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帽子
“戴高帽子”一词源于北魏:“今谓虚自张大,冀人誉己者,曰好戴高帽子。”(清·翟灏:《通俗篇》)
1927年初,毛泽东在湖南农村跑了三十二天,弄得一身尘土,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文章在中共党内引起广泛注意,并且传到苏联。共产国际机关刊物《共产国际》的俄文版、英文版和中文版以及《革命东方》等杂志,在同年5—6月或译载或介绍了这篇文章。在共产国际机关刊物上能够享受如此殊荣的,毛泽东是中共第一人。这是莫斯科方面第一次关注“毛泽东”这个名字。毛泽东在共产国际的地位,最早因此文而起。
许多光阴过去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还是很好读,没怎么褪色,也没长几丝皱纹。“报告”中,有“戴高帽子游乡”一节:
戴高帽子游乡。这种事各地做得很多。把土豪劣绅戴上一顶纸扎的高帽子,在那帽子上面写上土豪某某或劣绅某某字样。用绳子牵着,前后簇拥着一大群人。也有敲打铜锣,高举旗帜,引人注目的。这种处罚,最使土豪劣绅颤栗。戴过一次高帽子的,从此颜面扫地,做不起人。故有钱的多愿罚款,不愿戴高帽子。但农民不依时,还是要戴。有一个乡农会很巧妙,捉了一个劣绅来,声言今天要给他戴高帽子。劣绅于是吓黑了脸。但是,农会议决,今天不给他戴高帽子。因为今天给他戴过了,这劣绅横了心,不畏罪了,不如放他回去,等日再戴。那劣绅不知何日要戴高帽子,每日在家放心不下,坐卧不宁。
这段话,形象、生动,又留下一段史实。
谁也没有想到,毛泽东关于“高帽子”的话,几十年后又一次影响了中国。
1966年6月,“文革”风暴席卷中华大地。许多地方出现了给“黑帮”、“牛鬼蛇神”戴“高帽子”的现象。戴高帽子,意思与遥远的汉语传统相呼应,只是“高帽子”由语言变成实物,由吹捧变成讥讽和侮辱。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在《牛棚杂忆》中记述道:我亲眼目睹了一次批斗走资派的会。一辆小轿车慢慢地开过来。车门开处,一个西服(或者是高级毛料制服)笔挺的走资派——大概是局长之类——从车上走下来,小心翼翼地从车的后座上取出来一顶纸帽子,五颜六色,奇形怪状,戴到了自己头上。上面挂满累累垂垂的小玩艺儿,其中特别惹人注目的是一个小王八,随着主人的步伐,在空中摇摆着。……所有的仪式都进行完毕了以后,走资派走出会场,走到车前,把头上的桂冠摘下来——我注意到小王八还在摆动——小心翼翼地放在后座上,大概是以备再用的。
作家流沙河的《锯齿啮痕录》中有“戴高帽子游街”一节。其中说:“有一天看见做桶的小李……一边与人谈笑,一边用刀剖竹,扎制高帽子的骨架。骨架扎好,只须用纸糊了,便成。”“黄连长把一顶三尺高的给我,冷冷地说:‘自己戴上!’这就是几天前小李扎制骨架的若干顶之一。我的头颅小,难为他想得周到,扎的帽圈不大,刚好戴上。接着便押我去游街示众。”“记得那天有风,三尺高的帽子戴不稳,我只好一直用双手扶着,使它不倒。”“第二次我戴的那一顶高度低些,只有一尺五。”“本镇白铁社有人锤制一顶白铁高帽子,重达二十一斤,戴着等于顶一桶水。”
高帽子之高,半米至数米不等,有的高达一丈多。高帽子之重,数斤至数十斤不等。周恩来在1966年9月1日对北京市红卫兵代表的讲话中,曾批评有的造反派给人戴二十斤重的高帽子。“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煤炭工业部部长张霖之被批斗时戴着一个六十多斤重的铁皮做的高帽子。高帽子之材料,有纸,有竹,有铁皮,有钢筋;高帽子上的装饰物,有侮辱性的文字,有充满象征意味的动物,如王八、蛇,还有破鞋等。有的红卫兵别出心裁,在高帽子内暗藏图钉、墨水,当高帽子扣到“牛鬼蛇神”头上之后,黑的墨水、红的血水就流淌下来。
红卫兵、造反派给人戴高帽子,显而易见是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那儿学来的。
毛泽东反对戴高帽子等非理性行为。1967年9月20日,他在武汉说:“不知谁批准搞的“喷气式”、挂牌、戴高帽,红卫兵还引用我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但那时是对土豪劣绅的。”
尽管毛泽东批评了戴高帽子的做法,但是在群众运动中,群众一“动”起来,局面就不好控制了。我少年时经历过“文革”,多次见到给地、富、反、坏、右戴高帽子的情形,印象十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