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
第一章 国际物流
第一节 物流与国际物流
一、物流与国际物流的概念
物流(Logistics)的概念最早是在美国形成的,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原意为“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1963年被引入日本,日文意思是“物的流通”。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的“物流”一词逐渐取代了“物的流通”。物流是一个控制原材料、制成品、产成品和信息的系统,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它由一系列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组成,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物流实际上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而对商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因此,物流也是供应链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逐步发展成一种崭新的运作方式和商务模式,并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引发了经济领域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一场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了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快速转型现代物流(Modern Logistics),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则认为: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求,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品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等活动。现代物流极大地改变了目前的商务、生产模式,最终作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成为社会经济的基础层面部分。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最具普遍影响力的经济基础和“朝阳产业”之一。
国际物流是指组织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也就是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国际物流的实质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与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
广义的国际物流研究范围包括国际贸易物流、非贸易国际物流、国际物流合作、国际物流投资、国际物流交流等领域。狭义的国际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IL)是指当生产和消费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独立进行时,为了克服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空间和时间不匹配,对物质(商品)进行物理性移动的一项国际性商品贸易或交流活动,最终实现国际商品交易的目的。本书所阐述的国际物流主要是指国际贸易方面的物流,即狭义的国际物流。
同样,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则是从管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国际物流学则既包含了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知识,又包含了现代物流管理方面的内容。
二、国际物流的特点与问题和壁垒
与国内物流相比,国际物流市场广阔,并具有以下特点:国际物流具有市场广阔性,国际性、复杂性、高风险性。国际物流以远洋运输为主,多种运输方式组成当代国际物流发展趋势,物流企业以兼并与合作,战略联盟的形式向协同化方向发展;市场竞争方式在竞争范围扩大、竞争模式改变、竞争手段创新等方面呈现出从粗放式向集约化发展的趋势;推行绿色物流,发达国家政府倡导绿色物流的对策是在污染发生源、交通量、交通流三个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来进行约束。
(一)影响国际物流发展的问题
当前,国际物流的发展就宏观而言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当代国际物流的环境越来越复杂
传统的国际物流范围很小,大都由少数国家的少数企业所垄断。现在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地区之间直接通商越来越多,各国的物流环境迥异,从事国际物流需要在不同的法律、人文、语言、科技、设施等条件下运作,从而使国际物流的难度与复杂性越来越大。
2.国际物流的地域广、空间大、环节多、时间长、风险大
国际物流大都远涉重洋,货物从始发地至终到地需时较长,期间货物需要承受政治、经济和自然条件等诸多风险。
3.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传统的国际物流大都依靠信件、电报、电传和传真来传递信息,这些通信手段将会逐渐被以计算机联网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所取代。不过当前世界各国的信息技术水平很不平衡,相互之间的差距很大,因此,建立全面的现代化信息系统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4.国际物流的标准化有待进一步推广
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作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定系统内各个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研究物流系统与相关其他系统的配合性,进一步谋求物流大系统的标准统一。国际物流标准化是降低物流成本、增加物流效益的有效措施。实现国际物流标准统一化,能够打破各国或地区标准不统一的技术贸易壁垒,从而加速国际贸易的物流过程。
5.各种妨碍贸易自由化的保护主义措施有待世界贸易组织(WTO)努力解决
当今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大都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各式各样的保护性措施,诸如商品配额、外汇管制、关税壁垒、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这些措施都妨碍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正常发展,因此,世界贸易组织必须积极努力,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在WTO现有的分类中,物流不是一个单独的领域,相关的物流活动分別包含在运输、商业、分销、通信等几个领域中,但物流服务贸易会受WTO服务贸易规则的约束。在WTO贸易谈判当中,多式联运和物流作为新内容在服务贸易谈判中渐受关注,国际物流的发展需要各成员对物流服务活动及相关服务作出进一步的承诺。
(二)影响国际物流发展的壁垒
国际物流壁垒主要是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企业、环境、市场等而采取的对试图进入本国市场的国外企业的限制性措施,也可能是因不同市场而产生的差异所致,其中包括市场竞争与贸易限制壁垒、金融壁垒、绿色壁垒,以及配送渠道的壁垒。这些壁垒影响了国际物流业务的顺利进行,因此,国际物流企业想要更好地发展国际物流业务,就必须突破各种国际物流壁垒。
1.市场竞争与贸易限制
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来说,市场竞争与贸易限制方面的壁垒包括市场进入限制、信息的缺乏、贸易限制等。
(1)市场进入限制往往是通过立法或司法实践对进口商品设置壁垒来限制其进入国内市场。例如,欧洲实施的当地实际到位制度,该项制度要求以市场为基础的制造工厂和配送设施在还没有进入市场时就须安置完毕。在立法上阻止进入的例子如日本实施当地零售商“投票”制度,当地零售商可以表示是否愿意接受新的零售商,特别是外国零售商进入其市场。
(2)信息的缺乏是全球物流的又一壁垒,除有关试产规模、人口和竞争状态等的信息相当有限外,用于明确进口业务和有关单证方面的信息业往往难以得到协调,政府方面的要求通常会以不同的政府甚至特定情况而异。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要求有关单证在货物装运前必须备齐和处理完毕。在许多情况下,如果单证有瑕疵,货物装运就会延迟或被扣押。
(3)贸易限制是通过规则规定对某些商品的进口量进行限制,否则增加关税,通过提高关税来提高进口货物的价格,以保护国内产业。关税作为政治手段极易随政策的改变而改变,使贸易流量和流向因关税的变化而改变。
2.金融壁垒
全球物流中的金融壁垒产生于预测的不确定性和机构的结构差异。在任何情况下进行预测都十分不易,在全球环境预测尤其困难。国内预测面临的挑战是要在顾客趋势、竞争行为和季节性波动的基础上进行单位销售量和销售金额的预测;而在全球环境下,这些预测还必须结合汇率、顾客行为以及复杂的政府政策等。机构的结构差异主要是如何协调中间人,其中包括银行、保险公司、法律顾问和运输承运人等作业方面的差异。
三、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活动。国际贸易范围广泛,性质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按商品流向划分: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转口贸易、复出口、复进口
出口贸易(Export Trade)是指一国把自己生产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销售,又称输出贸易。如果商品不是因外销而输往国外,则不计入出口贸易的统计之中,如运往境外使馆、驻外机构的物品,或者携带个人使用物品到境外等。
进口贸易(Import Trade)是指一国从国外市场购进用以生产或消费的商品,又称输入贸易。如果商品不是因购入而输入国内,则不计入进口贸易。同样,若不是因购买而输入国内的商品,则不称为进口贸易,也不列入统计,如外国使、领馆运进自用的货物,以及旅客携带个人使用物品进入国内等。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是指某种商品从甲国经由乙国输往丙国销售,对乙国来说,这项买卖就是过境贸易。在过境贸易中,又可分为直接过境贸易和间接过境贸易。直接过境贸易是指A国的商品进入本国境内后不存放海关仓库而直接运往B国;间接过境贸易是指A国的商品进入C国境内后存放仓库,然后再运往B国。在过境贸易中,由于本国未通过买卖取得货物的所有权,因此,过境商品一般不列入本国的进出口统计中。
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是指本国从A国进口商品后,再出口至B国的贸易,本国的贸易就称为转口贸易。转口贸易中的货物运输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转口运输,即货物从A国运入本国后,再运往B国;另一种方式是直接运输,即货物从A国直接运往B国,而不经过本国。
复出口(Re-export)是指从国外输入的商品,没有在本国消费,又未经加工就再出口,称作复出口或复输出。如进口货物的退货、转口贸易等。
复进口(Re-import)是指输往国外的商品未经加工又输入本国,则叫做复进口或再输入。产生复进口的原因多方面,可能是商品质量不合格,或是商品销售不对路以及国内本身就供不应求等。从经济效益考虑,一国应该尽量避免出现复进口的情况。
2.按商品形态划分: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
有形贸易(Tangible Goods Trade)是指买卖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物质形态的商品(如粮食、机器等)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中的有形商品,通常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为了便于统计和分析,联合国秘书处于1950年公布了《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简称SITC),1960年、1975年、1985年分别对其作过三次修订。在这个标准分类中,把有形商品分为10大类(Section)、67章(Division)、261组(Group)、1033个分组(Sub-group)和3118个项目(Item)。SITC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有形贸易商品,每种商品都有一个五位数的目录编号。第一位数表明类,前两位数表示章,前三位数表示组,前四位数表示分组,五位数一起表示某个商品项目。例如,活山羊的标准分类编号为001.22。其中,0表示类,名称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0表示章,名称为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01表示组,名称为主要供食用;001.2表示分组,名称为活绵羊及山羊;001.22表示项目,名称为活山羊。
无形贸易(Intangible Goods Trade)是指买卖一切不具备物质形态的商品的交换活动,例如运输、保险、金融、文化娱乐、国际旅游、技术转让、咨询等方面的提供和接受。无形贸易可以分为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一般来说,服务贸易(Trade in Services)是指提供活劳动(非物化劳动)以满足服务接受者的需要并获取报酬的活动。为了便于统计,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把服务贸易定义为四种方式:①过境交付,即从一国境内向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②境外消费,即在一国境内向来自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提供服务;③自然人流动,即一国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的方式在其他国家境内提供服务;④商业存在,即一国的服务提供者在其他国家境内以各种形式的商业或专业机构提供服务。技术贸易(Interna tional Technology Trade)是指技术供应方通过签订技术合同或协议,将技术有偿转让给技术接受方使用。总体上,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的主要区别是:有形贸易的商品进出口需办理海关手续,表现在海关贸易统计上,它是整个国际收支中最重要的项目,而无形贸易的劳务进出口不经过海关手续,通常不显于海关贸易统计上。
3.按关境与国境分为: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总贸易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口与出口的一种统计方法。其中,总进口指的是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总出口是指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总贸易额是总进口额与总出口额的总和。目前采用总贸易体系的国家和地区约有90个,包括日本、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等。
专门贸易是指以关境为划分进口和出口标准的统计方法。其中,专门进口指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专门出口指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列为出口;专门贸易总额是专门进口额与专门出口额的总和。目前采用专门贸易体系的国家和地区近80个,包括德国、意大利、法国、瑞士等。
(二)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实现跨国经营和对外贸易服务,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因而与国内物流系统相比,具有国际性、复杂性和风险性等特点,并且,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间发展相互促进,紧密相关。
1.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物流的产生与发展
所谓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越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是实现货物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间的物理性移动而发生的国际贸易活动。从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到国际物流实质上就是国际贸易活动的一部分,是为国际贸易活动服务的,因此,国际物流得以产生的前提就是国际贸易的存在。即,如果没有国际贸易,也就没有商品的国际间流动,因此也就不存在国际物流。
(1)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物流的产生。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产生的前提,同时,国际物流也是国际贸易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国际物流的支持,商品无法在国家间进行移动,国际贸易也就无法完成。因此,国际贸易推动了国际物流的产生。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贸易双方对国际物流服务的专业化、一体化要求加强,使得国际物流由早期的仅指将货物由一国供给者向另一国需求者的物理性移动,发展成为今天的集采购、包装、运输、储存、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的系统。可以说,国际贸易产生了国际物流,并且促进了其向现代化国际物流发展。
(2)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际物流技术的进步。物流技术是指物流活动中所采用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方法,以及设施、设备、装置与工艺的总称。国际贸易的发展给企业及社会的物流预测管理等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促使物流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因之一。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各国、各大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国际贸易的发展要求从各个方面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订单成本、运输价格、库存成本等。总体上,虽然质量在消费者眼中越来越重要,但价格仍然是贸易竞争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对国际物流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国际贸易的这种推动下,国际物流从理论上到技术上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发展。
(3)国际贸易的发展不断对国际物流提出新的要求。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需求层次的提高,一方面,使得国家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贸易量快速增长,可贸易商品种类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也使国际贸易的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初级产品、原料等贸易品种正逐步让位于高附加值、精密加工的产品。
①质量要求:高附加值、高精密度商品流量的增加对国际物流工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效率要求:国际贸易合约的履行是由国际物流活动完成的,这要通过高效率的物流来履行合约。
③安全要求:防止人为因素和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造成货物灭失和损害。
④经济要求:选择最佳方案、提高经济性、降低成本、保证服务水平,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⑤信息化要求:信息化、无纸化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国际物流业必须实现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
(4)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发展趋势的影响。由于国际贸易发展到了买方市场,很多贸易商为迎合消费者日益个性化的产品需求,而采取多样、少量的贸易方式,因而高频度、小批量的配送需求也随之产生。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专业的物流服务已形成规模,并有着广泛的发展前途。同时,伴随着国际贸易商经营取向的变革应运而生了物流经营的专业化、集约化、电子物流和绿色物流等。
当今世界,各国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的贸易量也在不断上升,这必将给国际物流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会给国际物流的发展以更大的推动力。总之,国际贸易的发展必将推动国际物流在各个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2.高效的国际物流系统成为国际贸易持续发展的保证
国际贸易导致了国际物流的诞生,但是从其诞生之日起,国际物流就开始了自己独立发展的历程,不断发展壮大,并且国际物流不息的进步与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起到了深远的促进作用。
在大量的跨越国境贸易中,不可忽视的是货物跨国转移所带来的国际物流量的上升。贸易量势必带来更多的物流量,这要求国际物流为货物转移在货物的运输、装卸、仓储、信息传输等各个环节都提供便利。现代物流运用科技手段,使信息快速、准确反馈;采用货物流通的最优渠道,将产品按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来,快速送到消费者手中,提高了服务质量,刺激消费需求,加快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在供应链联结的各企业间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大缩短产品的流通周期,加快物流配送速度。企业的物流渠道、物流功能、物流环节与制造环节集成化,使物流服务扩大化和系列化,并通过规范作业,使贸易过程中延迟交货、送货不及时或货物损坏灭失等不可控制风险大大降低,从而便利各国企业间达成贸易。低效率的物流体系同样会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瓶颈,从事国际贸易带来的利益会被巨大的流通费用开支所抵消。
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一般认为有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各要素充分发挥各自功能,从而合理、有效地实现物流系统作用的目的。在货物的国际转移中,对物流各功能的要求更高。以运输为例,与国内运输相比,国际运输涉及的环节多、风险较大、线长面广、情况更为复杂。国际运输主要是供应及销售物流中的海运、陆运、空运、管道及多式联运等运输方式的选择,确定合理的运输路线,并对运输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在整个运输过程中,使用多种运送工具,变化不同运输方式,中途还要经过多次装卸搬运,经过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与各国的货主、保险公司、银行、海关和各种中间代理人打交道。各国政治、法律、金融货币制度不同,可变的因素非常多,其中某个环节发生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物流的效率。所以,要符合国际贸易对于运输的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运输在整个国际物流系统中的作用,实现安全、迅速、准确、节省、方便的目标。
为了实现成本最低化,很多企业从世界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同时又把产成品销往世界各地。跨国企业的采购和销售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跨国企业掌握着全球2/3的国际贸易。在目前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趋势逐渐加强、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以及日趋激烈的贸易竞争情况下,企业不可能孤军奋战,通过合作伙伴,如供应商、贸易商、零售商、代理商共同参与,才能对产品进行动态改进,不断挖掘客户新的需求,这就需要形成高效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来不断整合全球资源。企业可以凭借高度灵活和快速响应的物流和供应链系统,在世界全方位重组要素,实现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确定生产定位和布局,进而实现贸易利益的最大化。
在全球供应链的管理中,利用电子商务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首先完成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一体化,然后再向企业外的合作伙伴延伸,达到生产、采购、库存、销售以及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整合,使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发挥最大效能,把理想的供应链运作变为现实。供应链中的全部物流管理可通过供应链所有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责任分配和相互合作来协调,这样就可以减少链上每个成员的不确定性,减少每个成员的营运成本。企业可以用较少的设备完成库存的周转,减少资金占用量、削减管理费用,从而降低成本,并提高运输、包装、标识和文书处理等活动的效率。
由此可见,国际物流也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物流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国际贸易的环境,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世界贸易的飞速增长与国际物流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3.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国际物流的支持,如果国际物流的发展无法跟上国际贸易发展的脚步,将会大大阻碍国际贸易的纵深发展。因此,除了政策支持、全球合作等促进国际贸易的传统方法以外,必须大力发展国际物流,以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促进国际贸易的持久发展。
第二节 国际物流发展阶段和历程
国际物流活动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而发展。国际物流活动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和历程。
一、国际物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这一阶段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建立了配送中心,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出现了立体无人仓库,一些国家建立了本国的物流标准化体系等。物流系统的改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物流活动已经超出了一国范围,但物流国际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往来的日益扩大,物流国际化趋势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共同问题。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波索克斯认为,进入80年代,美国经济已经失去了兴旺发展的势头,陷入长期倒退的危机之中。因此,必须强调改善国际性物流管理,降低产品成本,并且要改善服务,扩大销售,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胜利。与此同时,日本正处于成熟的经济发展期,以贸易立国,要实现与其对外贸易相适应的物流国际化,并采取了建立物流信息网络、加强物流全面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提高物流国际化的效率。这一阶段物流国际化的趋势局限在美、日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国际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已为各国政府和外贸部门所普遍接受。贸易伙伴遍布全球,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即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包装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国际物流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大胆探索。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只有广泛开展国际物流合作,才能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物流无国界。
二、国际物流发展历程
历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才越来越扩展、越来越活跃。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以后,国际间贸易额已达到非常巨大的数量级,交易水平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新情况下,原有为满足运送必要货物的运输观念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系统物流就是在这个时期进入到国际领域。
历程二:20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了国际间的大数量物流,在物流技术上出现了大型物流工具,如20万吨的油轮,10万吨的矿石船等。
历程三: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影响,国际物流不仅在数量上进一步发展,船舶大型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而且出现了提高国际物流服务水平的要求,大数量、高服务型物流从石油、矿石等物流领域向物流难度最大的中、小件杂货领域深入,其标志是国际集装箱及国际集装箱船大发展,国际间各主要航线的定期班轮都投入了集装箱船,快速提升了散杂货的物流水平,使物流服务水平获得很大提高。
历程四: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国际物流的质量要求和速度要求进一步提高,这个时期在国际物流领域出现了航空物流大幅度增长的新形势,同时出现了更高水平的国际联运。
历程五: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国际物流的突出特点是在物流量基本不继续扩大情况下出现了“精细物流”,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同时,伴随新时代人们需求观念的变化,国际物流着力于解决“小批量、高频度、多品种”的物流,出现了不少新技术和新方法,这就使现代物流不仅覆盖了大量货物、集装杂货,而且也覆盖了多品种的货物,基本覆盖了所有物流对象,解决了所有物流对象的现代物流问题。
历程六: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在国际物流领域的另一大发展,是伴随国际物流,尤其是伴随国际联运式物流出现的物流信息和首先在国防物流领域出现的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信息的作用,使物流向更低成本、更高服务、更大量化、更精细化方向发展,许多重要的物流技术都是依靠信息才得以实现的,这个问题在国际物流中比国内物流表现更为突出,物流的每一活动几乎都有信息支撑,物流质量取决于信息,物流服务依靠信息。
历程七: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物流依托信息技术发展,实现了“信息化”。信息对国际物流的作用依托互联网平台向各个相关领域渗透,同时又出现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电子报关系统等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基础上构筑国际供应链,形成国际物流系统,使国际物流水平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第三节 国际物流基本要素
国际物流是一个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国际物流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一般要素、功能要素、支撑要素和物质基础要素。
一、国际物流系统的一般要素
国际物流系统的一般要素主要由劳动者、资金和物三方面构成。
第一,劳动者要素。它是现代物流系统的核心要素和第一要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建立一个合理化的国际物流系统并使它有效运转的根本。
第二,资金要素。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同时,国际物流服务本身也需要以货币为媒介,国际物流系统建设是资本投入的一大领域,离开资金这一要素,国际物流就不可能实现。
第三,物的要素。物的要素首先包括国际物流系统的劳动对象,即各种实物,缺此,国际物流系统便成了无本之木。此外,国际物流物的要素还包括劳动工具、劳动手段,如各种物流设施、工具、各种消耗材料(燃料、保护材料)等。
二、国际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
国际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指的是国际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有效地组合、联结在一起,形成了国际物流系统的总功能,由此,便能合理、有效地实现国际物流系统的总目的,实现其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效益,满足国际贸易活动和跨国公司经营的要求。
国际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一般认为有采购、包装、储存保管(仓储)、流通加工、出入境检验检疫和通关、装卸搬运、运输、物流信息处理等。如果从国际物流活动的实际工作环节来考察,国际物流也主要由上述八项具体工作构成。换句话说,国际物流能实现以上八项功能,这八大功能要素也相应地形成各自的一个子系统。
1.国际物流采购子系统
随着国际物流管理内涵的日益拓宽,采购功能在企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采购的功能主要包括选择企业各部门所需要的适当物料,从适当的来源(包括全球采购),以适当的价格、适当的送货方式(包括时间和地点)获取适当数量的这些原材料等。要真正做到低成本、高效率地为企业国际物流服务,采购就需要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
2.国际物流包装子系统
杜邦定律(美国杜邦公司提出)认为: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装潢进行购买的,国际市场和消费者是通过商品来认识企业的,而商品的商标和包装就是企业的面孔,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文化水平。在考虑出口商品包装设计和具体作业过程时,应把包装、储存、搬运和运输有机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实现现代国际物流系统所要求的“包、储、运一体化”,即从开始包装商品时就考虑储存的方便、运输的快速,以加速物流,减少物流费用,符合现代物流系统设计的各种要求。
3.国际物流储存保管子系统
商品储存、保管使商品在其流通过程中处于一种或长或短的相对停滞状态,这种停滞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商品流通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到分散的源源不断的流通过程。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中的商品从生产厂家或供应部门被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有时需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装运出口,这是一个集和散的过程。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的,主要涉及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等方面。
从物流角度看,应尽量减少储存时间和储存数量,加速货物和资金的周转,实现国际物流的高效率运转。
4.国际物流流通加工子系统
流通加工是为了促进销售、提高物流效率和物资利用率,以及为维护产品的质量而采取的,能使物资或商品发生一定的物理和化学及形状变化的加工过程,它可以确保商品的质量达到要求。出口商品加工的重要作用是使商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出口。同时,它也是充分利用本国劳动力和部分加工能力、扩大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进出口商品流通加工的具体内容包括:其一是指装袋、贴标签、配装、挑选、混装、刷标记等出口贸易商品服务;另一种则是生产性外延加工,如剪断、平整、套裁、打折、折弯、拉拔、组装、改装、服装的检验和烫熨等。其中,后一种出口加工或流通加工,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同时还可以实现货物的增值。
5.国际物流商品检验检疫、通关子系统
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这就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通过商品检验,确定交货品质、数量和包装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发现问题,可分清责任,向有关方面索赔。在买卖合同中,一般都有商品检验条款,其主要内容有检验时间与地点、检验机构与检验证明、检验标准与检验方法等。另外,商品的出入境还须申请通关。
6.国际物流装卸搬运子系统
装卸搬运子系统主要包括对国际货物运输、保管、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以及在保管等活动中为进行检验、维护、保养所进行的装卸活动。在国际物流活动中,装卸活动是频繁发生的,因而是产品损坏的重要原因。对装卸活动的管理,主要是确定最恰当的装卸方式,减少装卸次数,合理配置及使用装卸机具,以做到节能、省力、减少损失、加快速度,最终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7.国际物流运输子系统
运输的作用是将商品使用价值进行空间移动,物流系统依靠运输作业克服商品生产地和需要地的空间距离阻隔,创造了商品的空间效益。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商品通过国际货物运输作业由卖方转移给买方。国际货物运输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运输费用在国际贸易价格中占有很大比重。国际运输主要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单据的处理以及投保等有关方面。
8.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
国际物流信息主要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信息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及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
国际物流系统应将上述各主要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其中,运输及储存保管分别解决了供给者与需要者之间场所和时间的分离,分别是国际物流创造“空间效用”及“时间效用”的主要功能要素,因而在国际物流系统中,这两个要素处于主要功能要素的地位。国际物流主要通过国际货物的储存保管和国际运输实现其自身的时空效应,满足国际贸易的基本需要。
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所以要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我国应该在国际物流中加强推广EDI(电子数据交换)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信息高速公路。
三、国际物流系统的支撑要素
1.国际物流制度要素
国际物流系统的运行需要有许多支撑手段,尤其是处于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中,要确定国际物流系统的地位,要协调与其他系统的关系,这些要素就更加必不可少。
物流系统的体制、制度决定了物流系统的结构、组织、领导和管理的方式。国家对其控制、指挥和管理的方式,是国际物流系统的重要保障。国际物流系统的运行,不可避免地涉及企业或人的权益问题,法律、规章一方面限制和规范物流系统的活动,使之与更大的系统相协调;另一方面则是给予保障。合同的执行、权益的划分、责任的确定都要靠法律、规章来维系。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有关贸易、物流方面的安排、法规、公约、协定、协议等也是国际物流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国际物流系统和一般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国际物流系统关系到国家的军事、经济命脉,所以行政、命令等手段也常常是国际物流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持要素。标准化系统是保证国际物流各环节协调运行、保证国际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在技术上实现联结的重要支撑条件。
2.国际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
国际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有大量的技术装备手段,这些手段的合理运用对国际物流系统的运行具有决定意义。具体而言,物质基础要素主要有:①物流设施。它是组织国际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物质条件,包括物流站场、物流中仓库、国际物流线路、建筑物、公路、铁路、口岸(如机场、港口、车站、通道)等。②物流装备。它是保证国际物流系统运行的条件,包括仓库货架、进出库设备、加工设备、运输设备、装卸机械等。③物流工具。它是国际物流系统运行的物质条件,包括包装工具、维护保养工具、办公设备等。④信息技术及网络。它是掌握和传递国际物流信息的手段,根据所需信息水平的不同,包括通信设备及线路、传真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⑤组织及管理。它是国际物流网络的“软件”,起着联结、调运、运筹、协调、指挥其他各要素以保障国际物流系统目的的实现等作用。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国际物流的含义。
2.国际物流的一般、功能、支撑、物质基础要素分别有哪些?
3.与国内物流相比,国际物流有哪些方面的特点?
4.国际物流的发展阶段有哪些?
5.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