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EDGE, A TO Z(PARS PRO TOTO)
Edge,以偏概全的回答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
伦敦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馆长,《策展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Curating)编辑,合著有《日本项目:新陈代谢派访谈》(Project Japan:Metabolism Talks)。
包容合并
互联网令我想到更多的是包容合并,而不是除异排外。
起源
说到我的策展思维,我的灵感应起源于前互联网时代。1985年,我遇到了有远见卓识的瑞士画家彼得·菲施利(Peter Fischli)和大卫·魏斯(David Weiss)。同他们的一席谈话使我解放了自己关于展览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及策展应如何还原真实的想法。互联网的到来对我而言是一个触发点,它让我更多地用乌力波列表(Oulipian list)的模式来想问题,这种列表模式是虚实结合且发展的,它往往具有非线性。你会发现,这个列表是不完整的。翁贝托·艾柯(Vmberto Eco)称万维网为“列表之母”,它具有无穷多的定义,并在持续地进化发展。
策展世界
互联网令我想到了广义上的策展概念,它源于拉丁语中的“curare”一词,策展原来是指“保管博物馆的物品”。而随着艺术的发展,策展一词的含义早就有所改变了。正如艺术不再局限于古典画派,策展也不仅仅是指画廊或博物馆,而是扩展到了各个层面。一种十分模糊同时又非常专业的策展概念被人们更广泛地使用,人们谈论着“网络策展”的概念,这标志了重新发现艺术策展将成为21世纪的社会工具这一历史时刻。
与世隔离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我们日夜都会被电话和传真打扰。长久上网的事实更让我意识到拥有专注时刻的重要性。若想要远离外界的干扰,我必须处于完完全全的离线状态。我在家的时候一般不再接电话,只在有预约电话的情况下才接。保罗·陈说:“网络在线的世界纷繁美丽,而离线的世界却是高尚的。”
打破叙述的连贯性
从立体派画家和爱森斯坦到布莱希特,再到后来的克鲁格和戈达尔,电影蒙太奇作为一种打破时间和空间连续性的手段,一直是先锋艺术家们的主要叙事策略。就先锋派整体来说,至关重要的是,这种手法被当作一种“打破”传统叙事的方式。而互联网则已经使打破和组接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今日,这种打破模式可以被利用并赋予诗意。它们可以在现实中创造新的连接、新的关系,以及新的现实:现实如同生命的蒙太奇,而生命如同打碎的现实。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很多个故事……
怀疑
在互联网中,技术与物质信息的不可靠性让我想到了一个概念——怀疑。我认为怀疑变得更普遍了。艺术家卡斯滕·霍勒(Carsten Höller)发明了与单纯的再现相反的“怀疑实验室”。他告诉我:“怀疑和困惑是深藏在我们心中的一种难以察觉的隐藏状态。它常常令我们不安,并使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价值观上的失败。”霍勒的信条是无为、不干涉。存在就是可为,无为也是可为的一种。“怀疑是活生生存在的,它会麻痹我们的确定性。”
发展中的展览
互联网使我感觉展览并非完成时,而是将来时。当我在策划一次展览时,我有时会想到随机算法、接入、传输、突变、渗透、循环等。互联网使我意识到展览并非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计划,而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
遗忘
不断增长、无所不在的互联网信息有时让我联想到遗忘的好处。人们急需一个拥有定量信息的有限生活空间吗?
写字及绘画
互联网的出现让我意识到了写字和绘画的重要性。早些时候,我都是用手写字来完成各种文稿,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应用范围愈发广泛,我却慢慢发现有些东西在渐渐遗失。因此我萌发了重拾写字的念头。我开始手写信件,然后扫描它们并发送电子邮件。作为一个画廊主,从专业角度来说,我认为在现阶段的艺术生产中,绘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家也可以在艺术学校的专业选择中发现这一点,绘画是一个非常容易出成果的领域。
身份
艾特尔·阿德南(Etel Adnan)说:“身份是可变的,身份在于如何选择。”
非现实的思考
未来是由过去的碎片组成的。互联网将人们的思维更多地带到了现在时,并提出了什么是当代性的内涵问题。最近,乔治·阿甘本(Giorgio Agamben)再读尼采的《非现实思考》时指出,那些人都没有完美地与自己的时代相一致。正是由于这种可变性、这种时代错误,他们往往比其他人更热切地感知到并想要得到属于自己的时间。阿甘本循着这个研究给出了他对“当代性”的定义:当代性是一个人有能力感知模糊性,而不被时代的光芒蒙蔽眼睛。
有趣的是,这又将我们带到了天体物理学对当代性的解释上来,即模糊的相对性。看似模糊的天空中,有许多光线正全速向我们奔来,然而却始终无法到达我们这里,因为光线起源处的银河系正以比光速更快的速度永不停歇地远离我们。互联网和反对现在时之说的观点使我认识到了当代性的紧迫。当代就意味着要不断回到当下,意味着我们要通过打破和反连续来对抗时间的同质化。
地图
在我看来,互联网提高了地图在我思维方式中的存在感。对地图(如谷歌地图和谷歌地球)进行制作、更改以及合作共享变得更加容易。在关注了社交网站多年以后,我开始将地理维度作为关注重点。
新地域
互联网的优势和劣势都加速(也反过来被加速)了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从一方面来看,同质化对世界艺术也会产生威胁。从另一方面看,差异化的全球性对话也有着空前的可能性。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来不乏巨大的转变,例如16世纪时艺术中心从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沿岸的转变。我们生活在一个世界中心逐渐向新地域转移的时期。在21世纪早期我们便见证了世界各地艺术中心百花齐放的发展状态。
无媒介生活,全新的生活
我越来越渴望无媒介的生活。在某些人看来,虚拟世界也许是对人体全新的解放和扩展,它也有可能威胁到人的身体。很多今天的视觉艺术家们会通过预约见面、去媒体化的主观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在音乐领域,唱片业的产业危机与现场音乐会的日趋流行同时存在。
平行现实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还出现了新的投票区、新的微型社区。作为一个能够产生无限多联结现实的系统,它偏向于通过多个职能各不相同的子系统进行自我繁殖。因此,这让我想到了平行现实的生产,我们可把它作为多元宇宙的见证(物理学家们可能会这么说)。并且无论好坏,互联网允许隐藏在“人造现实”中的平行现实展现自我并进行全方位拓展。
对抗遗忘
我认为进行尽可能多的采访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保留过去几十年的智慧之果——特别是20世纪先锋科学家们的成果。他们现在大多八九十岁了,甚至更老,他们也是我经常采访的对象。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没有接触过互联网,并且很容易被遗忘。瑞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告诉我,这种对抗可能会起到一个樊篱的作用,“以对抗在信息时代的核心中隐藏着的系统性遗忘,而实际上这很可能是它的秘密议程”。
21世纪的沙龙
互联网让我反思我该将谁引见给谁,思考在21世纪时是应该通过互联网来介绍别人,还是在沙龙中当面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