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土方工程量计算及调配
景观工程的场地整理应考虑满足总体规划布局、生产施工工艺、交通运输和场地排水等要求,塑造一个能适应不同功能要求的地形坡度,并尽量使土方的挖填平衡,减少运土量和重复挖运。土方量的计算一般是根据附有原地形等高线的设计地形图来进行的。在进行地形整理的施工方案或编制施工预算书时,或进行土方的平衡调配及检查验收土方工程时,都要进行土方工程量的计算。土方工程量计算的实质是计算挖方或填方的土的体积,即土的立方体量。常用的计算方法有体积法、断面法和方格法。
2.4.1 用体积公式进行估算
在地形整理过程中,不管是原地形还是设计地形,经常会碰到一些类似锥体、棱台等几何形体的地形单体,如图2-43所示的山丘、池塘等。这些地形单体的体积可用相近的几何体体积公式来计算。此法简便,但精度较差,多用于估算。各类几何体体积计算公式见表2-3。
图2-43 套用近似的规则立体图形估算土方量
(a)h表示山丘的高度,S表示山丘底面积;
(b)h表示池塘深度,S1表示池塘顶部面积,S2表示池塘底部面积
表2-3 各类几何体体积计算公式
注:V—体积;r—半径;S—底面积;h—高;r1,r2—上、下底半径;S1,S2—上、下底面积。
2.4.2 断面法
断面法是以一组等距(或不等距)的、互相平行的多个断面表示原有地形和设计地形的方法。此法适用带状地形(如渠、沟、堤坝等),便于计算土方量。
应用断面法设计景观场地(以带状用地为佳),首先要有较精确的地形图。断面的取法可以沿所选定的轴线设计地段的横断面,断面间距视所要求精度而定(图2-44、图2-45)。
图2-44 带状土山垂直断面法(一)
图2-45 带状土山垂直断面法(二)
2.4.3 方格网法
地形整理可以采用机械和人工结合的方法,对场地内的土方进行填、挖、堆筑等,营造出一个能适应各种项目建设需要的场地地形。
(1)划分方格网
根据已有地形图将欲计算场地划分为若干个方格网,再将自然地面标高与设计地面标高的差值(即各角点的施工高度)写在方格网的左上角,填方为“+”,挖方为“-”(图2-46)。
图2-46 方格网标高标注
(2)计算零点的位置
一个方格网内同时有填方和挖方时,应先计算出方格网边上的零点位置,并标注于方格网上,连接零点便能得到填方区与挖方区的分界线(即零线)(图2-47)。
图2-47 计算零点位置
其中a为方格网边长;x为角点至零点的距离;h1、h2是相邻两角点的施工高度(均用绝对值)
(3)计算土方工程量
按方格网底面积图形和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出每个方格内的挖方量或填方量(图2-48)。
图2-48 挖填方计算
(4)计算土方总量
将挖方区或填方区所有土方计算量汇总,便能得到该场地挖方和填方的总土方量。
2.4.4 土方的平衡与调配
对土方进行综合平衡与调配时,根据计算出土方的施工标高、挖填区面积、挖填区土方量,考虑各种变化因素(如土的松散率、压缩率、沉降量、土方的折算系数等)进行调整。应遵循“取弃土量最少”、“就近合理平衡”的原则,根据工程的现场情况、进度要求,分工程或分地段充分利用周围有利的取土和弃土条件,对土方进行平衡。
土方平衡与调配需编制相应的土方调配图(图2-49),步骤如下。
图2-49 土方调配
① 划分调配区。在平面图上先画出挖填区的分界线,然后在挖方区和填方区适当划分若干调配区,确定调配区的大小和位置。划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 调配区划分应与房屋和构筑物的平面位置相协调,并考虑开工顺序、工程的分期施工顺序。
b. 调配区大小应满足土方施工用主导机械的行驶操作尺寸要求。
c. 调配区范围应与土方工程量计算用的方格网相协调,一般若干个方格组成一个调配区。
d. 当土方运距较大或场地范围内上方调配不能达到平衡时,可以考虑就近借土或弃土。此时,一个借土区或一个弃土区可作为一个独立的调配区。
② 计算各调配区的土方量并标注在图上。
③ 计算各挖、填方调配区间的平均运距,即挖方区土方重心至填方区土方重心的距离,可采用做图法近似求出调配区的形心位置,以代替重心坐标。求出重心后标于图上,用比例尺量出每对调配区的平均运输距离。
④ 定土方最优调配方案。使总土方运输量为最小值者,即为最优调配方案。
地形整理的土方工程量计算和土方平衡与调配,实际上是采用计算体积的方法,计算出挖方和填方的体积,然后用最短的运输距离,将高出设计高程的土方填至低于设计高程的地方(图2-50)。
图2-50 地形整理与土方平衡
关注:
挡土墙就挡土结构而言可分为两类:刚性结构和柔性结构。刚性结构挡土墙是指使用混凝土和砖石作为材料,或是结构上采用了加固悬臂墙形式,不允许结构有任何移动。柔性挡土墙包括干砌石墙、木笼挡土墙等。常使用下沉的沙质地基或压实的颗粒材料地基来提高排水能力,其优点在于能容许一定程度的沉陷,而不会对本身产生太显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