周王,并犒劳王师,给颜面丢尽的周天子一个台阶下。

葛战后次年,北戎侵齐,郑庄公遣太子忽率兵救齐。郑师大败戎军,俘获甚多。但是在分取战利品的问题上与鲁国产生矛盾。此后没有多久,郑国纠合齐、卫攻伐周的盟、向二邑,迫使周王放弃两城。公元前702年,郑国再次联合齐、卫讨伐鲁国,兵锋直至曲阜近郊。公元前701年,郑国与齐、卫、宋会盟,郑庄公的霸业达于极致。

葛之战奠定了郑国霸业。之前,周室虽然东迁,但王朝力量还足以镇服诸侯。晋国强宗曲沃庄伯联合郑、邢攻伐正宗晋侯,周王还能派遣王师平定。葛战后,周王室的光环尽落,诸侯心中再也不畏惧王室的力量。然而,郑庄公的霸业是建立在直接与周王室对抗基础上的。尽管获得辉煌胜利,但在宗法礼制尚未崩坏的春秋初期,无法获得诸侯的真正支持。郑国霸业不出今天河南省范围,影响所及仅宋、卫、陈、蔡诸国。这不仅与郑国国力相对仍然弱小有关,更重要的是,这种直接挑战传统秩序格局的策略,不具备政治号召力。后来齐桓公恰恰是针对郑国霸业缺陷,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治路线,才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