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感之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意识

意识是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研究者们还不能给予它一个确切的定义。约翰·希尔勒通俗地将其解释成:“从无梦的睡眠醒来之后,在白天持续进行的知觉、感觉或觉察的状态,除非再次入睡或进入无意识状态。”

现在,意识概念中最容易进行科学研究的是在觉察方面。例如,某人觉察到了什么,某人觉察到了自我。有时候,“觉察”已经成为了“意识”的同义词,它们甚至可以相互替换。

目前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还存有诸多疑问与不解,例如在自我意识方面。

意识这一概念已经成为了多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意识问题涉及的学科有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哲学等。这些领域在不同的角度对意识进行研究,对于澄清意识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由于人的进化和遗传特性,上述感知行为根据结果可以分为“原意识”和“显层意识”。“原意识”是人体由动物(特指猿群)进化而来的适合人类个体生存的基本感知。类似于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显层意识”即“思想”,是个体生活在人类群体(社会)所受到教育的结果。语言、文字、道德、伦理等范畴就是人的显层意识。显层意识是直接决定人行为的意识。显层意识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质的特征。

原意识基本可以归纳为四种:生存欲、繁殖欲、群体欲以及移植欲。生存欲是指食欲、安全、排泄等基本生理欲望;繁殖欲是指性欲以及与性欲相关的种种求偶意识特征总和;群体欲则是个体为了强大的力量,要求融入并支配群体的原动力(类似于尼采提出的“权力意志”);移植欲则是支配人意识感知审美、怜悯、悲伤、舒适、愉悦等情感的深层欲望,之所以称其为“移植欲”,是因为这些感知结果是个体出于自身意识替代(意识移植)的目的。原意识是动物性生存进化意识的总和,正常的个体人均拥有原意识,它是人与动物意识的共性。

思想(显层意识)则是人意识的个性。只有受过群体环境教育的个体,才拥有思想。拥有思想的人,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会人。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社会人,因为没有人可以完全孤立于社会而存在。

只有思想才能主导人的行为,原意识必须要经过思想来影响人的行为。

思想通常分为经验、思想方法和行为意志。这三项内容构成了个体人的个性。

思想是在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的感知能力帮助记忆,经过记忆和分析就产生思想。动物也有思想,但是它们的思想简单。如果把意识比喻成大海,则记忆、思想、情绪、念头、观念都是大海里面的冰块,或者说是“漂浮物”。

意识是思维主体对信息进行处理后的产物。没有思维主体及思维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思维主体是可对信息进行能动操作(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筛选、判别、排列、分类、变相、整合、表达等作业)的物质。思维主体既有自然进化而形成的动物(比如人类),也(会)有逐渐发展完善的人工智能产品。

信息是能被思维主体识别的事物现象及表象,是思维活动的操作对象。思维活动所产生的意识以信息的形式储存、表现和传递输出,意识传播的实质是信息传播。意识往往又会成为思维主体进行下一步思维的基础。

意识的产生需要能量,意识的存在和传播需要介质(物质)。总之,意识的存在是依附于物质的。意识所表达的涵义与其物质载体本身的现象往往并不是一回事,撇去载体的因素,意识的内涵并不以占据空间的形式存在,而物质存在是占据空间的,这就是意识与物质的根本区别。

由于思维主体在获取及处理信息时,信息可能发生种种变异,因此意识的内容不一定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可能超越客观事物。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对自身最有利、对外界变化最有效的神经连接通过自然选择,在人类世代遗传中被固定了下来。婴儿在出生时,脑神经网络已经完善,与成人的没什么区别;特别是与其父母的神经结构有相同之处,这也是某些天赋可以遗传的原因。但同成人比较,除了吮吸反射神经和控制心跳、呼吸等的自主神经通道是通畅的以外,婴儿的神经网络连接的粗细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婴儿大脑中的神经信号传导一般是全方位的,也是无效的。例如,婴儿的眼睛与成人并没有不同,但由于神经网络中有关颜色、形状、运动的相关通道尚未形成,所以单独看东西时很难形成有效意识。通过教育过程,才能在条件反射中强化相关神经连接,使其生长。

人脑和电脑不同。电脑的硬件是固定的,改变的只是信号;而人脑的信号则要简单得多。人脑的“硬件”虽说也是固定的,但具有生长性,在成长中可以相互作用,这是任何电脑都不可比拟的。

在大脑清醒状态下,人类的思想意识主要来源于大脑对自然界信息进行的加工处理和存储记忆,期间,人始终处于休息状态下。也就是说,大脑的思维逻辑联想是在肢体和感觉器官处于静止和无感觉刺激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静思”、“沉思”、“思考”、“入静联想”等。

接下来讲一讲意识的层次。

焦点意识:指个人全神贯注于某事物时所得到的清楚明确的意识经验。

边缘意识:指对注意范围边缘的刺激物所获得的模糊不清的意识。

下意识:指在不注意或只略微注意的情形下所得到的意识。边缘意识也是一种下意识。

潜意识: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弗洛伊德的最大贡献,指潜隐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因受到意识的控制与压抑,而个人不自知。

前意识:前意识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来自精神分析,是指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前意识层面下所压抑的一些欲望或冲动,在浮现到意识层面之前先经过前意识。另一种来自现代认知心理学,指以前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不使用时,个人对其并无意识,只是在必要情形下检索使用时,才会对其产生意识。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意识和无意识状态很容易区分,但对一些脑损伤患者来说,两者之间就很难区分了。神经学家设计出一种脑活动单一度量标准,将有助于区分不同的意识状态,并指导脑损伤患者的医学治疗。

意识是难以捉摸的,但人们知道它就是那个当自己进入深度睡眠时便会消失,而醒来时又会重新出现的东西。医生们常常会通过人们是否有能力对外部指令(如“睁开你的眼睛”或“捏我的手”)进行处理并做出回应,来确定一个人是否有意识。但这些方法都是肤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