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突围:跨越企业成长的12个陷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作者序

创业维艰,很多“坑”是可以避免的

中国的创业浪潮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整整40年了。这40年中,涌现了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位后来者奋起直追。我们看到了很多光环与鲜花,却很少了解创业的艰辛与不易。

理想是伟大的,创业是艰辛的

成功毕竟属于少数人,绝大部分创业者面临着坎坷与挑战,太多的不确定性在前方等着,不断有创业者跌入陷阱,有的艰难爬起来坚韧前行,有的倒下后再也没有站起来。

2010年我开始从事创业教育工作。那一年我离开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辞去了交大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副主任兼EDP(高级经理人发展课程)副主任的职务,与何志毅老师、陈春花老师共同创建了以创业为教学特色的商学院——新华都商学院。这家商学院隶属于习近平总书记曾担任校长的闽江学院,是由新华都慈善基金会提供办学经费的公立性高等教育机构。

虽然我与企业家的交往早在2004年就比较频繁了,那时我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中国市场经理,但2010年接触到广泛的创业者群体后,我感觉科技型创业家与过去传统的企业家有着非常深刻的不同,他们非常智慧,也非常努力,没有什么不良嗜好,最大的乐趣就是工作。他们的产品往往在中国有着引领性,虽然人脉资源不多,但这些创业者往往能够通过绝妙的商业模式设计,使自己的企业快速成长。相比而言,我更喜欢与创业者一起交流,你可以在短短的一顿饭工夫,视野和思维有非常大的增长。

在与创业者互动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听到他们分享创业过程。讲成功的不多,更多的是挫折和痛苦。我想,也许是成功难以定义,挫折更容易感受吧。他们也会经常向我请教一些管理问题,希望能解答心中的困惑。在这样的教学相长中,我对中国创业领域的管理问题有着越来越清晰的感受。

创业者绝大部分是没有什么管理经验的,过去的经历大多是与科学仪器、计算机为伍,接触的人也大部分是与自己相似的技术开发人员,这样的人直接进入社会竞争最直白、最激烈的商业竞技场,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容易被伤害。

记得六年前,一位学员课后找到我,希望跟我聊聊。我们在酒店大堂坐下来,我听他讲述心中的烦恼。在我的记忆中,这位学员的企业做得顺风顺水,现金流收入很好,是众多同学羡慕的对象。突然间看到他愁眉不展,我觉得很吃惊。聊下来才知道,他跟创业伙伴在经营上产生了分歧,反复交流多次之后,分歧无法弥合,现在公司陷入了空前的危机。虽然他本身是大股东,从董事会决策角度对公司有决定权,但创业伙伴早有准备,收集了很多不利于公司的证据,比如,公司财务账目方面的不规范、劳动人事社保方面的不规范等,如果真的向国家执法部门举报,公司需要补缴的费用高达上千万元,对公司的现金流将是一个极为重大的打击。而且创业伙伴在公司是有股份的,如果执意分手,回购创业伙伴的股份也将是一大笔现金,公司可能会立刻遭遇灭顶之灾。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后来费了很大的力气,终于让事情有了比较妥善的解决。但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警醒,创业路上有很多坎坷,可能一不留神,一家有着远大前途的企业就会从市场上消失。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留意创业者的成长历程,特别是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失误。我关注的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失误,造成的后果是什么,采取了什么补救措施,补救效果如何,是否具有普遍性,等等。后来发现了两点至关重要的信息:一是有几类失误是带有普遍性的,即发生在甲公司的故事会在乙公司同样发生一遍,故事情节都高度类似;二是失误有不同类型,创业者即使遇到过一些挫折,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方面的错误会自动产生免疫。为了让更多的创业者吸取他人的教训,减少可以避免的错误,我决定将八年以来观察到的各种创业的“坑”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整理,通过采访当事人,还原当年的细节。

采访的过程并不顺利,当事企业在经历苦难后依然运行,故事的公开会对某些人造成伤害,也可能对现今的团队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创始人更希望自己以成功者的形象面向大众,“家丑不可外扬”,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曾经的困境。经过反复解释,一部分创业者接受了我的观点,愿意把自己的故事讲述出来,帮助更多的创业者避免陷入困境。

成功的故事很难复制,但我们可以努力避免失败

我希望把失败的故事讲出来,让更多创业者及早读到,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华创互动教育研究院的老师和同学们的大力帮助,我的所有案例来自学员企业家的真实经历,对于他们的无私奉献,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在不影响案例真实性的前提下,我对有关人名、企业名称等相关信息做了处理,希望广大创业者读了这本书之后,能够避免踏入已经有人掉落过的陷阱,或者至少能够做到及早觉知。创业不易,九死一生,衷心祝愿创业的路上一帆风顺!

2018年7月9日 上海
郑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