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兔痘
兔痘是由兔痘病毒引起兔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各种年龄兔均可发生,以幼兔、妊娠母兔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临诊表现淋巴结肿大,眼炎,皮肤上出现红斑与丘疹。其特征是皮肤痘疹和鼻眼内流出多量分泌物。本病直接对兔业的皮、毛收购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病原】病原为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的兔痘病毒。为双股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多砖形或圆形的病毒粒子(图1-2-1),在抗原性与牛痘病毒很接近,各种动物的痘病毒分属于各个属,各属病毒在形态、构造、化学成分和抗原性方面大同小异。兔痘病毒易在10~12日龄的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繁殖,可产生小痘疱病灶。细胞培养,兔痘病毒能在兔肾脏、睾丸和兔胚单层细胞内繁殖,细胞出现病变和空斑,在病变细胞浆内有包涵体。兔痘病毒可分为痘疱型和非痘疱型,前者能凝集鸡红细胞,后者不能凝集鸡红细胞。本病毒对热、阳光及多数消毒剂敏感,58℃时5分钟即被杀死,但耐干燥和低温,在干燥的空气中,可存活40~50天左右。
图1-2-1 痘病毒
【流行特点】本病只有家兔能自然感染发病,各年龄家兔均易感,但幼兔和妊娠母兔致死率较高。病兔为主要传染源,其鼻腔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污染环境,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和交配而感染。本病在兔群中传播极为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幼兔死亡率可达70%,成年兔为30%~40%。
【临诊症状】本病潜伏期2~9天,后期达14天。病兔初期表现发热至41℃,流鼻液,呼吸困难。全身淋巴结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腘淋巴结肿大坚硬。发病5天后在皮肤出现红斑性疹,发展为丘疹,丘疹中央凹陷坏死成脐状,最后干燥结痂。病灶多见于眼睑、耳、口、腹背和阴囊处(图1-2-2)。病兔轻者表现羞明流泪呈眼睑炎,严重者发生化脓性眼炎或弥漫性、溃疡性角膜炎,甚至角膜穿孔,患虹膜炎和虹膜睫状炎(图1-2-3)。公母兔生殖器均可出现水肿,发炎肿胀(图1-2-4),孕兔可流产。通常病兔有运动失调、痉挛、眼球震颤、肌肉麻痹的神经症状。病兔经7~10天死亡,也有的几周内死亡。
图1-2-2 兔痘病兔耳朵出现的丘疹
图1-2-3 兔痘病兔眼睛表现的弥漫性角膜炎
图1-2-4 兔痘病兔睾丸出现的炎性肿胀
自然发病的兔痘,病兔表现发热、不食、精神不安,出现结膜炎和下痢,无丘疹感染病兔一周内死亡。据报道,病兔经5天潜伏期后,病兔表现食欲废绝、腹泻,一侧或两侧眼睑炎(图1-2-5)。1~2天后,在口、鼻、耳廓、腹部、背部、阴囊皮肤,肛门和肛门周围出现斑点,然后变成1cm、微凸红色坚硬的丘疹(绝不变成水疱和脓疱症),还能发生在生殖器官上。个别病例有神经症状,表现运动失调、痉挛、眼球震颤,有些肌群发生麻痹。肛门、尿道括约肌发生麻痹,同时继发支气管肺炎、喉炎、鼻炎、胃肠炎,妊娠母兔流产。感染7~10天死亡,慢性拖至几周死亡。
图1-2-5 兔痘病兔表现的眼睑炎
【病理变化】病变主见皮肤、口腔、呼吸道及肝、脾、肺等出现丘疹或结节;淋巴结、肾上腺、唾液腺、睾丸和卵巢均出现灰白色坏死结节;相邻组织发生水肿和出血。
【诊断】根据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不难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分离鉴定病毒,或做血凝抑制试验等血清学试验。
【鉴别诊断】本病特征性临诊症状是皮肤上出现红斑性疹,发展到丘疹,丘疹干燥形成浅表痂皮,绝不形成水疱和脓疱,可与兔的葡萄球菌病加以鉴别。其次将病料涂片镜检,可见包涵体,而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镜下可见圆形或卵圆形葡萄串状金黄色葡萄球菌。
【防控】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兔舍的清洁卫生工作,对兔粪、尿及时清除,可用3%石炭酸、0.1%碘液、百毒杀等进行消毒,对有临诊症状的病兔进行隔离、治疗或淘汰。目前在对本病的传染来源还不太明确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可用抗菌药物口服或注射,同时在饲料内添加抗病毒药物和多种维生素(最好添加复合维生素B),增强皮肤抵抗力以减少本病的发生。受疫情威胁时,可用牛痘苗作预防注射。据资料介绍,国外用利福平对兔痘病毒有效,也可用中药治疗;对局部用0.1%高锰酸钾清洗,后用碘甘油或紫药水涂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