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民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明 清时代繁华的北京城

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是文艺兴旺发展的基础,明清时代,北京民歌的生存、发展,则仰赖于北京城市的繁荣。

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发百万夫役,建造紫禁城、拓建北京城垣,历时14年,才完成这浩大的工程。明永乐19年,明朝的皇室、官衙正式从南京迁移北京。从此,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明成祖曾经在永乐元年,把直隶、苏州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迁移北京。皇室北迁,大批官员和家属随从进京,单是拱卫京师的京军就有72卫,七八十万将士。流动人口随之也从四面八方如潮涌来,只是通过京杭大运河运粮食来京的漕船,每年就有2万艘,押运军士有12万人。来北京货船也有13000多艘,商人不计其数。此外,每年科考开场,来京应试的各地举子也是人数众多。清代科举考场是贡院,它里面容纳考生的号房就有9064间。北京的人口巨增,形成大量的消费,因此促进市场异常的繁荣。著名的前外大街商业区,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发展起来的。

前外大街,在元代是人们出丽正门,到郊外春游秋嬉的一条大道。道路两旁,已经有店铺开设。明代的内城为皇宫、王府占据,商户则向前外大街集聚,出现了珠市口、鲜鱼口、粮食店等集市。到清代,前外大街迤西的大栅栏,设立许多著名的商铺,如同仁堂药铺、马聚源鞋帽店、瑞蚨祥绸缎庄等等。饮食业有便宜坊烤鸭,都一处烧卖、月盛斋酱牛肉……清代道光年,有一位杨净亭先生,做了两首竹枝词,一首名为《东西巷》,说前外大街北口,有东西二巷,“东巷曰帽巷,西巷曰荷包巷”那里繁华热闹的情景是:

“五色迷离眼欲盲,万方货物列纵横。举头不见天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

还有一首《大栅栏》是形容那里豪华的市容:

“画楼林立望重重,金碧辉煌瑞气浓。箫管歇余人静后,满街齐响自鸣钟。”

明清两代经济繁荣的北京城,麇集着位高权重的王公贵族、中饱私囊的大小官僚、富可敌国的巨商大贾、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无聊终日的千金贵妇,以至一般市井小民贩夫走卒,都有享受娱乐追求精神消费的需要。但是,由于朝廷不许在北京内城开设戏院,前外大街也成为游乐场所的理想集结地。庆乐、三庆、广和、同乐等大戏院,自是夜夜艳舞笙歌。很多小规模的娱乐场所也在附近开设起来。前外大街的南口,更是发展了一个天桥市场,那里就是平民艺术的大观园,四面八方的各色表演,都在不停的呈现。整个北京城,成为一个巨大的銷金窟。在这个背景下,成就了明、清两代北京民歌的发展、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