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西晋八王为什么不能封藩拱卫

八王之乱,在历史上也是个异数。大一统的朝代不是没出现过藩王内乱,但大多数在王朝前期,而且在平定内乱后王朝大一统的凝聚力更强。汉朝就是如此,元朝、明朝更明显,清朝也不例外。八王之乱就出现在西晋王朝前期,但是这个强盛的一统王朝竟然直接崩溃了。这不能不让人仔细分析大崩溃之前的八王之乱。


众所周知,八王之乱摧毁了西晋的统治基础。“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当初司马懿借鉴曹魏妄图重建中国的封建制度,希望再来个八百年,最起码四百年的。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临终之时任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继立的晋惠帝痴呆低能,即位之后,皇后贾南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是就在元康元年(291年)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了禁卫军政变,将杨骏杀死,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的手中,贾后的政治野心没有能够实现。六月份,她又命令楚王司马玮杀死了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反过来污蔑楚王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于是就将司马玮处死,贾后因此得以执政。她在元康九年(299年)废掉了太子司马遹,第二年将他杀死。

分封在外的诸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不断进行内战,史书上将其称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首先就是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起兵杀死了贾后。永宁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废掉惠帝自立。司马伦篡位之后,驻守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起兵讨伐司马伦,镇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与镇守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举兵响应。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也起兵反对司马伦,迎接惠帝复位,杀死了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以大司马的身份进入京城辅政。

出土兵器

太安元年(302年)底,河间王又从关中起兵讨司马冏,洛阳城中的长沙王司马乂也举兵入宫杀齐王司马冏,政权也因此落入了司马乂的手中。

太安二年(303年),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合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司马颙命令都督张方率领精兵7万,从函谷关向洛阳推进;司马颖调动大军20余万,也渡过黄河南下洛阳。二王的联军多次被长沙王司马乂打败。

第二年正月,洛阳城里的东海王司马越与部分禁军合谋,将长沙王司马乂抓住,交给了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张方,结果张方直接将他烧死。成都王司马颖入洛阳担任丞相,可是他却仍然回到了自己的根据地邺城,以皇太弟身份专政,政治中心也一时移到邺城。

东海王司马越对于成都王司马颖的专政感到非常地不满,率领禁军挟惠帝北上进攻邺城。可是却在荡阴(河南汤阴)一战,被成都王司马颖击败,惠帝也因此被抓进了邺城,东海王司马越逃往自己的封国(山东郯城)。与此同时,河间王司马颙派遣张方率领部队占领了洛阳,接着并州刺史司马腾(司马越弟)与幽州刺史王浚联兵攻破邺城,成都王司马颖与惠帝投奔洛阳,然后又转赴长安。

永兴二年(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又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击败了河间王司马颙。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迎接惠帝回洛阳,而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相继被他所杀,大权落入司马越手中,八王之乱也到此终结。

八王之乱,相互攻杀,并没有另立中央,这一点是和汉朝的吴楚之乱最大的不同,也不像明朝的靖难之役。从这次变乱之中,就可以看出西晋王朝的特点。

泰始元年(277年),司马懿制定了王国置军的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三等,不同级别可置不同数目的军,可是,各王都没有地方行政权。同族封王的大国辖下民户2万户,置军上中下三军5000人。后来又让诸王出任地方都督,诸王多少有了行政权力,又有了数量可观的军队,如此一来,多位王掌握了封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本来以为即使儿孙们内斗,最终政权还是能够掌握在某个最强者手里,这能促使王朝的生命力反而更长久。结果不尽如人意,奈何?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运转,主要靠两个因素:第一,中央集权制度,特别是皇帝与宰相、地方长官、统兵大臣的关系。第二,拥有一个能够认真实行这一制度的统治集团,尤其重要的是,拥有一个有威望、有才干的皇帝。二者缺一不可。西晋初年,上述两个因素基本具备。

但为什么西晋诸王没能实现一种封建制度呢?

尤其是八王中还有数人比较有军事才能,能够统治他们部下的少数民族。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管领鲜卑;司马越的弟弟司马腾统治并州。当时的胡族居住中原,他们应该下大精力处理民族事务,并想办法开疆拓土才对。就像汉朝的诸侯王尤其像吴国、楚国、赵国在这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后来七国之乱时,汉朝中央几乎没有取胜的把握。明朝的燕王、宁王等人捍卫北边,对付蒙古人!而西晋诸王几乎毫无贡献,只带来灾难性的恶果。这到底是为什么?

许多人都用历史的发展来看待问题,柳宗元的《封建论》是这样评价秦朝以后的“封建制度”的:“汉朝得了天下,矫正秦朝的过失,遵循周朝的制度,瓜分海内分封宗子功臣。数年之间天下大乱,汉高祖奔命扶伤不暇,被匈奴围困平城,中了流矢,凌迟不救应的诸侯三代。后来汉武帝得到主父偃的计策实施推恩令,诸侯王才不危害中央。然而封建开始时,郡县、侯国各占一半,当时却只有叛国而无叛郡,秦朝制度的优点十分明显。汉朝之后的时代,百代之后的变化也不出于此。”

我们承认柳宗元的判断,封建制度的好坏的展现还是有一定的偶然性的,但是为什么西晋诸王几乎没有体现一点儿的“封建”优势呢?

这不能不说是西晋诸王的素质比较低下,没有一个政治教科书所讲的英雄人物。假设出现一个强者,统一诸王,即使谋朝篡位,带来的危害恐怕也小得多,甚至不会出现“五胡乱华”的后事。

有人提出异议,这样一个强势人物会不会带来天下大乱?要知道汉朝末年的天下大乱,诸侯割据一方,几乎每一个诸侯都有一把刷子,但是汉朝的混乱统治并没有使少数民族起图窥中原之心。曹操、刘备、孙权哪一个没有开辟疆土?使当时的少数民族“归化”呢!所以说起这段历史,让人觉得西晋诸王几乎都是孬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