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狼纛:突厥汗国的历史与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狼的后裔

自先秦以降,中国的北方常常有强大的游牧部族为患。秦汉帝国时代,让中原王朝心惊肉跳的有来去如风的匈奴人,此后继起的又有鲜卑、柔然。6—8世纪这个阶段,令隋唐帝国不得安寝的则是北方突厥人。突厥人的铁蹄所至,纵横欧亚两大洲。他们对南面的农耕和绿洲文明产生了强烈的威压态势。突厥人不仅役使控制中亚绿洲国家,甚至多次兵锋直指黄河流域,令中原士大夫们闻风丧胆。在这一二百年间,对于中原隋唐王朝而言,盘踞在北方、西北的突厥人实在就像一场挥之不去的噩梦。

汉画像石中的匈奴人形象

由于语言不通,中原王朝对于北方民族的称谓有的采用音译,有的直接用蔑称,它们的来源又大多线索不明,因此经常让后人感觉十分费解。突厥的名字即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突厥碑铭中,突厥人自称为Türk。汉人大概最初是通过属于蒙古民族的蠕蠕(柔然)人那里得知突厥的,因此在读这个词的时候受了蒙古语因素的影响而加入了蒙古语的复数表现形式-u t/üt。所以,Türk一词到汉人这里便读成了T’ut-kut,或者Türküt,音译为突厥。根据《北周书》的记载,突厥人原先在金山之阳给蠕蠕人当锻工。金山即现代的阿尔泰山。阿尔泰一词译自突厥语Altai,意为黄金。因而现代英语称阿尔泰山为金山(Golden Mountains of Altai)。金山的形状特别像兜鍪,居住在这里的突厥人便以“兜鍪”自名,而“兜鍪”在突厥语中的读音近似“突厥”。现代突厥语中,还有一些语言称兜鍪为Tugla。清代对准噶尔部和回部进行的语言调查也发现,在两部的语汇中,兜鍪发音为Tulka、Tulga。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分析,Tugla、Tulka的读音都和“突厥”近似。

关于突厥的起源,主要有三种不同的传说。

第一种说法,突厥源自于西海。据称,突厥王族的阿史那氏原来居住在西海之上。邻国攻灭阿史那之国,将男女老幼全都杀死,仅留下一名婴儿,砍掉手脚,丢弃在大泽中。有一头母狼经常叼肉来喂养这个男婴,男婴才得以活下来。男婴长大后,母狼与之交配并怀了孕。当仇敌前来追杀的时候,母狼如有神助,倐忽之间飞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西北山,在一洞穴中生下十个男孩。这些男孩中,以阿史那为姓的那个最为贤能,于是,就让他当了头领。阿史那在自己的牙帐之外树起绣有狼头图腾的大纛旗,以此来表示不忘根本。

第二种说法,突厥原为平凉杂胡。北魏太武帝灭沮渠氏时,阿史那带着五百家投奔蠕蠕,从此世代在金山锻铁,因而又叫突厥。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则突厥这个名称来自于鲜卑语。

第三种说法,突厥之先出自于匈奴之北的索国,部落大人名叫阿谤步。他的十七个兄弟中有一个叫伊质泥师都的系狼所生,能呼风唤雨。伊质泥师都娶夏神和冬神之女为妻,生了四个男孩。四个男孩一个化作白鸿;一个在阿辅水、剑水之间立国,称为契骨;一个居于处折水;大儿子讷都六设住在践斯处折施山。讷都六设教山中的阿谤步人使用火,因而被推为首领,号突厥。讷都六设的十个儿子都随母姓,最小的老婆所生姓阿史那。讷都六设死后,十个兄弟要推出一位来当头,事先约定谁向树上跳得最高就选谁。年轻的阿史那最终胜出,被推奉为首领,号阿贤设。这则传说中的契骨,又译坚昆、结骨、黠戛斯,是现代吉尔吉斯民族的祖先。传说中,契骨与突厥本为兄弟,曲折地反映出古代契骨与突厥曾经经历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共处,并且关系密切。在现代民族和语言分类中,吉尔吉斯属突厥民族,其语言为突厥语。所以,契骨和突厥为兄弟的传说,绝不是凭空的杜撰。

曾经有一些学者花了很大力气想追问突厥起源的哪一种传说更接近真实情况,最终还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古代的一些事情,留下的信息很多是不完整的,也不准确的,要想把所有的事情都搞个水落石出,也不大容易。换一个思路来看这个问题,不同的传说都有不可信据的部分,同时也包含合理的成分在内。关于突厥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很可能是其族群内部成分来源复杂多样的一种反映。这是符合游牧民族的一般情况的。通过首领旗纛上绣金狼头这一点,可以推测突厥是以狼为图腾的。还有一些例子有助于支持这个推测。突厥有时设立“附邻可汗”,侍卫军士也称“附离”。附邻、附离,都是突厥语böri(狼)的音译。可汗以附邻为号,是取其贪杀之意。因而古人说,突厥以狼头为纛旗的标识,也以狼命名,是不忘他们本为狼所生。突厥布古特碑碑额上镌刻的母狼哺育男童的浮雕,生动地反映了突厥的传说与崇拜。崇拜狼,以狼为图腾,还从一个层面反映出突厥民族早期的活动地域是在森林草原地带。

然而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以狼为图腾并不是突厥人的专利,在北方民族中是悠久而普遍的传统。突厥之前的乌孙、高车,突厥之后的蒙古,都奉狼为图腾。根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乌孙王昆莫由狼乳养长大。又据《北史·高车传》,高车部的始祖也是狼。以狼为父鹿为母的崇拜在蒙古人中表现得非常清楚。《蒙古秘史》:“成吉思汗的根源。奉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和他的妻子豁埃·马阑勒,渡过大湖而来,来到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合勒敦山扎营住下。他们生下的儿子为巴塔赤罕。”孛儿帖·赤那意为苍狼,豁埃·马阑勒意为白鹿。蒙古人迁到蒙古高原之后,从狩猎转变为游牧,其间受到了草原民族诸多影响。将狼父与鹿母的传说相结合可能与这种变迁有很大关系。

突厥布古特碑母狼哺童浮雕

关于突厥民族起源的传说故事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即突厥人是在阿尔泰山至天山(博格达山)一线活动时,才开始逐渐形成部族意识的。因此,残存的关于早期历史的模糊记忆,才使得他们将部族名称或者先人发祥地与这些地方挂起钩来。据称,突厥可汗在于都斤山建牙之后,还年年率领贵族祭拜高昌西北山中的先窟。高昌西北山,就是天山的某一段。

从进入历史到实体消亡,突厥汗国存在了将近200年的时间。这段历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552年至583年,是汗国的形成期。第二阶段,从583年突厥汗国分裂,至659年西突厥汗国灭亡,是突厥汗国东西分立时期。其间,630年东突厥汗国灭亡。第三阶段,从630年至679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南徙附唐,漠北代之而起的是同属于突厥系统民族所建立的薛延陀汗国。第四阶段,从679年至745年,这一阶段为东突厥汗国复兴期。从745年以后,作为政治实体的突厥汗国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高昌北山一角

在突厥兴起以前,北方草原的霸权掌握在柔然手中。6世纪中叶,突厥趁势而起,逐步成为欧亚草原无比强大的新兴霸主。取柔然而代之,是突厥发展史上一场成功的翻身仗。

柔然是4世纪末5世纪初兴起于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强大游牧民族。柔然在中国古代的典籍里也被称为蠕蠕、芮芮、茹茹,等等。蠕蠕,就是蠕虫的意思,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柔然人侮辱性的称呼。《魏书·蠕蠕传》称:“世祖以其无知,状类于虫,故改其号为蠕蠕。”北魏拓跋氏对柔然的蔑称表明,此时柔然的文明程度还远低于鲜卑。山西云冈石窟是北魏皇室开凿的大型石窟。由凉州来的高僧昙曜所主持最早开辟的五个洞窟,习称昙曜五窟。昙曜五窟的大型佛像实际上是以北魏五位皇帝为原型雕凿的。昙曜五窟之一的第18号窟,大致开凿于北魏和平年间(460—465)。该窟门口西壁有一段《茹茹造像题记》的残文,大约题写于6世纪前期。残文首行书写“大茹茹国”的字样。从这个称谓来判断,柔然在当时也接受使用茹茹这一名字以自称。

和大多数游牧民族一样,柔然的族源也是一个令学者们备感困扰的难题。中国古代史籍给出了几种不同的说法,现在人们多倾向于认为柔然是“东胡之苗裔”,也就是说,柔然人和属东胡系的鲜卑人是同一个种族的。曾经有人怀疑,东胡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中的通古斯语族,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东胡所操的语言应当是阿尔泰语系中的蒙古语族。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也表明,柔然人的语言恰恰是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这一成果为进一步确证柔然人的种族归属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很多学者相信,柔然人就是欧洲历史书中所习称的阿哇尔人(Avars)。阿哇尔一名最早见于希腊史家普利斯库斯(Priscus)的著作。据称,461—465年,居住在太平洋沿岸的阿哇尔人,因大洋雾气、龙蛇的侵扰,又受到其他民族的逼迫,遂向中亚迁移。阿哇尔人的迁移迫使萨维尔(Savirs)族向西奔逃。萨维尔族的奔逃又使得原居住在邻近东罗马帝国的三个民族逃离本土,并遣使向东罗马请求援助。7世纪上半叶,狄奥菲拉克图斯记载:突厥可汗在589年致东罗马帝国皇帝莫里西马斯的信中说,他征服了嚈哒之后,又击溃了阿哇尔人,其幸存者逃入了桃花石汗(Taugast,即中国)和勿吉(Mukrit)。另有文献记载阿哇尔人在558年派人到东罗马帝国请求在帝国境内居住。此后阿哇尔人越过了高加索,出现在多瑙河中游的匈牙利平原上,568年建立了阿瓦尔汗国,直至9世纪灭亡。但是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阿哇尔更可能是原为匈奴部落之一的悦般人。这一说法很值得重视。

277年,拓跋鲜卑的神元皇帝拓跋力微死后,各部落相继叛离,国内形势纷乱。后来拓跋鲜卑分为三部,猗卢领其中一部,居住在今天的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猗卢后来南掠并州(今山西太原),又迁杂胡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五原、朔方等处,西渡黄河击匈奴、乌桓等部,他的势力“自杏城以北八十里,迄长城原,夹道立碣,与晋分界”。307年,猗卢统摄三部,力量进一步扩张,势力范围东起濡源,西达河套,南越长城,北抵漠北。

柔然的始祖木骨闾原本是神元皇帝拓跋力微掠得的一名奴隶,后来被豁免而当了骑兵。当猗卢在位时,木骨闾违犯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木骨闾于是逃奔于沙漠,纠集一批亡命之徒,投靠纥突邻部,从鲜卑部落中分离出来。木骨闾死后,他的儿子车鹿会继位,才真正统有部众,自号柔然。此时的柔然还臣服于拓跋鲜卑的代国,每年都要进贡马匹、貂皮等物。根据季节的不同,他们的游牧地点南北移动,冬天迁徙到漠南,夏天则返回漠北。柔然在第五代首领地粟袁死后分裂为东西两部。地粟袁的长子匹候跋居东,次子缊纥提在西。代国昭成皇帝什翼犍死后,缊纥提转而投靠匈奴刘卫辰。

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瓦解,原先受前秦控制的部族遂乘势而起。386年,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伦河)即位,建立北魏。此后,拓跋珪北征库莫奚,西讨解如部,袭破高车各部,征服贺兰、纥突邻、纥奚诸部,基本镇服了塞外各部落,大大向外扩张了势力。至此,拓跋鲜卑与柔然的矛盾凸显了出来,它们之间的战争就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391年,即北魏登国六年冬,道武帝拓跋珪亲率大军征讨柔然。大将长孙肥追击至涿邪山,匹候跋被迫投降。遭擒获的还有缊纥提之子曷多汗及社仑、斛律等柔然贵族数百人。缊纥提企图逃奔刘卫辰,在跋那山(今内蒙古包头西北)遭拓跋珪追击,只得率部投降北魏。拓跋珪将缊纥提诸部迁置于云中,柔然遂臣服于拓跋鲜卑。同年稍晚一些时候,拓跋珪又平灭匈奴刘卫辰所部,控制了黄河以南各部。

内蒙古出土的鲜卑金饰上面刻有“猗”字样

登国九年(394),迁居于云中的曷多汗和社仑率部西走。长孙肥追至跋那山,斩杀曷多汗。社仑带领余众逃奔匹候跋。匹候跋将社仑安置在汗庭以南500里处,并派四个儿子监视他。不久,社仑袭杀匹候跋,在劫掠了五原以西一带之后,逃往漠北。在漠北广大的空间里,柔然逐渐发展强大,成为困扰北魏的劲敌。

柔然得于漠北培养势力,还应当联系当时中原地区的局势来分析。这一时期,北魏正欲准备南下向黄河流域发展,统一中原,军事力量主要用于对付后秦与后燕,对北边的经营相对削弱。这一形势对柔然势力的重新崛起无疑是很有利的。社仑乘机在漠北扩展势力,并与后秦联合共敌北魏。在蒙古高原的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击败铁勒斛律部与拔也稽部之后,柔然势力更加强大,蒙古草原上的各部族纷纷臣服。柔然的势力东届朝鲜故地,西逾阿尔泰山,南邻北魏,北及贝加尔湖。402年,社仑在匈奴故地建立了汗庭,自称丘豆伐可汗。“丘豆伐”意为驾驭开张,这一称号清楚地表明了社仑的勃勃雄心。

社仑三传至牟汗纥升盖可汗,柔然的势力臻于极盛。柔然与北魏进行了多次战争。为暂时缓冲柔然的势头,北魏在河北赤城至内蒙古包头一带修筑长城2000余里,派兵驻守。424年,柔然乘北魏国丧之际,大兵攻入云中,将新继位的道武帝拓跋焘困在其中。为了能够全力对付南方的刘宋政权,统一南北,拓跋焘决计先征讨柔然,以解决后顾之忧。但北魏朝廷在是否征伐柔然的问题上意见分歧,多数人反对出兵,只有世家出身的崔浩坚决支持道武帝,崔浩说:

 

今不先破蠕蠕,则无以待南寇。南人闻国家克统万以来,内怀恐惧,故扬声动众以卫淮北。比吾破蠕蠕,往还之间,南寇必不动也。且彼步我骑,彼能北来,我亦南往;在彼甚困,于我未劳。况南北殊俗,水陆异宜,设使国家与之河南,彼亦不能守也。何以言之?以刘裕之雄杰,吞并关中,留其爱子,辅以良将,精兵数万,犹不能守。全军覆没,号哭之声,至今未已。况义隆今日君臣非裕时之比!主上英武,士马精强,彼若果来,譬如以驹犊斗虎狼也,何惧之有!蠕蠕恃其绝远,谓国家力不能制,自宽日久,故夏则散众放畜,秋肥乃聚,背寒向温,南来寇钞。今掩其不备,必望尘骇散。牡马护牝,牝马恋驹,驱驰难制,不得水草,不过数日,必聚而困弊,可一举而灭也。暂劳永逸,时不可失,患在上无此意。今上意已决,奈何止之!

 

崔浩对当时的形势做了深刻分析。南方的刘宋王朝自北魏灭亡大夏国以后,就一直担心北魏南侵,将大批的军队调往江淮一线防卫,而柔然未加防备,若大举进攻柔然,必可一战成功。平灭柔然,可以一劳永逸,去除后顾之忧,也无须担心刘宋政权乘机北伐。假使刘宋大军真的跨过淮河北进,北魏的骑兵在对刘宋的步兵作战上是处于优势的。退一步说,刘宋大军哪怕取得了黄河以南地区,也无力防守。总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征讨柔然势在必行。

崔浩的支持更坚定了道武帝的决心。于是,北魏两路出兵,道武帝亲率大军从东道挺进。北魏军轻骑突进,大破柔然。柔然士兵狼狈四散,窜伏山谷。高车部也乘机抄掠,柔然势力大蹙,三十多万人降魏。柔然可汗大檀向西逃窜后愤悒而死,其子吴提继位。

柔然势力向南扩张的时候,也向西域渗透。为了帝国的安全和发展,5世纪的中期,北魏多次和柔然发生了争夺西域的战争。虽然屡受重创,但柔然的核心势力仍保全了下来。460年,柔然攻破高昌(今新疆吐鲁番),杀沮渠安周,扶持阚伯周为高昌王。直至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阿伏至罗率部分离出去,在车师自立政权,柔然的实力才大为削弱,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此后柔然受到的最大威胁就来自高车,柔然与高车的战争一直没有断过。487年高车人反对柔然的战争中,突厥可能参与了高车一方反对柔然。516年,柔然在丑奴的统治下有过短暂的复兴,大破高车国。不过好景不长,柔然随即发生了内乱。北魏抓住这个机会,使柔然东部的阿那瓌和西部的婆罗门相对立,并借之抵挡高车人的进犯。

北魏灭亡以后,中原地区形成了东西魏并立的局面,双方相持不下,为柔然再次复兴提供了机会。阿那瓌一面侵犯东西魏的北方边境,一面击败高车。他注意吸收汉族文化,重用汉人,改革制度,形成了与东西魏相抗衡的格局。东西魏争相拉拢柔然。西魏文帝以化政公主嫁给阿那瓌的兄弟塔寒,自己则娶阿那瓌的长女为皇后。东魏以兰陵长公主许嫁阿那瓌的儿子菴罗辰。在东西魏对立的政治格局下,柔然左右其手,从中渔利。后来突厥对于中原大对立政权也采取同样的态度,当是受了柔然人的影响。

东西魏自然不满柔然人的欺凌,但由于形势的需要只得忍气吞声。两国都在等待机会,寻求新的盟友以对付柔然。这个机会不久就来临了。552年,原臣属于柔然的突厥人崛起,使柔然人的大好局面一去不复返,也从此改变了欧亚草原的历史格局。突厥之所以能迅速地兴起有多方面的因素。当时北方草原的宗主国柔然已在高车和北齐的打击下日益衰弱,中原地区两大政权对峙,无暇经略北方。各大政权的削弱为突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和空间,使得突厥较少受牵制和压力,发展比较顺利。

突厥汗国的建立者是土门可汗(Tuman),Tuman的意思是万人长。546年,原臣属于柔然的铁勒部起兵反对柔然的统治。土门率领所部打击铁勒,取得了重大胜利,降服5万多落的铁勒人,从此势力大增。历史的经验表明,欧亚草原上的政治向来是凭实力说话的。当一个部族强大的时候,就会逐步吞并周边的弱小部族,扩大地盘。而当一个部族衰弱时,便不得不沦为附属,甚至被并入另一个强大的部族。突厥民族的发展也遵循着这一规律。并吞了大批铁勒人之后,土门大概是想要借着实力的增强来提升地位,于是向柔然可汗阿那瓌提出求婚。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土门向阿那瓌求婚是要娶谁,按通常的情况推测,很可能是阿那瓌的女儿。倘若阿那瓌应允了土门的请求,那就无异于宣称突厥和占统治地位的柔然是平等的。这显然是阿那瓌所不能接受的。一方面,土门估计得过于乐观了,事情并不像他想象得那么简单;另一方面,阿那瓌很可能是对形势判断不足,低估了突厥的发展势头。因此,当听到土门的要求后,阿那瓌勃然大怒,派人前去责骂土门:“你们只不过是我的铁匠,怎敢妄然提出如此放肆的要求!”受到这般侮辱,土门再也按捺不住,一怒之下杀死了阿那瓌派来的人,和柔然断绝了关系。从后来事态的发展来看,显然土门此举绝非意气用事,而是对形势有了相当明确的把握,因此才敢借机发作与柔然翻脸。

突厥和柔然不睦,首先导致了几个势力之间关系的重组,并最终变更了欧亚草原地带的政治态势。和柔然翻脸之后,土门开始寻求新的盟友支持。由于在此之前,西魏曾经派遣使节通好,于是,土门转而向西魏求婚。551年,把持西魏政柄的宇文泰把长乐公主许嫁给了土门。与西魏联姻使突厥得到了有力的后援,势力进一步发展,达到今天的河北、山西一带。552年春天,土门带领突厥军队大举进攻柔然,从而拉开了向北扩张的序幕。阿那瓌战败被虏自杀,柔然残部分裂为三:阿那瓌的儿子菴罗辰、堂弟登注俟利发以及他的儿子库提,带领人马投奔了北齐;滞留在漠北的人马则分为两部,东部以登注俟利发之子铁伐为主,西部则以阿那瓌的叔父邓叔子为首。

北齐天保四年(553),北齐文宣帝高洋送登注俟利发和他的儿子库提返回漠北。当时恰逢铁伐被契丹人所杀,登注俟利发被拥立为主。时隔不久,登注俟利发又遭部落大人阿富提杀害,柔然人再立库提为主。就在这一年的年底,突厥再次大举进犯,库提仓皇逃回北齐境内。高洋废库提,另立菴罗辰,并把他们安置在马邑川(今山西朔县一带)。菴罗辰不堪忍受北齐的控制,在554年带了5万人马出逃,遭到北齐追击,只得再向北逃窜。第二年,高洋北击柔然,战果丰硕,随之在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今山西大同一带)筑起了长达900多里的长城。柔然的东支至此土崩瓦解。

在东支败亡的同一年,突厥木杆可汗统兵大败西部柔然,邓叔子率部投靠西魏,但最终未能逃出突厥人的手心。此时正值突厥与西魏交好,突厥人担心柔然残部会借助西魏的力量死灰复燃,多次派遣使者向西魏施加压力。掌控西魏大权的宇文泰只得答应突厥的要求,将邓叔子等3000人交给突厥使臣,在青门之外斩首。其余中男以下配给王公家为奴。

至此,曾经称雄草原一时的宗主国柔然汗国完全崩溃。突厥人取而代之,雄张漠北,凭陵中夏,拉开了长达近200年的突厥汗国时代的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