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树更长久地生长
我觉得,从前的木匠和今后的木匠会在选择木料上出现决定性的差别。宫殿木匠的口诀中有:“建造堂塔的用材,不是买木料而是去买一座山。”
飞鸟时代和白凤时代的宫殿木匠,在建造寺庙的时候都是由栋梁亲自到山里去选材。口诀中还有:“木料要按照它实际生长的方向使用。”长在山南面的树虽然细但是很坚硬,而北面的虽然粗大但是软弱,通常背阴处生长起来的树木比较弱,因此,树木的性格也是各自不同的。通常,到了山里,我们会一边走走看看,一边在心里合计,这棵树这种情况应该用在哪儿,那棵树向右拧着所以要找一棵向左拧着的一起用。这是作为栋梁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做成柱子的扁柏
西冈常一在药师寺工地现场
现在这个工作已经基本交由木材公司代为完成,你只需要告诉他们你想要的木料的尺寸就可以了。根据木头的材质而适当地使用它们已经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不容易了。如果你的眼睛能分辨出木头的性质,你就能判断它是什么样的木头。现在有这个眼力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如今,这么重要的环节已经被细化了,都是因为大家想更方便更快捷。想又快又好地完成一项工作并不是坏事,但是,如果只求快捷而不讲究具体情况,就会出现弊害了。
木材的制造技术在今天已经相当进步了,即便是歪歪扭扭的树材也能被加工成很直很顺溜的木料。如果是在过去,想让木料变得笔直,首先得好好识别是什么树材才行。现在的木匠比起我们那个年代要难做多了。因为,加工木料的人在制材的过程中已经把树材的癖性都掩盖掉了,要想从木料上看出原树材的癖性那得需要多么厉害的眼力呀。
为了了解木头的性格,需要进山里去观察树木。但是现在为了不让某一根木头的性格太过突出,都改用合成板材了。这样从表面上就更看不出来某一棵具体的树的癖性了。树木原本拥有的癖性和个性都被抹杀掉了。
但是,这些癖性和个性其实没什么不好,只是使用方法的问题而已。使用有个性的木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如果用好了,那它可是非常好的材料。这一点就跟用人一样。越是有个性的,生命力也是越顽强的;相反的,没什么个性又温顺的树木,生命力也会很弱,耐用年数也不会长久。
对于宫殿木匠而言,能够看透木料的个性,同时还能有效地使用它们,那就意味着能让你所建造的寺庙既牢固又持久。如果忽视了树材的个性,让所有的木料都均等化,从表面上看也许会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木匠们也确实不需要具备能看出树木个性的能力,也不需要这方面的训练,那估计就连才入行的没有经验的木匠也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但是,身为手艺人,本来就是要求手既要巧又要快。他们在长年的劳作中培养出了这种能力,锻炼出了这个本领。现在的人却要求更快的效率,甚至要求连活动房屋都能接受,只要快就行。这样一来,从前使用手工工具的各个工种都要改用机械化来完成了,而机器的进步也会随着竞争的激烈而越来越快。木料的癖性早就不再被重视了。将那些还没干透的木料在精密机器上进行削整,它们很快就会收缩。刚加工完的看上去笔直的木料不久就会弯曲。即使是这样,他们也说没问题。
挑选材料的人会提出,只用好用的和好看的,那些扭曲的、有个性的都不要,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用那些有个性的。这样一来那些真正好用的、有个性的木料也就自然而然地越来越少了。他们认为“不好用”的木料都被认为是没用的而被扔掉,照这种做法下去的话,有多少资源也不会够用的。木匠们慢慢地不再具有识别木料癖性的能力了,因为没有这个需要了,也就没有必要修炼这种能力了。一个靠木头为生的木匠不懂得木料的癖性,这怎么能行呢?
另外,作为需求方,当然是希望越快越好,越便宜越好。再增加百分之二十的预算就能使这个建筑再多保持两百年之久,但是需求方不愿意再多出那百分之二十的费用。能不能多维持两百年,好像跟他没多大关系。如果挑选上千年的树材来建造一个建筑的话,那么建出来的房子也一定能保持一千年。用一百年的树材就只能维持一百年。但是对于他们来说无所谓。因为人们已经忘记了“长久”与“长生”的意义和重要性。
从前,我祖父那辈人在建造新的寺庙的同时,一定要栽种下新的树苗。通常情况下,我们盖的房子至少能维持两百年吧?而两百年后,当时种下的树苗正好长成材了,那样的话就可以用它们再来建造新的房子。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中都有两三百年这样的时间概念。但是现在的人们已经没有这种时间的观念了。他们只顾眼前的事物,什么都是越快越好。从前讲的是“关注自然、关注森林”,有规律地利用森林,有规律地维护森林,有规律地栽培树种,就会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树的资源不同于铁和石油,挖完了也就没有了。只要不断地有人种树,资源就是取之不尽的。就在不久的从前,我们的先人们还懂得不能肆意地使用资源,要有效地发挥和利用树材的个性,毫无浪费地使用它们。这样简单而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反而很难做到了。
要很好地不浪费地使用树材。碰到有独特个性的树材,只要我们很好地使用它们,它们也一样会让建筑牢固而经久耐用。我们正是为了这些才让传统的技术继承下来,让木匠的口诀没有失传。看事物的本质,应该拥有更长远的眼光和思考。现如今的时代,竟然让“用过即扔掉”的浪费主义成了主流文化。