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许多人不喜欢科学,并不是真的不喜欢科学,而是被科学的某个“子集”吓坏了。相当多一些人因为数学、物理成绩不够好,而害怕科学,进而不喜欢科学、远离科学。而事实上,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非常聪明,智商并不低,他们在那个“子集”外的其他方面都表现得非常优秀。是那个“子集”败坏了科学的声誉!
那个子集通常指数理科学,包括算术、代数、平面几何、三角、立体几何等数学,以及力学、物理学、化学等离开了数学很难搞明白的一部分自然科学。
在近代科学发展史中,有两大科学传统:数理(类)科学传统和博物(类)科学传统。两大传统都为科学的发展、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博物学大致对应于西方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但中国学问中的“博物学”要比“自然史”广一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博物学是指,对大自然宏观层面的观察、记录、分类等,包括天文、地质、动物、植物、气象、农业、医药等学科的一部分知识。在中国古代,博物类学问相对于数理类学问要发达得多。就整个人类历史而言,博物类著作也远比数理类著作多得多,从业者也多。奇怪的是,通常的科学通史没有反映这一点。
西方历史上著名的博物学家有亚里士多德、普林尼、格斯纳、雷、布丰、林奈、居维叶、拉马克、赖尔、达尔文、华莱士、法布尔、劳伦兹、威尔逊等,中国则有郦道元、孙思邈、徐霞客、李时珍、高濂、陈元龙等。他们为生物分类学、农学、医学、地质学、比较解剖学、进化生物学、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等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就方法论而言,博物学与数理科学有着不同的探究方法,博物学强调的是从宏观的、整体的层面考虑问题,不过分追求深度。在方法论上,博物学不追求培根式的拷打自然,不追求伽利略、笛卡儿以来对大自然的过分数学化。
博物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对特大尺度和特别小尺度上的事物不太关心。太大的东西普通人看不到,太小的东西也看不到,它们都无法直接进入我们的“生活世界”。博物学比较在乎能用“米”和“年”这样尺度来度量的、与我们日常生活非常密切的事物。博物学强调识知(knowing)过程中“个人知识”的重要性。比如,《中国植物志》有80卷126册,记录植物三万多种,这些是“公共知识”,就算你购买了这些书,放在家里,它们也不是自己的知识。没有人能认出所有这三万多种植物,我们只有通过与大自然打交道,关注具体的每一种植物,并与植物志对比,把其中一部分“公共知识”变成“个人知识”,才算掌握了真知。
博物学的目标不在于竞技体育式的现代科技竞赛。现代科技强调的是快速,但快速对我们个体未必有好处,对我们国家也未必有好处,对我们地球也未必有好处。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类在近代的行为是过分冒险的、不理性的。
新的博物学需要什么样的工具?对于博物学来说,任何设备都可以用,最重要的“设备”还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工具,即我们的感官、我们的知觉能力、我们的感受力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伦理超越性,而这些恰好是现代人所缺乏的。现代人缺乏用眼、用心观察大自然的能力和愿望,但是人生下来,每个人本来都具有这样的能力和愿望,小学生、博士生、教授、普通老百姓也都可以从事博物学。只要有心、用心,我们就可以从事博物学。
博物学研究跟通常的实验室研究不一样,它重视在野外研究大自然,强调要尊重大自然,把敬畏自然作为一个前提条件。在敬畏自然的条件下,我们能够更深切地理解大自然史诗般的进化历程。博物学不应当是少数科学家关起门,在实验室里或把大自然圈起一个框、一个巨大的牛圈羊圈来做研究。
博物学不是传统意义不断冲击记录的论文大赛,百姓从事博物学并不要求发表论文,写点自然随笔是可以的,不写也可以。
博物学强调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三合一”,强调鉴赏性、体验性,它将会导致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它也是焦虑的现代人寻求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帮手。
博物学提倡亲自实践,尊重荒野,要时常感受荒野,如果条件不允许也要尽可能强调户外活动,在小区、街边、公园开展活动也是可以的,总之尽可能去亲自观察、尝试。这样一来,博物学可以在常识和现代科学之间提供一个缓冲区,它是公众理解科学的一个窗口,在科学传播的意义上,它也应当优先得到传播。
博物学将提供更完整的世界观,它也提倡一种新型的伦理观。通过博物学我们可以强调大自然的权利和共生理念。人类的历史并不只是打打杀杀的历史,自然界的历史也不完全是某物吃某物、你死我活的生存斗争的历史。实际上有斗争也有合作,而且合作的时候占大多数。
如果有人说,历史上的博物学并非这样,博物学家也做过许多坏事,那么,我们希望新的博物学是这样,我们有权盼望一种新科学。
博物学可以使我们心情舒畅,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让我们谦卑、感恩、敬畏,生活得更加充实。
按理说,博物学应该成为我们教育系统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或素养教育的一部分。我们的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学会科学地分析、人文地思考问题,也要学会利奥波德所讲的“像山那样思考”,懂得物与物相互依赖、人从属于大自然、人类要长久生存下去这些简单的道理。世界上除了我们人之外还有其他物种,人不过就是万物中的一种而已。
总之,博物学是普通人与其周围大自然打交道的学问。我们应当在大众层面重新启动博物学,通过它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尊重自然、理解自然。博物学有可能起着桥梁作用,使大家更好地欣赏自然,积极参与科学,加入到保护大自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