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三 家业长青,事业长兴
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业已遇到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是家业传承。中国的家族企业,当前都进入了传承阶段,即第一代创业者的子女开始执掌企业的时代。对于中国家族企业而言,这个阶段无疑极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家族企业能否顺利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老一辈筚路蓝缕,历经千辛万苦开创的事业,如何传承并发扬光大?选择何种模式让子女接班最为合适?这些现实而严峻的问题都摆在第一代企业家的面前。一旦处理不好,轻则企业资产灰飞烟灭,重则子女失和甚至走向更坏的结局。
迄今为止,一提起家族企业,总有人戴着有色眼镜,将其看作管理不规范、裙带关系盛行的夫妻店。大可不必。家族企业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商业模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占比超过40%。美国家族企业占美国企业总数的86%,创造了美国64%的GDP,雇用了美国50%以上的劳动力,是其产业结构中的主要力量。在中国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也占据绝大多数。
《家族企业》一书的作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哈罗德·詹姆斯指出:“家族是国家和市场的居间存在”。他认为:“由于家族公司比较能够建立信任感,而信任感又有助于在市场失效时做出回应,因此能更有效地建立与市场资本的关系。家族提供了一种很有价值的人力资本或者说社会资本。”中国则有民谚曰:“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正如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指出的那样:“中国属于低信任文化国家,信任只存在于血亲关系范围内,超出血缘关系的信任程度明显降低。”因此,改革开放初期创业的民营企业,基本上都是以家族企业的形式创建的。在这些家族企业中,信任度高,沟通成本低,运作顺畅,为企业初创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时至今日,家族企业继承问题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成为一个难题。
按照美国布鲁克林家族企业学院的研究,70%的北美家族企业没有传到第二代,88%的家族企业没有传到第三代,只有3%的企业在第四代以后还在经营。在东南亚国家进行的研究则揭示,华人家族企业在第一代向第二代交棒时,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在五年内平均缩水六成。在中国的研究也表明,A股上市家族企业在传承过程中市值平均缩水四成以上。华人与美国家族企业的最大差异是到了第三代,只有极少数华人家族企业在实现制度化管理方面取得成功。这里面既有东西方文化差异,也有家族企业自身建设问题。
方太集团可谓是中国家族企业传承方面的成功典范。我主持的《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录》大型研究项目,曾在2015年5月21日赴方太集团电视深入访谈了方太第一代茅理翔和第二代茅忠群这对父子,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深入探讨了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茅理翔先生认为,当今中国民营企业到了“三期”时代:传承的高峰期、传承的危机期、转型的洗牌期。
而方太集团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其“创业式传承”过程。1994年,茅理翔先生将刚从上海交通大学硕士毕业的茅忠群唤回,希望其继承家族企业。为了这一份传承,父子俩“约法三章”,当时55岁的茅理翔先生全面交班,放手让茅忠群一搏,而被称为“小茅总”的茅忠群发扬了工匠精神,创新性地开创了厨具生产新局面,而且极有特色地将儒家思想和现代企业管理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方太特色的儒学商道,创建了今天拥有中国高端厨电领先品牌的方太集团。
有学者研究认为,第一代创业企业家,在其创业过程中要完成五件事:
1.完成第一桶金的积累。
2.找到一个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行业。
3.描绘一幅愿景。
4.找到一个或者一群后继者。
5.为企业留下一套好的制度。
方太的茅理翔、茅忠群父子密切配合,不仅将这五件事很好地完成了,更为中国家族企业传承做出了杰出榜样。
浙江大学陈凌教授带领其研究团队,多年致力于家族企业研究,不仅创建了服务家族企业的企业家学院,出版了不少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且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举办了相关培训班,努力推广行之有效的家族企业传承模式,为中国家族企业传承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如今,他的新作《茅理翔:创业式传承》一书即将付梓,我得以先睹为快。通读全稿后,深感此书对方太集团从茅理翔先生创业伊始,直至当今方太文化与超越利润、富有社会责任的追求,做了全景式扫描和深入剖析。书中材料丰富、翔实,观点深刻、系统,论述生动、流畅,既是一部具有启发性的学术著作,同时对于正面临传承大业的中国众多民营企业家来说,又是一个可资系统借鉴的极好案例。
承蒙陈凌教授请我作序,深感惶恐之余,写下上述思考。谨以复命。
是为序。
苏勇
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
2018年9月28日于复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