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樱桃番茄灰霉病
20世纪80年代我国北方大棚温室中灰霉病开始发生。现在灰霉病已经成为冬春季倒春寒蔬菜中发生面积最大、为害蔬菜种类最多的重要病害。近几年随着我国冬春季雾霾天气增加,灰霉病发生频率高、危害越来越重。经过10多年抗药性监测已明确,北京、山东、河北灰霉菌已对多菌灵、腐霉利、异菌脲、嘧霉胺普遍产生了抗药性,北京对嘧霉胺抗性菌株高达82.57%。近年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对灰霉病抗性已经出现。
症状 番茄、樱桃番茄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为害叶、茎、花序和果实。苗期染病,子叶先端变黄后扩展至幼茎,产生褐色至暗褐色病变,病部缢缩,折断或直立,湿度大时病部表生浓密的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真叶染病,产生水渍状灰白色无定形的病变,后呈灰褐色水渍状腐烂。幼茎染病,亦呈水渍状缢缩,变褐变细,造成幼苗折倒,高湿时亦生灰霉状物。成株叶片染病,多自叶尖向内呈“V”字形扩展,初水渍状,后变黄褐色至褐色,具深浅相间的不规则轮纹。茎或叶柄上病斑长椭圆形,初灰白色水渍状,后呈黄褐色,有时可见病处因失水而出现裂痕。果实染病时,蒂部残存花瓣或脐部残留柱头首先被侵染,并向果面或果柄扩展,可导致幼果软腐;而在青果上病斑大且不规则,灰白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果肉软腐,最后果实脱落或失水僵化,有时病果后期可见黑色的菌核。花被害后萎蔫枯死,常蔓延至花梗,黄褐色,缢缩。以上发病部位在湿度大时均生稀疏至密集的灰色或灰褐色霉,即灰霉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Botrytis cinerea Pers.:Fr.,称灰葡萄孢,属真菌界子囊菌门葡萄孢核盘菌属或称为无性型葡萄孢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无论是番茄还是樱桃番茄均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或农事操作传播,经伤口或衰弱的残花侵入,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该病一般在12月至翌年5月发生,气温20℃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0%、低温高湿持续时间长的条件下容易发病。在1天中温度15~25℃、相对湿度超过85%持续8h,番茄灰霉病能持续发生,温湿度对番茄灰霉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影响与其对发病的影响趋势一致。辽宁省在东北生态区对番茄灰霉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一般年份,灰霉病在番茄叶片上表现为明显的始发期、盛发期和末发期3个阶段。定植后3月初至4月上旬是叶部灰霉病的始发期,病情较平稳;4月上旬至4月下旬是叶部灰霉病的上升期,病害扩展迅速;4月下旬至5月下旬进入发病高峰期,但年度间有差异。生产上持续的低温高湿、苗期带病、叶面肥过量施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蘸花等是引起番茄灰霉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生产上病果发生期多出现在定植
樱桃番茄灰霉病病苗茎基部的灰霉
番茄灰霉病花器发病后向茎部扩展
番茄灰霉病病叶湿度大时长出灰霉
后20~25天,3月底第一穗果开始发病,4月中旬至5月初进入盛发期,以后随温度升高,放风量加大,病情扩展缓慢;第二盘果多在4月上旬末开始发病,4月底至5月初进入发病高峰;第三盘果在第二盘果发病后15天开始发病,病果增至5月初开始下降。番茄灰霉病大发生的关键因子:一是低温持续时间过长。低温是日光温室番茄灰霉病发生的重要因子,北方节能日光温室中,温度长期偏低,从3月初至5月初的60多天,日均温在20℃以下的时间有14天,日均温高于30℃仅有1.5天,这个温度易诱发灰霉病。二是持续高湿是温室番茄灰霉病大发生的关键。北方节能日光温室中湿度居高不下,从3月初至5月初的60多天里,平均相对湿度都在80%以上,有的接近90%。日平均相对湿度高于90%持续时间长达12h以上,日相对湿度低于70%的时间在6h以下,很易诱发灰霉病。辽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表明,在每天中,90%以上的相对湿度持续8h以上,灰霉菌就能完成侵染、扩展和繁殖。生产上每天的高湿持续时间都超过12h,只要有带病幼苗,很易造成番茄灰霉病严重发生或流行。
防治方法 ①选用新育出的抗灰霉病品种。大番茄抗病品种有朝研219(辽宁)、北斗1号、大唐番茄(西安)、胜美番茄(天津)、朝研粉冠、红帝番茄、苏粉9号、世纪星F1(金世纪)。樱桃番茄抗病品种有粉玫瑰。②大棚采用高温烤棚。7~8月高温季节密闭大棚15~20天,利用太阳能使棚内温度达到50~60℃,进行高温闷棚消毒。③清洁田园,及时摘除病叶、病花和病果,放入塑料袋内拿到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尤其在番茄坐果后及早摘除残留的病花瓣可有效地防治
罕见的番茄灰霉病菌核阶段(张石新摄)
生于番茄果实上的灰葡萄孢
1—分生孢子梗;2—分生孢子
番茄灰霉病的发生,防效达90%以上。采收后彻底清除病残体。④从定植到盛果期前,番茄、樱桃番茄均处在易感染灰霉病的环境中,因此通过改变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等,进行生态防治。一是低温期采用夜间加温的方法,降低大棚内湿度,缩小日夜温差,减少叶面结露持续时间。二是合理通风降湿,使棚室远离灰霉病的发病条件。提倡采用农用空调器进行升温和排湿。千方百计把棚室内相对湿度高于90%持续的时间缩短至6h之内。白天棚温达33℃时开始放风,使上午温度保持在25~28℃,下午保持在20~25℃,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一般日落后应短时间放风,当温度降至20℃时关闭通风口,使夜温保持15℃左右。早春则根据棚室内温度回升情况,掌握通风时间。控制浇水,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水。浇水应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后马上关闭通风口,使棚温升到33℃,保持1h,然后迅速放风排湿;3~4h后,若棚温降至25℃,可再闭棚升温至33℃持续1h再放风,这样可有效降低棚内湿度,减少发病。⑤提倡用生物农药。于发病盛期喷洒6%井冈·蛇床素可湿性粉剂每667m2用药60g,也可用BAB-1枯草芽胞杆菌菌株发酵液桶混液,每毫升含有0.5亿芽胞,对番茄灰霉病防效83%~90%;还可选用每克100万孢子寡雄腐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于初见病斑或连阴2天时开始喷药,7~10天1次,连续防治2次;或用2.1%丁子·香芹酚水剂600~800倍液。⑥药剂防治。经过10多年抗药性监测,山东、河北番茄主产区对多菌灵、腐霉利、异菌脲、嘧霉胺普遍产生了抗药性。这些地区生产上不要再用这4种杀菌剂防治灰霉病了。现提倡:a.早用药,棚内定植前每立方米用硫黄10g进行烟雾熏蒸消毒,密闭2天后通风2天去味后才能定植,确保苗入无病棚。定植前用保护性杀菌剂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8.75%恶唑菌酮·锰锌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使苗带药进棚。定植后15~20天进行第1次喷药,预防土壤中的病残体与菌核产生的分生孢子侵染幼苗。这次用药对重茬3年以上的大棚特别重要,既可延缓灰霉病的发生,还可减少用药次数,省工省力,做到预防为主,提高防效。b.巧用药,残留的花瓣和柱头是灰霉病的主要侵染点,目前番茄普遍采用喷、蘸花技术,增加了灰霉病的侵染点,是造成灰霉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可在进行防落素喷花的同时加入0.1%的乙霉威或嘧霉胺等,当番茄1个花穗上开2~3朵花时,可喷花1次,有50%左右的花开时再喷1次。也可在蘸花液中加入0.1%的上述药剂,防止花期染病。若定植后或花期均未用药,在浇第1穗果水之前必须喷药防治,避免浇水后容易引起灰霉病大发生,烂果严重,所以喷药后第2天才能浇水。喷药的重点是花和幼果。c.使用不同剂型的农药,灰霉病发生后,温室保护地一般在夜间使用粉尘剂或烟雾剂,如5%乙霉威粉尘剂或百菌清、异菌脲、腐霉利烟雾剂进行熏治,也可用康普润静电粉尘剂。晴天上午可使用50%异菌脲1000倍液混加27%碱式硫酸铜5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混加50%异菌脲10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混加50%腐霉利1000倍液,也可单用41%聚砹·嘧霉胺水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混加5%乙霉威5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混加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750 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